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伊犁两千年民族移民开发史述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舛ピ裁保弑橇骸⒋笞捉恰⑴忌钅浚仙砺懵叮д谏砦铮治盏督W矗嘟懦识坠蚴健M涫坑兜某鐾粒匀鲜兑晾缛说男蜗筇卣骱鸵鹿诜危峁┝苏涔蟮氖滴铮灿≈ち斯糯ㄋ勾罅魇恳皇朗钡乃杖拿枋龅摹疤岣窭岽铩と保⊿aKa tigraxauda,意为戴尖帽的萨迦人)的形象特征。
  汉高祖时(约公元前三世纪末),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这是我国史籍记载向伊犁地方民族迁移的首例。大月氏原拥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是指能征战的兵,据此估算,其人口当在三、四十万之间。大月氏西迁移民非其全部,除战败时部众散失外,还有相当部份“余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大月氏在伊犁仅居住了几十年的时间,又被乌孙人驱赶,继续西迁至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大夏人,建立了贵霜王国。
  乌孙也原居敦煌一带,与大月氏毗邻。汉文帝初年(约前177一176),在匈奴的支持下乌孙举族西迁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驱走了先期迁至那里的大月氏人。
  乌孙在原迁出地时,已有“控弦数万,习攻战”,还“攻旁小邑”,融合了其他部族的人口,故估算乌孙西迁时的人口约十余万众。乌孙能击败先已定居伊犁且人口相当的大月氏人,一方面是因为乌孙人“习攻战”,主动突然进攻;另一方面是有匈奴的支持和帮助,能挟势震慑大月氏人,后者只能再次迁出西走。
  乌孙迁入伊犁后,又融合了许多当地其他部族,《汉书·西域传》称:“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人口发展很快,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乌孙大、小昆弥分立时,大昆弥有户6万余,小昆弥4万余,合计10万余户,至其盛期,“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以户折口,每户约合5人;以户折兵,每户约1.5兵。这一数据,对游牧民族的人口估算,颇具参考价值。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载,乌孙国面积约为百万平方公里,据此估算,伊犁地方的人口数不会超过10万人。
  乌孙是当时西域的第一大国,是汉“断匈奴右臂”战略的主要支点。汉乌联盟对古代西域的历史发展和多民族祖国统一的形成,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江都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王,“侍御数百人”,这是汉族移民至伊犁的首批。细君逝世后,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续嫁乌孙王,随行有著名的冯撩等,侍御人数当更多量。此外,汉廷在乌孙北的眩雷屯田,长罗侯常惠等多次率汉军入乌孙反击匈奴,并曾“将三校屯赤谷”。按汉代军制,每校兵数,少者七百人,多者干二百人,平均约千人。据此估算,乌孙国迁入的汉族兵民,最少亦有数千人。这是伊犁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至义熙六年(402—410),乌孙被柔然攻灭,其部众大部份西徒葱岭(今帕米尔)。随后,北匈奴后裔的悦般部进据“乌孙故地”。悦般“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其人口数约为原乌孙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
  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突厥汗国立。562年,突厥伊利可汗土门之弟室点密率军10万攻取西域,尽占“乌孙故地”,是为西突厥。西突厥的部族构成颇为复杂,主要分五咄陆和五弩失毕两大部,每部下又分为五个小部。《旧唐书·突厥传(下)》称:“初,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则可知其初期迁入移民人口数,按游牧行国兵与户口惯常比例估算,约有三、四十万众。如果把当地原有人口计算在内,其总人口更多,要超过乌孙国。唐武后时,突厥别姓的突骑施汗国领有伊犁河流域。据《新唐书·突厥传》载:“西突厥突骑施部苏禄者,有众三十万”,其人数要少一些。
  西突厥时期,各民族移民迁出迁入十分频繁。据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资料,伊犁河两岸“居住着牙格马(样磨)、托合色(踏实力)和一部份齐格勒(处月,即炽候)人的突厥部落”。西突厥人迁至内地的事例也很多,如西突厥贵族代表人物史大奈、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解瑟罗以及突骑施部人哥舒翰等。其中,唐武后天绶元年(690)十月,继往绝可汗二世阿史那斛瑟罗率众六七万人居内地,为较大移民人群。贞观六年(632)十一月,伊犁热海一带游牧的契芯何力,随其母率部众六千余家内迁。当时由内地迁入的移民人口也有一定数量。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路过伊犁西部的怛逻私(今江布尔)以南的小孤城,见城中“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后来,这些汉族移民都融入当地民族中去了。
