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
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详《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一者,热刑肺金,气弱不
振,咳而唾沫为肺痿;二者,风伤卫分,则病咳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营血,凝而
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
而躁,脉浮者,为心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以清风热。目如
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
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
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咳而脉浮,邪居肺气,以浓朴麻黄汤,俾从表解。
咳而脉沉,邪入于营,将成肺痈,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治
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
上皆外邪兼内饮合病,微细之辨,临证又当合《内经》五脏六腑,互相传乘之咳而辨之,
则尽善矣。
卷三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按】篇中只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
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
惊恐得之。盖惊伤心,恐伤肾,两脏交病也。水能胜火,肾上凌心,故治法宜泻肾而补心
也。
【集注】张从政曰∶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
周扬俊曰∶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也。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
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注】此条与《伤寒论》同。《伤寒论》中无“发汗后”三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
温针必惊也”十一字,当从《伤寒论》为是。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针处,亦
能为是病也。夫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必惊,非
谓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汗法也。针处宜当避寒,若不知谨,
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结核肿赤之患也。夫温针取汗,其法亦为迅烈
矣,既针而营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阴盛也。故虽有温针之火,但发核赤,又被寒侵,
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而加针之时,心既惊虚,所以肾水阴邪,得上凌心阳而发奔豚
也。奔豚者,肾水阴邪之气,从少腹上冲于心,若豚之奔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祛
其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者,内伐其肾邪也。
【集注】周扬俊曰∶奔豚,北方肾邪也。烧针令汗,纵不合法,与少阴何与而作奔豚?
盖太阳相表里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后此之邪复入,惟桂能
伐肾邪也。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汤中,一以外解风邪,一以内泄阴气也。先灸核上者,因
寒而肿,惟灸消之也。
x桂枝加桂汤方x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注】奔豚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是奔豚之甚者也。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是
奔豚之微者也。甚者以桂枝加桂汤,从肾逐阴降逆也;微者以奔豚汤,从心调血散逆也。
x奔豚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沈明宗曰∶用芎、归、白芍、甘草调养厥阴、少阳血气之正,而邪自外出;以
生葛、黄芩、半夏、生姜佐李根,解半表半里之寒热,而逆可散。盖奔豚虽属肾病,然
兼厥阴、少阳之邪而发者有之。仲景用此方,明非仅寒邪一端致然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注】发汗后,心下悸者,心阳虚,本经自病也。脐下悸者,肾邪乘虚上干心病也。奔
豚者,脐下气动而上冲也。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状而将作未作也。茯苓桂枝甘草大
枣汤,所以补火土而伐水邪也。上条发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条更申明内有水气,亦
能病奔豚也。
【集注】徐彬曰∶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言奔豚由于惊,又言其从少腹冲至
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又言其兼核起,而无他病,又言汗后脐下悸,欲作
奔豚而未成者,其浅深了然。用和解,用伐肾,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奔豚一证,病
因证治,无复剩义,苟不会仲景立方之意,则峻药畏用,平剂寡效,岂古方不宜于今哉。
周扬俊曰∶汗本心之液,发汗而脐下病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动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数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
用之。
【集解】程林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
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
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卷三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属性: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
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
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
痛也。
【集注】李 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
候上焦,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则为
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
可责其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李 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
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冲,故似喘
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
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萎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脏内寒,主上焦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
而疾,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
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
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萎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也。
【集注】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
位,遂令为喘息、为咳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
不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x栝篓薤白白酒汤方x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上条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气不逆也。此条心痛彻背不
得卧,是痛甚而气上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气闭塞
而前后不通故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x栝萎薤白半夏汤方x
栝萎实(捣,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魏荔彤曰∶用半夏之苦,以开郁行气。痛甚则结甚,故减薤白之湿,用半夏
之燥,更能使胶腻之物,随汤而荡涤也。日三服,亦从上治者,应徐取频服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注】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萎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剂治之;此条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