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本汉公爵一同围攻马德堡。5月20日,马德堡被攻破。提利的军队在城内
大肆烧杀抢掠。一场大屠杀之后,3万居民的城市,仅剩下5000人。全城一
片火海,易北河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
提利的屠杀暴行激起了新教联盟的极大愤怒,声称要向提利讨还血债。
可是恰在此时,古斯塔夫军中流行瘟疫,兵力锐减,只得在易北河两岸采取
守势。提利跟踪而至,向瑞典军队的营地发起进攻。他的步兵两次攻入瑞军
迷宫式的野战工事。古斯塔夫设计的这种野战工事,第一次在实战中接受考
验,瑞典军队的团属炮兵也首次在实战中表现出优势和价值。提利的军队第
二次猛烈攻击瑞典军队的方形堡垒,但进入了瑞典军队的炮兵射程之内,被
瑞军炮兵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走。提利的军队第一次领教了古斯塔夫军队
的厉害。是役,提利的2万多人中,有6000人伤亡。古斯塔夫初露锋芒。
③布莱坦平原大决战。提利打了败仗后,带领他的部队来到莱比锡城,
占领了莱比锡城北约8公里的阵地。阵地左侧是一个小高地,右侧即是布莱
坦平原。这里曾是古代战场,被称为“上帝的田亩”。
… Page 39…
提利在军事上亦非等闲之辈,作为一代名将,他对西班牙战术颇有研究。
他的战斗队形常由一线或两线步兵组成,分为17个大方阵,每个方阵大约有
1500—2000人,骑兵组成的密集纵队设在两翼。此次参战的军队约有4万人,
1/4为骑兵,其余是步兵。步兵由他本人亲自指挥,左翼骑兵由巴本汉指挥,
右翼骑兵由弗尔斯腾伯格和依索拉尼指挥。他手下共有26门火炮,重炮设置
在阵线中央和右翼正前方,轻炮设在中央正前方。
9月16日,古斯塔夫在距提利营地不远处扎营。整个晚上,古斯塔夫的
营帐内灯火通明,他一直在同他的将帅们研究如何破敌、歼敌的战术。提利
在此与古斯塔夫决战有些不情愿的因素在其中。他不想决战,但倘若退却,
那么他手下人抢劫的财物就得丢弃,这样会导致军队哗变。他只能选择同古
斯塔夫进行决战。
9月17日晨,古斯塔夫将部队摆成战斗队形。他没有采用旧式的西班牙
式的方阵队形,而是将步兵分成旅或半旅,这样可使火枪兵得到长矛兵的保
护,亦可在他们中间冲到前面,放完一排枪后,又退回原处。他把军队变成
了一个相互支援、协调的活动的要塞,而不是一个闭塞的堡垒。
古斯塔夫军队的具体部署如下:
中央和左翼是瑞典军,萨克森军负责右翼。中央部分,第一线为4个旅
的步兵,一个骑兵团支援他们。这些部队由陶费尔和哈尔指挥。中央战线的
后面,两个骑兵团担任预备队。在巴勒尔指挥的右翼,6个骑兵团组成了第
一线,中间夹着火枪兵,另有一个骑兵团作支援。第二线为4个步兵团。霍
恩指挥的左翼中,3个骑兵团组成了第一线,中间夹着火枪兵,2个骑兵团组
成第二线。团属火炮分别设置在各旅团的前面,重炮集中在中央的正前方。
古斯塔夫全军约为4。7万人,他的官兵军帽上带有绿色飘带,神圣罗马帝国
士兵帽子上则是白色飘带。瑞典军队和萨克森军队在一条战线上共同进攻,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瑞典军队士兵穿的是土布衣服,而萨克森军则衣着华丽,
头盔上插着漂亮的羽毛。然而,战争的严酷事实是,衣着好坏并不是军队战
斗力的标志。
双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战以火炮对射而开始。瑞典军队火炮比提利军
队火炮数量多,发弹数高出对方3倍多。瑞典军队在炮战中占了上风,给提
利的军队造成了很大伤亡。提利军队左翼是巴本汉指挥的5000名黑胸甲骑
兵,这支骑兵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一支骑兵。巴本汉是一个有勇无谋的
将领,在炮击中,他忍耐不住瑞典炮火的打击,不等提利下令,便带领他的
骑兵向瑞典军队发起了冲锋。巴本汉的贸然行动不仅打乱了提利的整个计
划,而且铸成大败。他的骑兵的矛枪自然不是对方步兵火枪的对手。如前文
所述,瑞典步兵和滑膛枪经过古斯塔夫改革后,不仅射速快,而且火力猛,
是对付密集骑兵冲击的有效武器。巴本汉连续7次冲锋均被击退。在最后一
次冲击中,瑞典军队在巴勒尔指挥下发起反冲锋,彻底击败巴本汉,并将其
逐出战场。巴本汉的骑兵进攻,采取的是西班牙军队的传统战术。骑兵作战
时不是快速疾驰,而只是小步奔跑。交战时使用手枪,直到敌军乱成一团后,
才使用手中的刀剑。瑞典骑兵刚好相反,骑兵冲锋时疾速奔跑,使用手中刀
剑,直到混战中才使用手枪。因此,巴本汉的失败是战术上的失败,也是手
枪对滑膛枪的失败。
巴本汉的贸然进攻造成了全局性的混乱,提利的右翼部队见巴本汉进
