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息者,一呼一吸也。摇肩,谓抬肩也。心中坚,谓胸中壅满也。呼吸之息,动 
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病也。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咳病也。呼 
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病也。盖肺气壅满,邪有余之喘也,肺气不 
续息,正不足之短气也。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续息者;有余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肺 
气上逆者,必咳也。咳时唾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 
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义, 
必传写之讹。 
【注】此承上文,言喘分三焦,有可治、不可治之辨也。喘,肺病也,肺主气,司呼 
吸,故以呼吸气促,谓之喘也,若呼吸气均促,是病在呼吸,阻升降之气也,故知喘在 
中焦也。呼之气促,吸之气长,病在呼,呼出心与肺,故知喘在上焦也;呼之气长,吸 
之气短,病在吸,吸入肾与肝,故知喘在下焦也。喘之实者,谓邪气盛,则实也,中实, 
则必腹满便硬,当下之,可治也。喘之虚者,谓正气夺则虚也,中虚,则必腹软便滋,不 
堪下,难治也。若喘而呼吸动摇,振振不能擎身者,则为形气不相保,勿论虚实不治也。 
曰吸而微数,数即促也,促即短也,远即长也。吸不言呼,略辞也,犹言呼吸均短,呼 
短吸长,吸短呼长也。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 
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注】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脉动法乎四时,命乎五脏,然必因其旺时而动,则 
为平脉也。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色反白,脉反 
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四时准此。 
【集注】尤怡曰∶旺时,当时至而气旺,乃脉乘之而动,其色亦应之。如肝旺于春,脉 
弦而色青,此其常也。推之四时,无不皆然。若色当青而反白,为非其时而有是色,不特 
肝病为然,即肺亦当病矣。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 
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 
为未至而至也;似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 
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冬至之后,得甲子日夜半,少阳之气始生,天渐温和,气之常也。若未得甲子, 
天即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气未应至而先至者,是来气有余也。已得甲子,阳气渐盛, 
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气应至而不至者,是来气不足也。若天大寒不解,此为至 
而不去也。气应去而不去者,是去气太过也。若天过温如盛夏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气应 
至而甚者,是至气太过也。太过者,其气淫,则薄其所不胜,乘其所胜也;不及者,其气 
迫,则所胜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胜薄之也。此《内经》所谓谨候其时,气可与期。余 
皆仿此。 
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 
气而极也。 
【注】脉浮,虚风之候也。关前之寸脉浮者,病在表也;关后之尺脉浮者,病在里也。 
虚风在表,故主腰痛背强不能行也;虚风在里,故主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厥,逆也。逆阳独行,此为有阳无阴,故称 
厥阳也。 
【集注】李 曰∶厥阳即阳厥也。《内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 
则为热厥。此厥阳独行,有阳无阴之大概也。 
高世FS 曰∶按此为有阳无阴,是为厥阳也。经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 
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 
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乃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此所以为有阳无阴,而为厥阳独行也。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 
愈。 
【按】“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 
文也。血气入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必传写之讹也。 
【注】此详申阳厥、阴厥生死之义也。厥气者,逆气也,即逆阳逆阴之气也。气逆则 
乱于胸中,故忽然眩仆,名曰卒厥。若唇口青,身冷,是阴进阳退,则为入脏,即死也; 
若身温汗自出,是阴消阳长,则为入腑,即愈也。 
【集注】沈明宗曰∶邪气入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神 
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所以主死。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厥是也。若身和 
汗出,乃邪气入腑,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脏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 
知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 
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 
即死。 
【注】此详申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之义也。 
卒厥之病,多脉脱而不见,脉脱不见而死者,是正气不反也;脉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 
而复通也。非为厥气一病,百病入脏入腑皆然也。譬如浸淫、疠风等疮,从口起流向四 
肢,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也。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亦此 
义也。 
【集注】赵良曰∶脱者去也,经脉乃脏腑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 
于内。五脏阴也,六腑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非 
惟脏腑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徐彬曰∶凡病邪能出阳为浅,故生;闭阴不出为深,故死。非止一病,百病皆然。复 
以浸淫疮喻之∶若从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故可治;若从四 
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进而不泄,此脏气伤败,故不可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 
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 
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 
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 
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 
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字典无“ ”字,当是“ ”字。 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 气之“ ”字亦误。 
【注】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难以强释。五劳七伤等 
说,亦详在《千金》,故不复注也。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 
也;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居 
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 
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 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 
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之 
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 
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 
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注】痼疾,旧病也。卒病,新疾也。当以旧病为本、为缓,新疾为标、为急,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故先治卒病,后治痼疾也。 
【集注】赵良曰∶痼疾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之病,可 
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 
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人知所先后也。 
沈明宗曰∶此有旧疾,复感新邪,当分先后治也。痼者,邪气坚固难拔;卒者,邪 
气骤来而易去也。若病者素有痼疾,而忽加卒病,务当先治卒病,不使邪气相并,转增 
旧疾。但久病乃非朝夕可除,须当缓图,所以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 
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注】此明五脏各有所得而愈,言以情志相胜也,即如怒伤肝,得悲而愈,此悲胜怒 
也。亦有得之时日而愈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是喜得子气,制其胜我者也;夏不愈, 
胜于秋,是恶其胜我者,得旺气也;秋不死,持于冬,是我喜得母气以生我也;起于春,是 
喜自得其位而气旺也,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