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实行租、庸、调制度;4。废除世袭氏姓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此后数十年间,改革大业不断向前发展。652年,大规模的班田工作基本完成。668年,中大兄继位,为天智天皇。672年,天武天皇继位,亲临朝政,万事独断,将天皇专制集权政治推至顶峰。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将取得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668年,中臣镰足奉命将大化以来天皇之诏令编纂成日本第一部正规法典《近江令》;681年,天武天皇下令编纂成《飞鸟净御原朝廷令》;701年,又制成《大宝律令》,凡律6卷,令11卷;718年修改增删《大宝律令》,制成《养老分律令》,律、令各10卷。至此,日本已成为封建法制较完备的国家。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得到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改造。天皇政权终于成为了日本稳定的最高权力。日本社会由此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 124 */
第四部分
朱熹的日本门徒
儒学传入日本的时间其实是很早的。284年,有位朝鲜百济国的使者来到日本,就把儒家的思想带到了日本社会的上层。第二年,这位使者推荐另一个儒生———王仁———来到日本。王仁献上了《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并且成为日本皇太子的老师。6世纪初,日本天皇希望百济王能够定期地向日本派遣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
儒学进入日本后,一下子就被日本的统治集团接受了。而且在这个接受过程中,儒学日益与日本的本土文化融为了一体,成为日本人推行政策、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基本文化规范。圣德太子的政治改革,都以儒经为宗。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遣派留学人员,积极摄取大陆文化,使儒学成为贵族官僚的必修课。
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儒学,是宋朝朱熹的学说,即“朱子学”。在日本历史上,信奉推崇朱子学的学者就是日本的“朱子学派”。藤原惺窝(1561—1615年)就是日本朱子学的开山始祖。
藤原早年是个和尚,修习禅宗。后来受到别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朝鲜朱子”李退溪的几个学生的影响,藤原惺窝逐渐地不再相信佛经上面讲的东西,而更加承认朱熹关于四书五经的一些说法。
虽然日本早就有儒学了,而且朱子的思想也传播了好一阵,但是让儒学从禅学中独立出来,从文字训诂中摆脱出来,并与日本神道相结合,这还是多亏了藤原惺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
藤原门徒众多,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名冠一时的朱子学家。德川家康统一天下后,打算用思想控制作为维持幕藩体制的重要手段。他聘请藤原惺窝讲解《贞观政要》,录用林罗山为将军侍讲,参与政要。后世的德川将军还建了孔子圣堂。各地的藩主也都大兴儒学,聘学者,刊儒籍,设藩校。
日本朱子学派之所以受到江户幕府的重视,其实是因为他的学说强调“大义”和“名分”。说白了,就是强调社会的秩序,要求人们恪守尊卑等级,“人有四等,曰士农工商,士以上劳心,农以下劳力;劳心者在上,劳力者在下,劳心者心广志大而虑远,农以下劳力而自保而已,颠倒则天下小者不平,大者乱矣”。
像这样的理论,当然与幕藩体制和严格的身份制度极为吻合。所以,在幕府强制推崇下,日本朱子儒学能够广泛地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成为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就不足为怪了。
附上德川时期日本儒家读物:
1。儿童读物:《大和小学》、《本朝三字经》、《和俗童子训》及《民家童蒙解》等。
2。妇女读物:《女论语》、《女大学》、《女中庸》、《女五常训》、《女仁义物语》、《本朝烈女传》等。
3。武士读物:有《武士训》、《武教小学》、《士道要论》等。
4。农工商读物:有《大和俗训》、《民家重量记》、《商人须知》等。
/* 125 */
第四部分
扶桑心学
中国儒学,不仅仅只有朱子学,还有阳明心学也传到了日本。虽然历史上没有心学传入时间的详细记载,但是在日本兴起阳明学派,是从17世纪的中江藤树开始的。
中江藤树本来是一个朱子学者,但他渐渐地对朱子学产生了怀疑。因为他这个人的学风就是不太重视记忆和背诵,而重视体察和内省。到了37岁的时候,中江拿到了王阳明的全部作品,读了后猛地省悟过来,于是“转了专业”———从信奉朱子学转而研习阳明学了。
在学问上,中江藤树接受了阳明关于“良知”的说法,并且用阳明心学把《大学》、《中庸》和《论语》贯穿了起来。在生活中,中江是一个孝子,所以他又非常推崇孝德,甚至把“孝”当作宇宙的本体。此外,中江还把他们本国的神道同这些儒家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神儒合一的理论。而中江的后人,比如熊泽番山、渊岗山、佐藤一斋等人也都有这个特点。
