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妙拾回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堂的常年累月练就了一双慧眼,见这二人虽然年纪小,穿的衣裳却是质地上乘的,便殷勤了许多,劝着他们点了大半桌的饭菜,温华情知他不过是为了多赚两个钱,但尝了尝这家饭菜的味道,觉得倒也可口,便笑着多给了跑堂几个赏钱。
    刚吃了几口,她便听到身后响起了一个声音,这声音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两位,这地方一向是我常坐的,能否拼个席?”
    温华和平羽转头看了看他,显然他也是一怔,随即抽出扇子扇了两下,了然的笑了,“我道是谁,原来是你们——”
    大冬天的你扇什么扇子?温华暗自撇了撇嘴,心道你是谁啊?我们根本没见过好不好?不会是来蹭饭的吧?——她看向平羽时,眼睛里红果果的写着这句话。
    平羽也有些吃不准,看这人通身打扮气派,不像是个没钱的主儿啊——
    他一拱手,“这位仁兄,我们是在哪里见过么?”
    孤女严梅娘
  那少年手里的扇子一合,一声轻笑,“自然是见过啊,当日这位小哥儿给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呢。
  温华眨了眨眼,终于想起他们第一次进城看房的时候,在这饭馆里曾见到过的那个邻桌少年就是他,便问道,“你也是住在这附近的么?”
  那少年一撩袍角坐在了平羽的一侧,恰好正对着温华,他摇摇头,“自然不是,我不过是在附近的学堂读书罢了。”他招呼了跑堂的上来点餐,“还是那几样吧,唔,再加一道蛋羹,放葱放盐略加些糖。”
  那少年是个爽直性子,见平羽一身儒衫,便直言问道,“两位是新搬来的?这永宁坊我待了也有三五年了,从前可是从来没见过两位。”
  温华看了平羽一眼,平羽道,“我们是新搬来的,就是前面那条巷子里原本郑家的宅子,如今正修缮着。”
  “郑家的宅子是你们买的呀!”那少年忽然哎呀一声,“说了半天,咱们连彼此的姓名还不知道呢——我名唤周芳,字永寿,家住附近的靖安坊。二位……”
  平羽看了看温华,笑道,“邓平羽,字悯溪,这是我弟弟邓温华,举家从晋州搬来不久。”
  周芳诧异的一挑眉,“晋州啊……你的官话说的倒真是不错。”
  平羽一怔,温华眨眨眼,也变了腔调接口道,“我这三哥是打小儿在京城长大的,自然说的一口好官话喽——”
  周芳哈哈一笑,指指温华,“你的官话还差得远呢!不过讲的也不错了。”
  温华这几年来一直都是晋州口音,时间久了,她原本的普通话倒生疏了,这京城虽然和原来的北京在地域和环境上相似,但此地的官话和普通话在发音和遣词用句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虽然跟着平羽学说了两年官话,到底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只能学点皮毛,她还是在来到京城以后才有了真正的进步。
  不论是从平羽那里听说过的,还是她来到京城所看到的,这里的人有一种想法,那就是除了京城以外,天下其他的地方都只能算是小郊县,这让她好笑之余又觉得十分荒诞。
  因此听了周芳自得的话语,她只是微微一笑,用晋州口音说道,“我又不比金榜题名,讲这么好的官话做什么?”
  周芳一时没有听明白她讲的什么,再问她,她却换了话题,向他打听起这永宁坊。
  二人傍晚回到家里,宋氏问起温华房子的事情,温华道起码要到二月才能准备好,她抱着宋氏的胳膊,“娘——你不会赶我走吧?我可舍不得你——”
  宋氏捏捏她的小脸儿,“真舍不得我?”
  温华点点头,“那是自然——”
  宋氏还要说什么,却见大儿子邓知信进来了,温华连忙起身喊了一声大哥,邓知信似是有心事一般,点点头,嗯了一声,上前给宋氏请安。
  他坐在宋氏身旁的椅子上,询问了宋氏今天做了些什么,吃了些什么,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娘,儿子遇到件难事……”
  宋氏道,“什么难事?是公事上遇到难处了?”
  邓知信摇摇头,“不是……我以前在北边儿的时候,营里有个姓严的兄弟对我特别照顾,平日里他常说要是他死了,就托我照顾他妹子,后来他战死了,我想着人不能言而无信,找他妹子寻了许久才找到,这姑娘今年十五了,平日里给人缝缝补补过活,我想着给她陪送些嫁妆,找个老实人家嫁了,也不枉我和她哥哥兄弟一场。”
  宋氏点点头,“这是应该的。这姑娘在哪儿?”
