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在197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张兴明拿到接收名录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真是收到了一份大礼。不过,只是厂子归了张兴明,技术资料什么的都给了,已建成的所有发电厂除了厂区的几座火电以外,都被捷克剥离出去了,重新组建了一个国有能源公司,相关技术资料也复制了一份过去。

    就这样张兴明也是相当满意了,这真的是意外的收获。电力工程这块什么最值钱?技术资料啊。建成的厂子也就是那么回事,张兴明也没妄想捷克会傻到把命脉交到自己手里,要知道捷克可是电力大国,出口电力赚外汇的。

    然后,维尔沃投资发展集团又和捷共政府签定了在布拉格成立东欧投资发展银行的协议,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支持捷克的改革,为国计民生提供资金,第一笔二十亿美元的贷款协议一签定就到了捷共政府的账上,给一片红色的财政表格添入了一丝新绿。

    那会儿东欧八国真的是已经入不敷出了。苏俄老大哥的那套咱们也体验过,什么最少?收入。什么最多?福利。国家能不崩?不计后果没有长期稳妥规划的福利政策是压垮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原因。咱们事实上也是只差一点儿。

    还有一重惊喜,就是土地,在接收丝克达的时候才发现,政府同时给批拨了大片的土地,虽然他们的目的是让张兴明这边赶紧落地建厂投入生产,但确确实实是给了大好处过来,张兴明乐了好几天。

    在布拉格老城这一片,都是历史上欧洲富豪们自建的各种建筑体,也就导致了这一地区的道路曲折无序,楼房的整体样式都是欧洲的传统格局,就是有点类似我们的四合院,只不过这里平房换成了楼房。大四合院。

    楼房占地的面积也是没个一定,大大小小的挤在一起,说实话,那会儿一看欧洲的城市管理就不行,根本没有个规划。不过怎么说呢,另成一种风格吧,谁让它漂亮呢。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啊。

    很快,捷共赠予张兴明的楼就下来了。

    苏俄模式的国家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一较真效率奇高,完全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啊,几天功夫房子就定好了,该搬走的都搬完了,可以直接接手了。本来张兴明是想要一个河边的位置,不过后来放弃了,给啥样用啥样吧,反正只要在这片就挺好。

    三处楼盘。是得说楼盘,四合院嘛,前后左右的就是一个小楼群了。

    房子都在老城广场边上,地理位置相当不错,而且正对着广场。同时下来的还有张兴明布拉格永久市民的荣誉称号,这就是说单方面承认张兴明是布拉格市的居民了,再来回走就不用签证啥的了。

    虽然这会儿布拉格还没成为文化遗产,但这里的房子还是不准改动破坏的,有啥样用啥样,不服弊着。就算苏俄统治了这边那么多年,那种粗暴的破坏性建设发展也没影响到这里。反到是咱们做为世界上最早脱苏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把这套粗野的发展方式学了个通透。

    东欧投资发展银行成立。布拉格实业发展集团成立,做为丝克达系的母公司,也就是管理公司运营,然后第三栋房子张兴明开了家酒店,布拉格老城酒店,自己的吃住就直接解决了。

    时间慢慢过去,转眼就是三个月。随着这边的产业渐渐成型,工厂重组工作的阶段性完成,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厂区那边大兴土木,张兴明就闲了下来,没事到处逛逛看看风景。几个助理带着她们的助理也来了这边,陪着张兴明过起来没羞没臊的日子。

    外面的政治局势经济局势在继续恶化,整个世界都关注着这里。

    东德人民像历史上一样开始逃亡,大批大批的逃往西德以及捷克和雄压力,整个民主德国乱成一锅粥,大量工厂停产,大批产业工人失业走上街头。大量的设备图纸资料以及技术工人被运到母拉达。

    波南这边政府已经基本瘫痪了,圆桌会议以后工会和政府都在忙着抢夺资源争权,准备进行大选,王晟他们在做最后的突击,张兴明的指令是六月底之前结束波南的行动人员撤出。

    FSO终于落到张兴明手里,被拆运到母拉达。同样命运的还有熊厂,布尔诺将是它的归宿。

    在母拉达,比尔森和布尔诺,大量的旧厂房旧设备被拆掉更换维修,只不过因为天气的原因,新建工作还不能全面展开,但是机器设备的安置工作已经开始,在东德工程师技工的规划下,对整个技术结构进行了重新调配。

    汽车厂,发动机厂,机床厂,精密仪器厂,光学厂,电子厂,重型汽车,工程车辆,发电厂……一个个新厂被规划出来,大批的工人走上工作岗位,捷克成为东欧各国之中的一朵奇葩,在各地闹的不可开交老百姓穷困潦倒的时候,这边一派欣欣向荣。

    集结在这边的几个师的中国人也开始向布拉格汇集,大部分过来的国人饭都吃不饱,想回家都回不去,张兴明也没办法,只好伸手拉一把,起码一份工作还是没问题的。工人,厨师,清洁员,服务员,总归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政治上的问题张兴明不闻不问,不掺合,自己只兑现自己的承诺,其他一概不理会。瓦茨拉夫和米洛什两方面的人不断的进行会议协商着,捷克的变革越走越近。

