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只关心军事版块,看到前军3将的版面,他沉默了,十分的懊悔。
若他当初的态度再坚决1些,宣大前军的主将会是他的3儿子杨御藩,绝不可能是王威的儿子王朴。
此时此刻,高杰看着印刷的报纸,看着上面自己的名字,嘿嘿傻笑,他总算是把自己的名字给留了上去。
“父亲大人,孩儿要投军!”
从双鹤书院转到首善书院的黄宗羲对着自己父亲御史黄尊素壮着胆子,握着拳头,神情坚定又有些畏惧。
他与朱弘昭同岁,还是阎应元的同窗,如今比他大3岁的阎应元办起了这报刊,两人也算相熟,彼此的距离越来越大,这是骄傲的黄宗羲所不能容忍的。
黄尊素认真研读内阁的信稿,想从其中分析出1些东西。抬头看1眼大儿子,又看看其他4个满怀期待的儿子,并没有生气。
武人真的地位很卑贱,文官领兵时要披甲,为了防止被人误认为武夫,再不方便也要穿上官袍,再套1层甲,战甲外面还要罩着戎袍遮盖。
很多的文官,上战场宁愿不披甲,9穿着官袍头戴乌纱帽上阵,穿个甲胄都这么忸怩,可想而知武夫的地位有多低。
他的5个儿子都很聪慧,长子黄宗羲更是小小年纪心智果毅,很有主见。
黄宗羲提气,与父亲对视。
“哦,这倒是新奇,不考进士了?”
“监国殿下以武振国,孩儿估计今后,将是文武共治之局面。弟弟们年岁小,考进士可以慢慢来。而孩儿此时投军,正是时候。”
说着,黄宗羲眼巴巴望着父亲,心中忐忑。
“难得有此壮志,监国殿下近来要重设羽林卫,为父举贤不避亲,9为我儿向监国殿下上道折子。近来多多研读武毅戚公所著纪效新书,免得殿前考校惹人笑话。”
有些诧异,黄宗羲没想到黄尊素会这么轻松的答应。
轻叹1口气,黄尊素为儿子解惑:“监国殿下为前军3将扬名,而不提监军徐日久,态度已然明确。为父曾听闻殿下说过出将入相之语,只望我儿勤勉,文武兼备,为国分忧,扬我门楣家风。”
黄宗羲绝对是个狠人,这1点毋庸置疑。
此时,京城入夜,各处大放烟花庆祝,黄尊素领着5个儿子出书房,看着漫天璀璨烟花,眨眨湿润的眼睛,道:“武人崛起势在必然,也非坏事。惜哉,大来公!”
在沈阳城楼自缢殉国的辽东经略袁应泰与黄尊素的关系十分要好,如果当年朝廷抬高武人的地位,也不会有辽东接2连3的大败,袁应泰也不会殉国,化为灰烬。
第359章 任重道远(1)()
很多的技术,都在明朝以后失传了。
朱弘昭整日铠甲不离身,9他身上的山文甲而言,这玩意儿也失传了。
山文甲号称拼接时不用1铆1线,完全由人字形甲片相互契合编纂。1件札甲最少都要用34种甲片交错编织,札甲中的强化品种鱼鳞甲用的甲片种类更多,更别说更为精密的山文甲。
不要觉得鱼鳞甲有隙缝可以逆着甲片重叠方向刺进去,因为甲身根本没有隙缝!
两片甲叶不是拼在1起的,而是1片片重叠的,看着单层,实际上是双层。所以,鱼鳞甲很重,往往能达到45斤。
精良的鱼鳞甲,都是由上到下重叠,想要顺着甲片叠压方向逆刺进去,只能从下方直刺,战场上交手9在瞬间,谁给你躺在地上刺击的机会?
哪怕是更古老1些的札甲,长方形的甲片竖着重叠担心有尖锐兵器逆着刺击,编纂的时候1排左向,1排右相,1排排交错,哪怕有兵器刺击进去,也会被另外两排紧密的甲叶卡住,无法加大伤害。
而鱼鳞甲,非常的轻便,完全可以弯曲卷成桶状,正卷,反着卷,都可以。只是这种无聊的行为,会极大的磨损甲叶表面的防锈漆层。
此时,山文甲的制造技术也有失传的危险。
朝中武将的礼仪用甲都是山文,大汉将军也是山文。但这都是在皮革上贴上去的仪仗用甲,实战效果与简陋的棉甲差不多,只比南方即将淘汰的纸甲强1点点。
整个京师,通晓山文甲制造全部技术的工匠不足十人,也93家子,父子相传,全部技术只给长子,其他儿子和徒弟只能学会1部分甲片制造技术。
拆了1件山文甲,对着里面的零件进行仿造,确实能复制出来。朱弘昭有这个资本去做,可其他人9没这个可能。
有资本购买真山文甲的人不会对山文甲感兴趣,有山文甲的也不敢拆,拆了9很难复装还原。很多很多的工匠,穷尽1生都想窥得其中的秘密,很遗憾,这是掌握制造技术的家族传家金饭碗,因为他们掌控了这技术,他们才能成为皇室御用工匠,9连张扬跋扈的太监也不会轻易收拾这些人。
寻常工匠想买山文甲进行拆解分析,可他们没有资本,所以山文甲的制造技术只在皇室掌控中。
朱弘昭封王时9想要两名工匠,天启给了他,却在工匠那里碰了软钉子。
于是,他1狠心将自己手上7套山文甲全部给拆了,3余名工匠记录1步步的程序,总算是将这玩意的技术给攻克了。
工部尚书崔呈秀转任盐务总督,空出的工部尚1职朱弘昭准备交给宋应星,宋应星不是进士,此时还在老家讲学立书,只是个普通的秀才。
他的天工开物手稿流传入京师某些名流手中,想要寻求这些名流的支持,好刊行或修正、补充书中的内容。被厂卫查抄,下面人觉得朱弘昭喜欢这类新奇玩意儿,9给送来了。
不管宋应星懂不懂天工开物上面的技术,但他这种重视技术的态度,做个工部尚书足矣。
在京师稍稍安稳之后,沈阳与辽阳大捷的消息传来,朱弘昭开始对江南的工匠下手,1口气让工部准备从江南遴选3千户匠户入京。
江南的钢铁制造技术,真的非常的牛。
他只知道炼铁的时候放石灰能去除杂质,而这个技术春秋战国时9被老祖宗掌控了。江南那边海贸发达,能制造出重达千斤的船锚。
而这船锚,是纯钢的,连漆都不用涂,可以跟着船漂洋过海,不惧海水腐蚀!
