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哉我少年华夏,与天不老!壮哉我华夏少年,与国无疆!这话才壮美!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气势!别的不说,有这篇文章,我就是苏文的死忠粉丝了!从此与他一生蜜!”
“我还是觉得《最后一片叶子》写得最好,太感人了。太震撼了,结局那一句话,你能想的出来吗?读完之后,我热泪盈眶,只觉得人太伟大了,人性之美,莫过如此!”
“屁话!还是《寻李白》更好!”
“楼上的,问候你母亲大人!明明是《少年华夏说》最动人好不好!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
“《最后一片叶子》最好!”
“《寻李白》好!”
“是……”
谁也想不到,大家震惊苏文三篇文章登上月刊之后,竟然会统一忽视这个问题。反而去争论哪一篇文章最好。
喜欢诗歌的,当然说《寻李白》好;喜欢的或者年少的,又是另外一种说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股网络的热闹也传到现实中来,很多文学朋友都就这些文章进行了交流,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来。
但是,大家可以肯定的是,苏文的这三篇文章,没有辱没《华夏文学》月刊。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值得发表!
意见一同意,有的人乐见其成,为帝国出一人才而高兴;有点人无所谓,觉得苏文还年轻,说什么都还早;有的人则闷闷不乐,大起忌惮之心。
前者就如舟不平,他被苏文气得再次住院,有几个从事文艺批评的朋友来看他,他趁机发牢骚,说苏文的坏话,激起了那几个朋友的同仇敌忾之心,大家相约要发动更大的批评声势,声讨苏文,让他知道批评界不是那么好惹的。
然而,在新一期《华夏文学》月刊出来之后,他那些批评界的朋友打来电话说针对苏文的事宜要看看再说。为何?都说他们看了苏文的文章,觉得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现在举国叫好,他们反其道而行,只怕失了公信力。
朋友们都偃旗息鼓,舟不平一个人独木难支,生怕自己搞不过苏文,也只能把这念头打消,自己生闷气了。
忌惮的人则是谢坤之流,苏文因为与他儿子有矛盾,从而使他们两人也有了龃龉,本来谢坤并不把苏文放在眼里,觉得以他的威望,随时都可以把苏文碾压。
现在《华夏文学》一出,苏文在文学界的声望直线上升——这与之前在一个行省小打小闹不同,之前苏文再怎么折腾,名气都不过在广/东行省流传罢了。
现在却不同了!
《华夏文学》是全国性质的刊物,更是无数文人心目中的圣地,苏文已经在圣地留名,那他的名气也随之流行全国,哪怕还是文学新星,那也是举国瞩目正在冉冉升起的明亮新星!
谢坤觉得形势不能让人好好地玩耍了,想起苏文的戏剧作品火爆无比,如果发展下去,都要威胁他这个南方第一大剧作家的地位与声望了!
“苏文!苏文!”谢坤这两天连连感叹念叨这个名字,总感觉他们还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要发生,至于是谁对付谁,那就难说了。
苏文的名气一下子在全国火爆起来,清新文化公司则顺着股东风,宣布文学天才苏文的第一部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版书籍全国上市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出版上市()
“帝国第一天才少年戏剧处女作出版上市”
“第五十届华夏中学生大赛第一名得主新书上市”
“我们广东行省第一少年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版发行”
“火爆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实体书正式销售”
六月初,广东行省的出版市场,因为苏文的加入,忽然就兴起了波澜。¥f,
谁也没有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实体书会这么快就上市了,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个戏剧好像公演也才二十天不到,出版作品怎么就出现在市场上了呢
包括苏文,他也疑惑不解。
李秀颖特意打电话给苏文解释说道:“不用奇怪,自从与你签订合作协议之后,我们一边进行排演的工作,一边又进行出版的工作。”
苏文笑了一下:“没想到李总对我的作品这么有信心”
这话其实错了,以帝国的文化行业的行情,一部作品其他渠道说难以运营外,出版这最基本的发行渠道,还是可以做的。
那时候就算苏文不出名,以戏剧创作大赛第八名的名头做宣传噱头,也能卖出一些作品,就看首印多少册而已。
不过清新文化公司手脚还是真的很快,从签订协议到现在,也不过一个多月,书籍出版从定稿到校勘,再到印刷与装订。都极耗时间。一个月就上市,简直可以说是神速了。
