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x五苓散方x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去皮,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 
能长息而短也;微饮短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也,用 
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肾气 
丸以通其阴,阴气通,则小便之关开矣。故曰∶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也。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x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x肾气丸方x(见妇人杂病中) 
【集解】尤怡曰∶饮,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 
气丸温阳气以行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 
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古本内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 
合论脉之义。短气而渴之“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皆传写之讹。 
【注】停饮初病,即以小半夏汤加茯苓、五苓散、肾气丸等药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 
邪甚而不去者,留于心上则阻心阳,必背寒 
冷;留于胁下则碍肝气,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甚;留于胸中则壅肺气,必短气而喘;留 
于身体则塞经络,必四肢历节痛也。由此推之,留于脾则腹肿身重,留于肾则囊足胫肿, 
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 
饮。 
【注】伤饮之病,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饮,伏饮者,乃饮留膈上 
伏而不出,发作有时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寒热背痛 
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集注】程林曰∶痰饮留于膈,则令人喘咳吐;发于外,则令人寒热,背痛、腰疼;咳 
甚则肺叶举;而目泣出;喘甚则息摇肩,而振振身 。如此剧者,必有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 
【注】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之诊也。 
【集注】李 曰∶饮脉当沉,今脉浮者,水在肺也。 
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系在四肢历节痛之下,今分在此。 
【注】凡饮病得脉沉者为留饮,水邪将深之诊也。 
【集注】程林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故脉沉者为水饮。 
李 曰∶经云∶沉潜水蓄是也。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 
汤主之。 
【按】“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反快之下,必传写之讹。 
【注】凡饮病得脉伏者,为伏饮,水邪已深之诊也。凡病饮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 
快,此为所留之饮,欲自去而愈故也。若虽利,利反不快,心下续有坚满,乃所留之饮 
盘结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汤。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无前,即潜伏难 
攻,水结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药以约束之,防胜后穷追不止也。 
x甘遂半夏汤方x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 
草(炙,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集解】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 
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 
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尤怡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 
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药毒耳!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 
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 
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 
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设问曰∶夫饮,不止于留饮伏饮也,而世谓饮有四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 
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情状也。 
四饮亦不外乎留饮、伏饮之理,但因其水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 
有四也。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 
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 
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即今之遇秋冬则发,至春夏则止,久咳嗽痰喘病也。悬饮者,饮后 
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咳唾引痛,即今之胁下有水气,停饮胁痛病也。溢 
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 
肿病也。支饮者,饮后水停于胸,咳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 
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则洪水泛溢,而 
人之饮水亦若是。《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 
不下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 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 
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尽化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 
溢者,水多气逆也,其流于胁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一 
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 
近于脏而不正中也。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 
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必传写之讹。 
【注】四饮之水,或留膈间,或留肠间,或留胁下,或留肢体,或留胸中,然不能尽 
水之为病也。故又发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坚硬,短气而悸,不欲饮水也;水之在肺者,吐 
涎沫,渴欲饮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气身重也;水之在肝者,胁下支满,嚏而痛也;水 
之在肾者,脐下悸也。医者以此触类而通之,则水之病,自无遁情矣。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按】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 
讹。 
【注】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 
用浓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 
【集注】尤怡曰∶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浓朴大黄与小承气 
汤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x浓朴大黄汤方x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出其证,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饮,谓痰饮之水流在膈间,故胸胁 
支满,支满则阻碍阳气,不得上通于头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术甘汤者,利水而通阳气 
也。 
【集注】李 曰∶胸胁支满,痰饮停滞于中也;目眩,阻遏阳气不上升也。茯苓淡渗 
以利水饮,桂枝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同为补土制水之剂。 
x苓桂术甘汤方x(见上)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 
苈黄丸主之。 
【注】此又承上条互详其证,以别其治也。心下有痰饮,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 
中有沥沥声者,用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结实矣,口舌干燥, 
则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前后分攻水结,水结开豁,则腹满可除。水 
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 
乃饮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药力耳! 
【集注】李 曰∶腹满,水聚于胃也。肠间有水气,则湿渍中焦,津液不为灌溉,故 
口舌干燥。前云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即痰饮也。 
x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x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 
芒硝半两。 
【集解】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 
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 
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痛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