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学理论上的“无我”说,与宗教教义上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承担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我”说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业报”说则教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对这些矛盾,佛教内部进行过多种调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 173 */

  第五部分

  话说《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不可摧毁;般若即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此名意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

  《金刚经》对于中国文化,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据说佛门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并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它并不局限于佛教的范围。《金刚经》有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另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很显然,《金刚经》的这种精神对于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是非常有利的,它可以吸引有着各类信仰的修道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的“般若”智慧,并不是指普通的智慧,它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解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是指能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的智慧,这不是单单用思想能得到的,它需要身心两方面整个的投入求证。它能观世间一切变换无常而不住空相,知佛法为非空非有、中道不著两边见之法。佛有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众生与佛同体,大地含灵众生皆具如来性,此所谓佛法中的般若智。在《金刚经》中,般若包含五种,即所谓的五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五种般若的内涵才为金刚般若。

  /* 174 */

  第五部分

  天竺四日

  天竺四日:马鸣、童受、龙树、圣天。根据我国佛教传说,马鸣是经量部的创始人之一。童受和马鸣都是经量部有名的论师,二人都学识渊博,名高当世。二人的著作都是文辞优美,议论宏富———玄奘称童受“高论清举,无难不酬”,称马鸣是“妙辩纵横,高论清远”。

  龙树是大乘佛教的奠基人,被称为“千部论师”。“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中道”就来自于他的发挥创造。龙树的思想由鸠摩罗什传到中国,立即受到当时的佛教和非佛教的哲学家的欢迎,掀起了一个学习龙树哲学理论的热潮。此后中国佛教哲学家发展了龙树哲学,并创立了以此为理论依据的几个重要的佛教哲学流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提婆(圣天)是龙树的大弟子,关于他有很多的传说,说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还感化他人,其慈悲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是佛教徒心中的楷模。他是印度中世纪著名的佛教哲学家和因明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期佛教,尤其是对西藏佛教的影响极其深远。他在印度哲学史上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先秦哲学家荀况。

  /* 175 */

  第五部分

  四众、居士与早期佛教僧团

  佛教信徒人数很多。释伽牟尼最早的信徒是两位商人,即著名的提谓居士和波利居士(居士为未出家的信徒)。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道时,恰好有两个商人途经此地,听他讲人生的真理后信仰了佛教。最早的出家信徒是曾经跟随佛陀修行的乔陈如等五人。他们在佛陀放弃苦行之后,曾离他而去。佛陀得道后找到他们,宣讲佛理。他们听后大受感动,皈依了佛门。此次说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

  佛教信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家的信徒。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为比丘尼。未成年的出家者,男的称沙弥,女的称沙弥尼。这四种称为佛教“四众”。佛陀最初不收女弟子。据说,其继母多次要求进入佛门,均被拒绝。后来还是佛陀的大弟子阿难说情,才得入教。她是佛教第一位出家女信徒。后来释伽牟尼的妻子也出家了。另一类是居家的信徒,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优婆夷,合称居士。

  佛陀弟子中最有名的有10人,即所谓十大弟子。迦叶名列第一。迦叶是王舍城人,出身于婆罗门种姓。他曾率领500人在韦提山修习头陀苦行,有“头陀第一”之号。迦叶天资极高。据说佛陀一次布道,弟子提出问题时,他笑而不答,拈花示众。他人不解其意,只有迦叶独得心传。佛陀逝世后,迦叶成为佛教首领。列第二位的是阿难。他是佛陀的堂弟,25岁出家,侍奉佛陀25年。阿难博闻强识,知识渊博,号称“多闻第一”。

  佛教的第一次结集由迦叶主持,阿难背诵经文。他们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现今寺庙大殿中,佛陀雕像的旁边有两个人,左边的是迦叶尊者,右边的是阿难尊者。其他八位弟子是舍利佛、目毽连、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旖延、优婆离等。此十大弟子成为佛教组织的核心人物。