  据《新唐书·回鹊》载,唐肃宗至德后,葛逻禄寝盛,徙十姓可汗故地。至五代以后,伊犁居民主要是葛逻禄部,属喀拉汗国,建阿里马城,为其中心,人口数量史无明记。
  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建西辽王朝,伊犁为其辖境。伊犁地方有大量从内地辗转迁入的契丹、汉族民众。延庆三年(1134),有1万6千帐契丹游牧民进入伊犁西部地区。汉族民众迁入伊犁的数量不能详确,但其分布是很广泛的,当地的农业、园艺业颇为兴旺。《长春真人西游记》云:伊犁“其地出帛目曰秃鹿麻(即棉花)……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耶律楚材《西游录》亦云:伊犁“有阿里马城……附庸城邑八九。多蒲桃、梨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常德《西使记》称:“过孛罗城(今博乐一带)……西南行,有关曰铁木儿忏察(今松树头),守关者皆汉民……至阿里麻里城,市并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蒲桃、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居民多并、汾(今山西)人。”显然这些汉族移民多是随耶律大石西迁的民众,后来都融人当地民族中去了。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灭西辽,出征中西亚,后分封诸樱硬旌咸煊幸晾绲胤郊昂又械任髁晒实兀烦撇旌咸ê构园⒗锫槔镂构行摹5笔鼻ㄈ氲拿晒拍琳剩肺廾骷恰5院蟮牟旌咸ㄖ锇⒙澈觥把儆胁彀⒋鹾构粒け逋蛞嗍糁保荽斯浪悖加腥丝?0万之谱。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即汗位,率16万帐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其人口数量较前相差不大。当然,这些人口已经包含大量移民后裔了。
  14世纪以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诸汗王长期纷争,百姓流离失所,一代名城伊犁阿力麻里亦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六年(1418),察合台后王歪思汗被瓦刺蒙古所迫,从别失八里西迁伊犁,号亦力把里。但其迁入人口等,史料朗如。
  明末清初,伊犁地方为准噶尔部统辖,为卫拉特四部会宗之地。《西域图志》称伊犁“人民殷庶,物产饶裕,西睡一大都会也”。准噶尔盛期,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和国外资料记载吻合:“18世纪中期,准噶尔总共有28万帐蓬(即家庭),总计60万男女人口,其中将近半数是汗本人的土地财产中的组成部份”,我们参照准噶尔各鄂托克、昂吉、集赛牧地分布情况,以辖区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估算,今伊犁地方人口不会超过15万数,主要人口仍是游牧民。在这期间,准噶尔部的农业开始有了相当的发展。策妄阿拉布坦珲台吉重视农业,提出“臣民招来种地,且把此事列入做好事之列”。策妄阿拉布坦父子还先后从乌什、叶尔羌、阿克苏等地迁来大批维吾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准噶尔人称他们为“塔兰奇”(蒙语,种地人)。其人数“约有万人耕种地亩”,这是维吾尔族人移民伊犁之滥觞。
  清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贵族集团开始争权仇杀,内讧不止。一些台吉、宰桑和广大牧民不堪动乱之苦,或零星投清,或率族内迁。“1750年(乾隆十五年)9月,达什达瓦部属下宰桑萨喇尔率属81户、380余人,经青海噶斯口投清”,“1753年(乾隆十八年),杜尔伯特三车凌率兵5,OOO余户内徒。1754年(乾隆十九年)7月,阿睦尔撒纳、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共率4000户,约2万余口,进入喀尔喀卡伦,向清朝投诚。继之,内徒的还有辉特台吉根敦扎布、固木扎布、伊什克、杜尔伯持台吉特古斯、孟克博罗特、乌巴什、伯勒克、和硕特台吉纳噶察等。随后,准噶尔部玛木特……亦脱身归来”。
  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乾隆谕令西北两路进军伊犁。五月,清军入伊犁,于今昭苏格登山一举击溃准噶尔珲台吉达瓦齐,准噶尔汗国亡。至1759年,又先后平定阿睦尔撤纳、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西域天山南北两路复归一统。

  三、清代军府制时期(1760—1870)的民族移民
  清廷收复伊犁后,经短期整肃,社会日趋稳定,但经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准噶尔部原有人口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数千里间,无瓦刺一毡帐。”针对这一非常情况,清廷决定以“伊犁为新疆总汇之区”,设官置衙,建立军府制度,从各地调遣大量兵民,屯垦戍边、移民实边,其迁徒人口之巨大,移民范围之广泛,堪称前所未有,以此仅见。
  清代伊犁的移民行动,是和政权机构建设同步进行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参赞大臣阿桂为伊犁办事大臣,总理伊犁屯田事宜。同年四月,清廷命吐鲁番郡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