第784章 乌克兰() 
    89年六月二十四日。

    乌克兰,科沃夫。

    北方的春天迟迟来临,山间野地被绿色铺满,风依然有点大,不过已经透着一股暖意。

    乌克兰是苏俄的最重要的工业区,在苏俄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近五千家大型工业企业中,乌克兰就独占了接近一千七百家,占整个苏俄工业的三分之一还多。

    整个乌克兰境内遍布电网和电站,热电,水电,核电。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切尔诺贝利电站了,迅速的把一个微型小镇发展成为了一个先进的工业大镇,然后又一夜之间撤离消失,整个普里皮亚季被封闭隔离到现在并且还将不断的封闭下去,有几千人因为核污染毁了一生。

    各种大型工厂学校几乎遍及乌克兰所有的城市,可以说,八十年代以前,乌克兰就是全世界工业进程上的一颗明珠。

    但这个时候的乌克兰整个社会状态和国内八十年代初期一样。

    虽然工业无比的强大,但民生上却严重不足,物资缺乏,老百姓住着低矮的木质石棉瓦房屋,穿着工作服,物资全靠计划供应。不过人们虽然贫穷但很乐观,这是个活在精神世界的时代。

    城市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小孩子挖了蘑菇在居民区的路边贩卖,期待着换点零钱。

    密密麻麻遍布空中的电线,老旧肮脏的城区,凸凹不平的城市路面以及有轨电车,老旧的四层楼房上布满了灰尘和水渍。

    悠闲的老人们在街边长椅上下棋,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演奏手风琴和萨克丝。列宁的雕像和画像充斥着整个城市。

    到处都有居民自发的集市,老人在路边摆摊卖几个蒜头,孩子脏着脸穿着不合身的大人衣服看着食物吞口水。女娃娃眼馋的看着橱窗里的娃娃,农贸市场门庭冷落,人们来到街边,把家里能卖的东西摆出来换钱,包括穿过的皮鞋和用过的玻璃杯,衣服,书籍。

    王晟陪着张兴明乱逛,看着鞋面上的厚厚的灰尘吐了一口说:“这边真特么埋汰,感觉比咱们那边还厉害,不是说咱杯溪是世界上烟尘污染最厉害的城市吗?怎么感觉能比这边还干净不少呢?”

    张兴明说:“心里作用吧,反正大型工业城市在这年头哪有干净的,你看看这满天的大烟囱,能干净得了吗?原来工业革命刚开始那会儿,轮蹲整个城市一年到头都是被烟包着的,这就是工业的代价,等发展起来了政府有钱了就该治理了。”

    王晟说:“啊?外国也污染哪?不是说欧洲那边到处繁华的不得了,大街上一尘不染,空气干净树也多,河水清的一眼能看到底。遍地黄金,要饭的都比咱活的好。”

    张兴明扭头看着王晟问:“你这都是听谁说的?”

    王晟说:“没事大伙就在一起闲唠呗,都是听亲戚朋友啥说的呗。不对呀?”

    张兴明想了想说:“你这两年一直就在欧洲呢自己不知道吗?”

    王晟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对啊,我操,这事整的,我一直在欧洲啊,就这块儿也是欧洲,是不?这哪有说的那么好啊?这头感觉连吃饭都困难,还不如国内呢。你看那边那孩子,那脸估计得半个月没洗过了,穿那衣服,那应该是他奶奶的吧?”

    张兴明扭头看过去,一个睁着一双大眼睛的小丫头,有个六七岁的样子,穿着一件红色的女式衣服,把袖子挽起来露出双手,这倒挺好,一件顶两件,连裤子都省了。小丫头站在那里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张兴明这一群人。

    张兴明在自己这一群人的身上打量了一下,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啊,这丫头眼睛都不眨的在看啥?

    李淳来回看了看说:“咱们穿的太好了,和这边所有人都不一样。”

    唐心说:“不是,小孩子不会在意这个,我估计她盯着的是红华手里的食品袋,她肯定认识这种包装。”刚才几个人逛街,随手买了些香肠和面包。乌克兰的小麦制品特别好吃,应该是光照的问题。

    这边的香肠不像国内那种恨不得全放上淀粉的感觉,而是视力可见的肉块肉丁,感觉像是自己用菜刀剁出来的一样。味道很棒。

    捷克人是不吃酸黄瓜一类的东西的,乌克兰正好相反,什么都能拿来酸,你吃过酸西瓜吗?

    这里人也吃饺子,和咱们国内的做法差不多,不过馅料千奇百怪,来这边吃饺子要千万小心,甜馅酸馅酸甜馅,吃一口痛苦好几天。而且流行饺子沾酸奶的吃法。一般人真接受不了。

    汪红华看了一眼拎在手里的香肠面包,提起来对那个小女孩说:“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