现在看来。李秀颖赌对了
首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成功了,在广东行省大为火爆,特别是随着白洛妃这个行省戏剧花旦在各个市区的巡演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戏剧作品的名气传遍了千家万户,凡是关注戏剧的人都听过这作品的名字。
演出与出版市场都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如今剧院演出火爆。可以预见出版行情也是一个非常高的预估。而且与演出需要剧院这个基础不同。书籍的销售,更为普遍与广大。
虽然说没有几家公司能把渠道铺到全国各地,但是只要肯下工夫,与书店或者报亭合作。一本书的销售,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省之地。
其次,苏文的名气,与一个多月前相比,大大提高,简直可以说是直线上升。一个中学生大赛全国第一的名头,就可以有很多炒作的地方了;何况最近他还有三篇文章同时发表在华夏月刊上,引起了绝大的轰动。
综合两种原因,李秀颖利用这个时机宣布罗密欧与朱丽叶实体书的上市。正是时候。而且因为时机大好,她让印刷厂把本来首印三十万册的数量,一下子提升到一百万册。
一百万
苏文听到这个首印数据的时候,吃了一惊,因为在他的前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般的文化公司,一本书能卖个十万册以上,都叫畅销书了;如果能有几十万的销量,那就叫大卖。
一百万是什么概念
超级大卖超级畅销书
可惜,在现在的华夏帝国,一百万册的销量,只是一个入门的成绩罢了,几乎连及格不上。
别的不说,连鲁国书与季晓琳那种年少成名的天才,经过几年的积累,如今出版一本书,都可以卖出一百多万册来。
之前就说过了,这里是文人的天堂,也是文化产业的天堂
不说全国,就是在广东这种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行省,像谢坤这类名气享誉全国的大剧作家,他的作品,单单在广东行省都能卖出两三百万册,相当于二十个人就买一本。
华夏帝国五十行省单位,虽然说有不少地方人口与经济、文化都比广东行省差太多,但是全国加起来,一本书不卖出一千万册以上,都不敢叫畅销。
谢坤为何敢说是南方剧作家的代表,那是因为他销量过人,出版一部作品,只要水平与质量跟得上,随着影视与演出的效应,基本上都能卖两三千万册。
据说,他那赖以成名的剧作华夏女儿,那么多年积累下来,已经卖出了超过五千万册的销量
五千万
这只是一部作品的销量。
这还不算稀奇的,因为华夏帝国除了本国外,亚洲其他地方都是他的文化势力范围,在华夏帝国能大卖的作品,在其他地方往往也能有很好的市场。
也就是说,谢坤这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来说,销量肯定远远超过五千万册了。
谢坤也由此成为亿万富翁,说他是一个大文豪,并不为过。
在谢坤的上面,还有比他更厉害的文豪因为戏剧天然就具备剧院演出与影视的优势,所以,也许别的顶级作家收入方面不如他这种大剧作家,但是,以出版市场的销量来说,还有比谢坤强得多的人。
比如说王天明等人,他们是写出身的,一部长篇,更适合出版市场,以他们无上的名气,随便都能卖出几千万册。
王天明这些年能成为华夏帝国文化市场的象征,那是因为他五年前创作的长篇无双,到了今天,只是华夏本国内就卖出超过一亿的销量。
一亿
相当于华夏帝国国民二十人之中就买了一本,如果把这些书对成堆,几乎都可以堆成一座山了。至于国外市场,那就更惊人了。
这就是王天明这几年频频往外国跑动的原因,因为在国内,他已经做到了顶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了。
这是一个文化的世界
苏文曾经看过华夏帝国国内出版销售榜单,一年下来,前十名就没有低于两千万册销量的;前二十名,都没有低于一千万册的;想进前一百名,不超过五百万册的销量,你想都别想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对于李秀颖首印一百万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苏文总算有些理解了。
但是,一百万册,真能一下子卖出去吗,造成产品积压的话,好像没有什么好处。
对于这个问题,苏文直接问了李秀颖。
李大经理却是轻轻一笑,说:“这你就不用担心了。确定出版之后,我们公司就开始做营销的方案了。你获得第五十届华夏中学生大赛第一名,还得到丞相大人与太子联袂颁奖的荣耀,我们一宣传出去,就有书商过来与我们预定作品。那时候就有三十万册的订单如今你获得了华夏月刊的认可,有更多的人对你的作品感兴趣。”
“我们省能消化一百万册”苏文还是有些怀疑。
李秀颖不满意了:“你不要太小看我们清新文化公司好不好,诚然,剧院演出与影视方面我们无法走出一省之地,但是出版市场,我们做了十几年,也有自己的渠道,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