  佛教组织称为僧团。在生活方面,最小的有4人,最大的有几百甚至上千人。在生活方面,佛陀要求教徒遵守“四依住”的方式,即粪扫衣、常乞食、腐烂药、林间住。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统治阶层的人物和富人皈依佛教,佛教僧侣逐渐放弃了“四依住”的方式,而去教徒家中赴斋,接受布施的衣服,住进信徒捐赠的精舍。佛教规定,僧侣的财产房屋、园林等属于公共财产,各地的僧团无权处置。衣物、食品等则为个人所有。僧团内部比较民主,议事依多数人的意见而定。

  僧团成员不分种姓之高低,以入教先后为长幼之序。佛教制定了很多戒律,作为平时的行为准则,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176 */

  第五部分

  圣哲奥罗宾多。高士

  奥罗宾多。高士是现代印度最著名的哲学家、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他的精神进化论哲学,在印度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他被称为圣哲或精神大师,他的名字与圣雄甘地、诗圣泰戈尔并列,合称为“三圣”。1872年8月15日,奥罗宾多。高士出生于加尔各答市近郊的一个小镇,他的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是近代印度教改革社团“梵会”的会员,外祖父是知名的吠檀多学者,印度民族主义的先驱。父亲是有名的医生,早年留学英国,曾获得医学博士。

  奥罗宾多。高士的父亲是个英国化的知识分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印度传统教育。所以奥罗宾多。高士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英国文化教育,并随父母来到英国。他18岁考上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在校期间,曾因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成绩优异,而获得高级古典文学奖学金。1892年,他在父亲的要求下参加了印度文官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优秀,但最终没有被录取。据说,是因为他拒绝参加骑术,其实真正原因是英国当局注意到他参加了革命活动。这件事情使他亲身感受到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歧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主义情绪。在离开英国之前,他在伦敦加入了一个由印度爱国学生组成的秘密组织———莲花剑社,宣誓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1893年,他回到苦难的祖国,积极参加反英的革命活动,后来被捕入狱。1910年他为了躲避英国当局的搜捕,便移居于印度东南海滨的法属殖民地。在这里他隐居40年,一面修习瑜伽,一面著书立说,宣扬精神进化,直到1950年病逝。

  他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精神进化论”。其根本特点是,一方面继承印度教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内容,将东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宗教和科学调和在一起。但实质上,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学说。

  /* 177 */

  第五部分

  圣雄甘地

  甘地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于1869年诞生在印度西部的一个半岛上,他的家庭世代经商,属于班尼亚种姓(吠舍种姓的一个分支)。甘地年轻的时候忠厚老实,但并不是十分聪明。据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学算术的乘法非常吃力。小学毕业后,受当时流行的童婚习俗影响,他就在父母的要求下和一个与他同龄的女子卡丝杜蓓结婚了。婚后,他的学业受到影响,有的功课跟不上班,不得不留级一年。甘地虽然深受童婚之苦,但是他的妻子卡丝杜蓓对他十分忠诚,成为他的终身伴侣,对他后来的斗争事业帮助很大。

  中学时代,甘地曾经结识了一个主张“革新”的朋友,他身材魁梧,他告诉甘地,吃肉大有好处,英国人之所以体强力壮,就是因为吃肉的结果。如果印度人都吃肉的话,将来可以打败英国。具有革新思想的甘地在他的感染下也开始吃肉。过了一段时间后,甘地内心里感到非常内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印度教虔诚的素食主义者,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养成吃肉的恶习。他在自传中回忆到:“吃肉是必要的,可事后欺骗父母比不吃肉更坏。所以当他们活着的时候,绝对不能再吃肉了。”此后,他便戒掉了肉食。在这个问题上,甘地表现出诚实坚毅的德行和极强的自我克制能力。

  后来甘地去了英国,在那里发奋读书,结识了很多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