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阻,刘备才终得生还。──亲眼目睹刘备的这份狼狈,诸葛亮当会感慨系之,并更加坚定了帮助这个苦命人的决心。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赤壁之战开始了。为了实现自己既定的联吴抗曹战略,诸葛亮亲自出马,游说东吴。据说,由于鲁肃的作用,孙权也在考虑与刘备联合的可行性,遂派鲁肃前来荆州打探消息。鲁肃肯定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刘备,并触摸到了刘备真实的用意。陈寿好像对这一细节有点吃不准,因而在描述上留下了矛盾之处,我们没法知道到底是鲁肃找刘备在先,还是诸葛亮先去游说东吴。好在即使把该荣誉归在鲁肃名下,对诸葛亮也没有丝毫影响。以孙权为强援,这是诸葛亮隆中决策时就已定下的战略,原不必借重鲁肃的提醒。诸葛亮对东吴的游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分也是因为,孙权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他最为倚重的将军周瑜当时又曾豪情万丈地对孙权许诺:〃只要三万兵,你就可以看我破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将荆州借而不还,东吴人肯定非常愤怒,觉得刘备有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之嫌。东吴人不知道,即使刘备愿意归还,诸葛亮也是肯定不答应的。在诸葛亮为蜀汉圈定的原始版图中,荆州与益州乃是国家张开的两冀,夺取荆州,威慑孙权,诚乃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以后,诸葛亮只须旋转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顺势一抹,就可以将益州纳入怀中。对付区区刘璋、张鲁,实在是小菜一碟。一块谁也没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备的天下。──中国之所以能够鼎立而三,正在于突然出现一个具有扛鼎之力的时代超人,他以不可思议的政治魔术,为刘备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国家。 
  《隆中对》的决策,正在有条不紊地得到贯彻。 
  这时,两桩互为连贯的事件,打乱了诸葛亮的步骤。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荆州非复为刘备所有;接着,忧愤填胸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以一种〃不爱江山爱兄弟〃的哗世激情,尽起蜀国军团,为关羽报仇。刘备的惨败,使得蜀汉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的实力更趋积弱。不久,刘备即在白帝城愤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宝贝儿子刘禅(阿斗)和一个脆弱的国家,郑重托付给诸葛亮。 
  时间为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岁的诸葛亮,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个阶段。 
  有诸葛亮为阿斗护国,这个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与宦官阉竖在一起厮磨,与巫婆神汉在一起鬼混。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精神领袖和事实上的统治者,这时也将蜀国军政要权集于一身,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还通过主动与东吴修好,〃团结和亲〃,免除了一个强敌的威胁。自此以后,东吴与蜀汉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 
  《隆中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案,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实施的时间。由于外部环境相对平静了些,诸葛亮遂率军南征,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故事。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不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史籍中也曾留有蛛丝马迹,只是罗贯中把它渲染得格外传神罢了。当然,以诸葛亮杰出的智谋,结合〃抚〃这一既定态度,〃七擒七纵〃也是完全可能的。这虽然颇像一种猫玩耗子的军事游戏,但诸葛亮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想从心理上摧毁敌人,使得以孟获为首的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再生事端。当时的记述很想让我们相信,诸葛亮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诸葛亮对孟获者流的统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针对蜀汉的小规模叛乱,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 
  天下三分,对曹魏政权现在成了一种无奈,曹丕此前一次征伐东吴,再次以失败告终;对孙权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他甚至考虑起派船队去夷州(今台湾省)的事情来了;唯独对诸葛亮是一种不可忍受的事实。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几乎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汉室的恢复,即使曹魏一方几乎暂时忘却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治下的蜀汉,恰恰是三国中实力最为不济的。就在〃七擒孟获〃后的第三年,曹丕死后的第二年,即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大军进驻汉中,由此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临行前,诸葛亮给阿斗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前)出师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感人的表文,至少比李密的《陈情表》要感人。