  邓知信紧绷的神色略松了松,“就在外面等着呢,我把她带过来,我想让她跟着您直到出嫁,毕竟不是亲妹子,我那边儿也不太方便。再说红儿她娘这人您也知道,不是个晓事的,闹将起来就难看了,到时候反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宋氏明白他的意思,道,“行了,把那姑娘带进来吧,让我瞧瞧。”
  来者是个个头高挑的姑娘,五官端正,只是有些黑瘦,一身粗布衣裳虽然干净,却在手肘处纳上了同色的补丁,显然日子过的极不如意。
  她自从进屋就一直低着头,向宋氏福了福身,便安安静静的站在了一旁,宋氏请她坐下,她才挨着椅子边儿坐下了。
  宋氏见到她这个样子,便开口询问了一些她家里的事,她也都言简意赅的回答了。
  原来这姑娘名叫严梅娘,她父母早亡,自小便是和大哥大姐一起生活,后来大姐嫁了人,家里便只剩下她一个女儿了,因为还有些田地,便靠着田地过活,勉强能解决温饱,后来大哥被征去当兵,她便到了姐姐家生活,然而没过两年姐姐也病故了,姐夫家里再也住不得,她只好回家,谁知自家的房和地突然都成了别人家的房和地,几番周折之后才打听到当初大哥把自家的产业托付给一位亲戚照顾,那人因为染上了赌瘾,不仅卖了自家的房和地,连别人托付给他的也都偷偷卖掉换了钱,最后因为赌债欠得太多还不起,被人捆上投了河。大哥每年托人带回来的饷银她不敢用,毕竟这笔钱与其花掉还不如攒起来将来好给大哥娶嫂嫂,她自己有手有脚能做活儿,便靠着每日给人洗衣缝补过活,后来大哥阵亡的消息传来,她给大哥立了个衣冠冢,又做了场法事,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便又都没了,朝廷虽然给了抚恤金,但是七扣八扣的也没剩下多少。
  温华注意到她虽然腼腆,但是思路清晰,说出的话都很到位,也不说什么多余的话,眼睛更不会乱瞄,便对她有了两分好感。
  宋氏听了她的遭遇,暗自为她难过,便拉着她的手道,“梅娘,你大哥和我家的哥儿一向要好,他把你托付给我们家,你便把这里当做你自己的家吧,以后安安心心的过日子。”
  梅娘抬头看了宋氏一眼,小声道,“不知道梅娘能做些什么?”
  宋氏一怔,随即放缓了声音,“你看你能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吧,咱们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张氏挨打了
    当即宋氏就让温华带着瑶珠和滴珠把正房的西屋收拾了出来,梅娘有她自己的被褥,但宋氏还是取出了一套新的棉被棉褥给她。
    邓知信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嘱咐了几句便离开了。
    闻讯而来的梁氏得知宋氏把梅娘安排在正房西屋,知道婆婆这是要把她当客人来招待,又见她薄薄的夹袄已是洗得发白,还有不少补丁,便回屋取了一身自己做姑娘时穿的厚棉衣棉裤和两件半新不旧的素色衣裳送给梅娘,梅娘盛情难却,局促不安的收下了。
    见到二儿媳如此懂事,宋氏十分满意,又从衣箱里取了一块淡青色的棉布,“你如今正守着孝,本不该做新衣,可是毕竟快过年了,你若是吃饱穿暖,哥哥姐姐便是在那边儿也能放心些。这块料子颜色素淡,也不是新布,你拿去做一身衣裳,这薄夹袄就别穿了,仔细冻着,穿你二嫂给你的厚棉袄吧。”
    梅娘不是那迂腐之人,她知道自己身上穿的衣裳的确寒碜,以后住在宋氏家里若仍只穿这一身,未免太不给人家面子让人尴尬,于是她谢过之后便收下了。
    温华注意到梅娘脚上的鞋子也有补丁,而且还是单层的布鞋,并不是冬天的棉鞋,便抱起自己的针线簸箩,笑道,“梅姐姐,你针线做的好,我想请教于你呢!”
    梅娘脸一红,“不敢……”
    宋氏笑了,“她必是嫌我这个老婆子说话无趣,特地想找你说话呢。”
    “哎呀——娘——您说这话就太让人伤心啦——”温华笑眯眯的摇了摇手里的簸箩,拉着梅娘去她的房间,到了门口还不忘回过头朝宋氏眨眨眼睛。
    她帮着梅娘烧了火炕,又在铺好了褥子的炕上一边做鞋一边聊天,待渐渐觉得火炕暖和了才起身离开,也终于如愿以偿的留下了几块做鞋的袼褙和一小块羊皮,好让梅娘能尽快做好新棉鞋穿上。
    回到东屋,宋氏正哄着元元睡觉,温华蹑手蹑脚的打水洗脸洗脚,擦干净以后便飞快的钻进了被窝,这么冷的天气真是受罪,她怔怔的想着,不知道梅娘那一身单薄衣裳是怎么熬过来的……
    她想起自己初来这个世界时穿着的那身旧衣,那身衣裳早就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时间也过去了许久,然而今天一见到梅娘,那种冰凉和饥饿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她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使劲裹了裹被褥,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闭上了眼睛。
    半梦半醒之间,温华模模糊糊听到有人哀叫,她没有理会,翻个身继续睡去,没一会儿就被宋氏推醒,她坐起来揉揉眼睛,发现那声音仍然断断续续的传来,心里一紧便扯住了宋氏,“娘——这是什么声音?”
    宋氏拍拍她,沉声道,“好像是西屋传过来的,你看着元元,别让她醒了闹,我去瞧瞧。”
    温华舔了舔嘴唇,声音有些干,“好……您赶紧回来。”
    宋氏披衣下床穿好了鞋,从桌上取了油灯点着端了过去,温华支起耳朵静静的听着,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