这种金属制造技术让他眼馋,要知道铁锚主体是浇铸而成,锻接在1起的,能1次浇铸出这么大的家伙还具有抗腐蚀性,这种技术他哪能不眼馋?
他不知道,江南的船锚在后世检测时,硫磷等杂质含量低于0。01%,要知道按现代工业的标准,硫磷小于0。035%9是优质钢,小于0。025%9是高级优质钢。
而江南海贸,除了传统的茶叶、丝织、陶瓷等物,铁器也是不错的贸易资源。往往1船船满载着铁锅去南洋,甚至有的会不远万里卖到欧洲
没错,此时的欧洲因为铁匠行会的技术垄断,也因为他们的主要业务是锻打骑士用板甲,导致那边缺乏生活用的铁制品。
祖先真的很强大,这1点不能否认,应该仰望,并激励自己。
辽东形势可以说是胜券在握,朱弘昭开始抽调京师精良工匠进行分门别类,合适的补充到齐王府匠作坊,余下的进行冲压锻造技艺攻克,因为他要发行金银币。
即将继位,他要为明年发行的新币做准备,他的年号未定,所以铜币上的印字可以忽略,他要做好技术储备,为冲压铜币做准备。
不过他已经下令冲压1批金银材质的天启通宝,算是实验。
铜币的优良与否,只有两个主要标准,第1是份量足不足,百姓很关心这个问题。第2是冶炼、冲压技术是否精良。如果有第3,那9是纹饰是否美观。
1个皇帝的时代,国库是否充盈可以从钱币上看出来。如崇祯皇帝,他刚登基时,国家有钱,有足够的资源储备,铸造的崇祯通宝分量十足,后来9不行了,质量越来越差。
而永乐通宝,更是铸造了很多很多,作为赏赐赐给南洋各朝贡小国。整个日本,哪怕丰臣秀吉还是已经统1的德川幕府,此时的硬通货只有3样:金、银、永乐通宝。
当年织田信长为了炫耀自己的富裕,军中旗帜9包括1面大大的永乐通宝正中的旗帜。不少人,更是将永乐通宝挂在头盔,作为头盔立顶的核心装饰物。
他已经掌控了焦炭冶炼的技术,只要得到去除金属杂质优良的技术,他9能量产优良钢材。有足够的优良钢材,才能制造出数不尽的优良机器。
机器多了,生产力自然也9上去了。
生产力能满足国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这个国家9能太平。国人真的很容易满足,吃饱穿暖,往往是绝大数人1生的追求。
未来是金属的时代,他要做的9是打开这道门,放出金属机械怪兽。
这些宏观上的事情,他做出决断找到合适的人去负责,9可以放在1边,按时抽查进度并做出调整9可以了。
他此时也不将辽东战事放在心上,他现在关心的是铜线包皮绝缘技术。
皇帝死了入葬,头戴的纯金善翼冠是冥器,是死了才戴的。善翼冠是金丝编织的,9像织布那样编织的。
黄金都能拉丝并可以长久保持外型,更别说拉铜丝铜线,只是表层密封是个问题。没有橡胶、塑料,也不能用吸水易潮湿的物质,别说工匠,9连他都想到了为木材制品防水,为金属防锈的漆。
铜线裹漆,唯1的问题9是铜线不能随意弯曲,不然表面具有绝缘效果的漆层会开裂。
所以他画出了图纸,9让工匠去缠铜丝,缠的时候再涂抹漆,尽可能的保证这玩意儿的绝缘性能。他要做发电机,他已经有些厌烦夜里加班时的烛光。
至于灯泡、电压问题,慢慢弄吧,先搞出可控制的电源再说。稳定电压的技术他不熟悉,拆过变压器,觉得铜线缠箍应该能稳定电压他只是觉得可以而已
9月十5的这天夜里,京师大放烟花庆祝辽东大捷。
天启的尸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