攻,误以为发动全面攻势的时机已到,马上向萨克森军发起进攻。萨克森军
… Page 40…
毫无战斗力,第一次冲击便被打垮,弃战逃走。这不仅抵销了巴本汉战场上
的损失,而且使古斯塔夫的兵力一下子损失了1/3以上。提利不愧为久经沙
场的名将,他看到萨克森军队溃败后,便马上命令中央部队向右斜插,然后
左转,攻击瑞典军队左翼,同时令右翼军队进入敌军后方,夹击瑞军。提利
的这一战术是不容易防范的。但古斯塔夫的军队受过严格训练,调动速度比
提利军队快2倍,致使提利的计划完全落空。瑞典军队的左翼发生了激烈的
战斗,瑞军用滑膛枪和火炮打退了提利的军队。
左翼激战时,古斯塔夫利用右翼的胜利,发起决定性冲击。他亲自带领
骑兵赶到右翼,指挥骑兵猛冲提利的左翼。他的骑兵冲在4个骑兵团的前面,
向提利的阵地冲击。同时,古斯塔夫的骑兵团对提利的步兵线左翼发动攻击,
并动用火炮猛轰。托斯坦森也调动预备炮兵,对准密集的西班牙式方阵猛烈
炮击。提利指挥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遭到彻底失败,数万人死亡,3000多人
负伤或被生俘,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补给,年过七旬的提利也身负重伤。采用
新式战术的瑞典军队,包括萨克森军队在内,损失尚不足3000人。
④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无论从战争艺术上,还是战术变革上,布莱坦平
原决战都称得上是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战役是新旧战术间一次
面对面的大搏斗,也是近代军事史上第一次最有影响的大会战。提利所采用
的是西班牙式的、传统的战术,他的两翼和骑兵、步兵、炮兵都曾发动了攻
势,各自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但他所面对的却是组织先进、兵器先进、战
术先进、训练有素的一支全新的军队。古斯塔夫的“横队”打垮了西班牙方
阵,他的胜利不仅令整个欧洲对他本人及瑞典军队刮目相看,而且也标志着
军事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此以后,许多传统的军事内容受到了冲击和
挑战,以西班牙军制、战术为主的时代成为历史陈迹。
古斯塔夫开创了一个时代,受到了历代军人及将领们的颂扬,人们称他
为“现代战争之父”。
(8)吕岑会战
布莱坦平原会战后,古斯塔夫出于多方考虑,没有进攻维也纳,而迳直
扑向神圣罗马帝国的都城,向莱茵河地区用兵。他先推进到法兰克福,又占
领了美因兹。此后3个月时间里,古斯塔夫征服了整个莱茵地区。他在占领
的地盘上,建立同盟,指派政府。他以武力和军事实力迫使莱茵地区所有天
主教诸侯都保持中立,并且赶走了西班牙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古斯塔夫没
有遇到一个强硬的对手。
1633年,正当古斯塔夫渡过多瑙河,进入巴伐利亚地区时,提利和马克
西米连重新组织了一支军队,洛林公爵也带 1。2万人加到他们二人的队伍
中,使提利的总兵力又达到了4万余人。4月15日,古斯塔夫的军队来到多
瑙河支流利赫河畔,由炮兵掩护,在河上架起浮桥,立刻向提利发起进攻。
瑞典军队的火枪和火炮又一次显示了威力,提利的军队再次被打败,他本人
也身负重伤,14天后死去。马克西米连带领残部逃走,火炮、补给、辎重等
再次成为古斯塔夫的战利品。
提利战死,马克西米连战败逃走,斐迪南手下再也无强将可与瑞典军队
抗争。此时,这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又想到了那位被他剥夺兵权的瓦伦斯
坦。尽管瓦伦斯坦及其军队名声不佳,但比瓦伦斯坦更合适的人选实在找不
到。斐迪南只得屈尊求助于瓦伦斯坦。瓦伦斯坦提出苛刻条件:他本人对军
… Page 41…
队拥有绝对权力,不经他同意,斐迪南也不得对他的军队下命令;一切被占
领,被征服的土地均由他控制,要尽快取消“归还敕令”;斐迪南要赐给他
一个选帝侯的头衔。斐迪南被迫全盘接受后,这位“蝗虫”大军的将领才以
“波罗的海大将军”的头衔再度出山,并很快召集了一支军队。
1632年6月,瓦伦斯坦与马克西米连会合,全部人马增加到6万人。瓦
伦斯坦带着这支大军向纽伦堡进发,7月16日到达福尔特,在这里构筑工事,
同瑞典军队相对峙。双方迟迟不交战,整个德意志和欧洲都关注着对峙的结
果。古斯塔夫不急于交战的主要原因在于瓦伦斯坦占据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