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力描写的是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苏军官兵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贯穿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这在当时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对鼓励前线将士的勇气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他们为祖国而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应该说与当时其他苏联作家的类似作品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文坛创作的主旋律正是歌颂爱国主义,《他们为祖国而战》就成了这一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在这期间,苏联文坛好比是一部声音弘大、音量充沛、情绪高昂的大合唱,卫国战争的危急情势决定了它所需要的是要有声势和激情的大合唱,要能直接鼓舞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而并不特别需要大合唱中的某一位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唱出独具魅力的歌声。因此,在创作《他们为祖国而战》时,客观的形势决定了肖洛霍夫不可能离开当时苏联文坛的主旋律,除了满足直接鼓舞前方将士这一现实的需要,也不可能在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

  《一个人的遭遇》则不同。它产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十余年,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军和战胜国,在战争结束以后,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上升。苏联成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盟主和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其西线边界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接壤,其东部边界扩展到亚洲广阔的中国大地及朝鲜半岛的北部,这就形成了世界政治的全新格局;一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双方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经济都完全不同而且直接对立,于是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尖锐的军事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然而战争的阴云却笼罩在这两大阵营的上空,而且越积越厚。特别是这两大阵营的盟主美国和苏联先后拥有了具有毁灭性杀伤力的核武器,更使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隐含了极为可怕的后果。战争刚刚过去,战争的灾难还没有完全消除,而新的战争危险又在蕴酿之中,其危险程度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这样一种严峻而且包含了极大的危险性的国际形势,对作家的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它集中反映了肖洛霍夫对战争这一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胁的艺术思考。小说描写的是刚刚过去的二次大战,而着眼点则放在表现普通人与战争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上,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提出了作者独特的答案。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激烈拚杀的场面,既不去刻意描绘苏军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也无意去渲染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疯狂残暴,而是把历史的场面都放在一个普通人战争前后的命运变化中,以一个普通人的遭遇来表现战争的罪恶后果。这样,小说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就成了无数普通人的象征,他个人和全家的遭遇就成了无数个人和他们的家庭不幸的缩影,他的遭遇回答了时代的问题,那就是战争是摧残人类、毁灭人间一切美好东西的罪恶源泉,一切有理智的人都应该反对和制止战争。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的遭遇》显示了惊人的艺术力量。

  在这篇小说中,肖洛霍夫实现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三个飞跃——在创作《静静的顿河》时,他所追求的是表现历史的真实,试图以写实的手法把十月革命前后哥萨克生活中的巨大变化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创作《被开垦的处女地》时,他所追求地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小说塑造的艺术形象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为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服务;在创作《一个人的遭遇》时,他所追求的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回答现实生活中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即如何看待战争和人类的关系。在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肖洛霍夫是以记录历史事变的真实画面的作家身份出现的,在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他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描绘生活画面的作家,还是一个自觉地把创作与政治运动相联系并为之服务的作家,在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他超越了过去的角色,试图以自己的艺术思考来解答当代世界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命运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阶段,肖洛霍夫达到了世界上许多文学巨匠最终达到的高度,即不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作为哲学家的艺术家,与以哲学为职业的纯粹的哲学家是不同的,后者通过逻辑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前者则借助形象思维和文学形象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但在给世人以启迪这一点上,他们又是殊途同归的。当《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之际,有些读者还不能马上理解安德烈·索科洛夫形象在当代世界上有何种意义,而过了几十年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由两大阵营地峙造成的“冷战”向缓和的方向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制止战争,争取和平,为世界上千百万的普通人争取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是摆在当代人们面前的最重要的使命。否则,安德烈·索科洛夫的悲剧还会重演。

  肖洛霍夫在1965年12月10日举行的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上,发表了这样的讲话:

  我们生活在不平静的年代。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希望战争。存在着把整个整个的民族抛进战火的力量。战争的灰烬,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不到边际的废墟的灰烬,怎能不敲打作家的心房呢?一个正直的作家,怎能不反对那些妄图让人类自我毁灭的人呢?

  一个不认为自己象是被拥到奥林匹斯山上,凌驾于各种敌对势力搏斗之上,对人间疾苦漠不关心的神灵,而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时,人类的一个小分子的艺术家,他的使命是什么?他的任务是怎样的呢?

  正直地同读者谈话,向人们说出真理——有时是严峻的,但永远是勇敢的真理,在人类心灵中坚定对于未来的信念和对于自己能够建成这一未来的力量的信念。要做一名争取全世界和平的斗士,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在它所能达到的一切地方培养这样的斗士。要把人们联合在他们追求进步的自然的和高尚的意向之中。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权称之为艺术家。他又说:

  我愿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这些话,表达了肖洛霍夫对文学艺术创作所负的使命的理解,同时也概括了他一生小说创作的追求。

  肖洛霍夫于1984年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他给世人留下的作品被用七十多种文字出版了八千多万册,流传于几十个国家;

  他一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和五枚列宁勋章、两枚镰与锤金质奖章;

  作为一个从哥萨克村庄成长起来的作家,肖洛霍夫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点,他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读者通过他的小说认识了哥萨克和苏联人民,他以自己的作品证明,哥萨克不仅是英勇的战士,也有自己深厚的文化。这是哥萨克人的骄傲。

  葛利高里:人的魅力

  读过《静静的顿河》的人都不会忘记葛利高里·麦列霍夫。

  这就象读过 《三国演义》不会忘记曹操、诸葛亮,读过《水浒传》不会忘记林冲、武松,读过《西游记》不会忘记孙悟空、猪八戒,读过《红楼梦》不会忘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刘姥姥一样;

  或者象读过莎士比亚的剧作便永远记住了哈姆雷特、李尔王,夏洛克、罗密欧与朱丽叶,读过《唐·吉诃德》便永远记住了这位手持长矛的骑士,读过《吝啬鬼》就记住了阿尔巴贡的名字,读过《浮士德》就难以把浮士德从记忆中抹去,读过托尔斯泰的小说也就把娜塔莎、安娜·卡列尼娜永远地埋藏到心底。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文学典型形象都是令读者难以忘却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性格命运给读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往往比世间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更具生命力,长久地活在读者的心目中,耐人玩味,启人深思。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形象。

  有趣的是,和许多文学大师一样,肖洛霍夫塑造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却不能透彻地说明自己所塑造的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929年,当有的读者询问,为什么肖洛霍夫要把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写成一个“动摇不定的人”时,他这样告诉读者:

  依我看来,麦列霍夫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独特象征。

  到了1935年,他又说:

  麦列霍夫有着十分特殊的个人命运,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在他身上体现中层哥萨克。……当然,我将把他从白军中夺回来,但是,我不准备把他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他不是布尔什维克。

  把这两段话略加对比,就不难看出肖洛霍夫对自己塑造的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解释前后并不一致,他一方面说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独特象征”,另一方面又强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想在他身上体现中层哥萨克”,一方面表示“将把他从白军中夺回来”,另一方面又声明“不准备把他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如果说肖洛霍夫在描写葛利高里时得心应手,那么,他对葛利高里的解释则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游移不定。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成功的文学典型形象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他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与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