这一刻,诸葛亮心潮澎湃,他知道此去旷日弥久,路途多艰,前程未卜,吉凶难料;他担心不成器的阿斗在家里恣意妄为,疏远忠贞之士,宠信佞臣小人。为防〃俱为一体〃的〃宫中府中〃出现不测,诸葛亮行前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相信他此时仍然会为自己〃分身无术〃而深感痛苦。一方面出于对刘备的忠诚,一方面也是自己志之所在,诸葛亮从来就没有存过废黜刘禅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得额外分出一分神来,加意佑护这个活宝。刘禅客观上成了诸葛亮的心腹大患,成了妨碍他走出成都、驰骋疆场的唯一障碍。诸葛亮〃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有〃吞魏之志久矣〃,他的意志不是那么容易被销折掉的,所以即使愁肠百结,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抉择之后,他仍决定以统一祖国为务,先行北征。细观《出师表》,诸葛亮出师前也许竟没有向刘禅请示过什么(即使请示也只是例行公事,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只是深感有必要关照刘禅几句,才援笔为文。因此,所谓《出师表》,其实是更可以被看成一通〃戒子书〃的,表中除感人至深地闪烁着诸葛亮为蜀汉竭忠尽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着一个慈父的威严,这份威严与孔明气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时掩映在他〃临表涕零,不知所云〃的泪光后面。〃文章千古两师表,经济南阳一卧龙。〃诚哉斯言。 
  然而北伐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接连六次无功而返。也许,通过这一次次令人扼腕痛惜的失败,我们更能看清诸葛亮的高尚人格,和他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点。 
  诸葛亮选择北伐的时机是否准确呢?在《出师表》中,他曾用〃危急存亡之秋〃来形容当时的形势,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评价,因为蜀国当时并没有受到强敌的直接威胁,自成功地〃南抚夷越〃之后,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大兴农业,恢复国家受伤的机体,然后再厉兵秣马,伺机而动。我觉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之句,未必乃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真实判断,而仅仅是说给刘禅听的,为了使刘禅不再荒淫,有所振作,从〃道术〃的立场上看,诸葛亮也有必要稍加夸大其词。欲探讨诸葛亮北伐时机的选择是否准确,我们还得结合魏国的情况。由于诸葛亮此前一直在大西南一带用兵,对魏国政权几乎毫无影响,是以当时魏国上下普遍以为,刘备死后,〃数岁寂然无声〃的蜀汉不值得重视,是以〃略无备预〃,防区松懈。结果〃卒闻亮出〃,便不禁〃朝野恐惧〃了。从陇右、祁山、天水〃三郡同时应亮〃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北伐时机选择的准确。兵至非常,〃攻其无备〃,正可见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的局限也同时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他的谨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谨慎。我觉得诸葛亮的谨慎,虽可以在性格构成上寻找原因,但这里怕也与他智力上的优势有关。请允许我再以围棋高手下棋为例:棋士对弈时若选择冒险深入的着手,频频放出胜负手,通常总意味着棋势已落下风,寻常〃正着〃已无取胜可能,便只能借助把水搅浑以求一逞。反观对方,因胜券在握,这时便往往显得较为忍让,脑子里尽想着如何简化局势,拒绝与对手多做纠缠。诸葛亮与敌人交手时,其心态便正好像这样一位胜券在握的棋士,他坚信自己的实力,他认为无须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会对任何冒险举动感兴趣了。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胜〃对手,因而不愿把战场上的胜负放在赌盘里旋转,即使他的赢面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诸葛亮选择了最好的北伐时机,但他确实没有体现出最好的进攻策略。他拒绝了手下大将魏延轻兵突袭的主张(魏延事详后《英雄末路》),而只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绕道远行,缓慢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长安推进。这本该是诸葛亮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举占领长安。结果,终其北伐一生,他竟一次也没有把军队推进到那么远。 
  街亭的失败,对诸葛亮的打击完全是致命的。诸葛亮从未答应魏延〃自带一万兵〃的请求,却轻率地给了参军马谡那么多人,结果,这位赵括一流的纸上谈兵好手,被魏国在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资格将领张郃一举击败。诸葛亮固然可以〃挥泪斩马谡〃,但蜀汉那么多儿郎的阵亡,却是无法随泪挥去的巨大阴影。事实上街亭之败,其惨重性几乎是不可补偿的。诸葛亮在别路战场上获得的所有战功,都没有抵消掉马谡的失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委马谡以重任呢?这牵涉到诸葛亮一个致命的弱点。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恰恰在识别人才上显得乏善可陈。马谡不可重用,擅长发现人才的刘备临死前就曾对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刘备也曾向诸葛亮有所示范。细想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心中有千头万绪,仍能特地将马谡拿出来提上一提,肯定那时候诸葛亮对马谡已流露出激赏之色,所以刘备觉得应该预加防范。诸葛亮对马谡并非不了解,他经常会在日理万机之余,与马谡在中军帐里谈论兵法。 
  如果你站在泰山极顶上,呼吸着青天八万里罡风,感受着自然界最瑰丽的天籁,自然便难以辨别被自己〃一览众山小〃的芸芸小丘,哪个更高些,哪个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