所以,日本阳明学派虽然继承了中国的阳明思想,但有着日本人自己的思维特点。像这些日本学者,大都主张应该调和朱子学和阳明学之间的矛盾,把儒学和日本神道结合。而且在“知行合一”的问题上,他们把王阳明重实行的思想,同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为我们解释日本的思想界为什么能够迅速地接纳西洋的学术。
/* 126 */
第四部分
徂徕学的“归纳法”
在那些写到日本传统学问的文章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徂徕学”这种说法。所谓“徂徕学”,其实是由日本哲学家荻生徂徕开创的儒家学派,它属于日本儒学中“古学派”的一支。
朱子学派成为日本官方所提倡的儒家哲学之后,有许多思想家都对它里面的学说进行批评。在反对派中,阳明学派是一家,而古学派则是另外一家。
古学派的开山之人是一个名叫山鹿素行的人。他小时候是学习朱子学的,但是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对朱子学变得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程朱理学讲究“持敬工夫”,这样容易埋没人才、窒息社会,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什么挽救的作用。而且,从儒家一代一代的传承历史来看,原始儒家的圣人之学,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所以,山鹿素行就主张要回到周公、孔子的思想那里去。
在他看来,这种回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日本古时候虽然没有哪一个叫“儒家”,但是古代的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手段,却一直依靠的是儒家的内在精神。
后来,有一个叫伊藤仁斋的学者,也大力提倡这样的古学思想。他把《论语》排作世界第一,《孟子》排成世界第二。在他眼里,只有孔孟的书才值得一读再读,而且应该弄清楚其中原来的本义。至于像编在一起的“四书”,其实已经加入了很多朱子等宋朝儒家的思想,所以脱离了孔孟的本意。
伊藤仁斋的这些思想,荻生徂徕明白了以后,十分钦佩。而且,他还给伊藤仁斋寄书过去,以表示自己的敬慕之情。
但是在学问上,特别是在做研究的方法上,荻生徂徕和伊藤的思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荻生有两部代表作———《辨道》和《辨名》。在这两部书里面,荻生搜集了许多古语的例子,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弄清楚这一个字、一个词在古语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徂徕学”,最大的特点其实就在于他的这种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归纳法来解释古语古词的本来含义。
像徂徕学这样的方法,在中国的清朝也有。当时的考据学家王念孙、王引之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判断在《论语》、《孟子》等先秦文献中字句的真实含义。其实,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这属于“训诂学”的一种方法。
“徂徕学”虽然和伊藤仁斋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在思想上他们都是反对朱子学派的。别看这些古学家叫“古学家”,其实他们的思想竟然也是日本启蒙思想的一条脉络。荻生徂徕区分了天道和人道,肯定了人们生而具有的欲望、情感。所以,在日本启蒙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徂徕学”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徂徕学”的出现,从东方思想的内部,拉开了日本启蒙历史的帷幕。
/* 127 */
第四部分
“兰学”入侵
日本是一个极为善于学习的民族。当他们看到中华文明比他们的优秀时,他们就学习中国的文化。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力量的入侵,他们又发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于是又开始了一段学习西方知识的历史,直到今天也都还是这样。
在16世纪,日本就同西方文化开始了接触。那时候,跟他们打交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由于欧洲国家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南方海上到达日本的,所以日本人一开始把欧洲人叫做“南蛮人”,把他们带来的枪炮等技术叫做“南蛮学”或者“蛮学”。这些“蛮学”主要是借助葡萄牙语来研究的。然而,还有另外一些西方的学问,基本上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主要是荷兰人传过来的,因而主要是通过荷兰语进行研究的。日本人就把这种学问称为“兰学”(把荷兰人所传授的西方医学称为“兰医”)。它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所知道的西方科学的总称。
在“蛮学”和“兰学”进入日本的过程中,基督教的思想也跟着登上了日本诸岛。但是这样一来,德川幕府的将军们就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开始禁止基督教的传播,后来慢慢地发展为禁止西方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