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柳风忙道:“统计出来了。”

    “说来听听。”李景道。

    杨柳风从袖中取出一叠纸,看了看道:“大明今年各地向户部缴纳的赋税一共是两千一百四十万两,其中直隶地区缴纳了三百万两,山东是一百一十万两,山西是二百三十万两,陕西六十万两,河南一百二十万两,江苏是二百八十万两,安徽一百七十万两,浙江是一百六十万两,湖南一百四十万两,湖北一百三十万两,福建是一百三十万两,广东七十万两,广西六十万两,四川六十万两,贵州四十万两,云南六十万两,蒙古九十万两。这其中福建的赋税还未解往京城,刘二愣说他收税收的晚,等年后再运往京城。”

    李景点点头:“嗯,福建的赋税就不用解进京了,留在福建建船厂,明年财政部再给刘二愣拨一百万两。”

    杨柳风道:“好的,我记下了。”

    李景接道:“说说支出吧。”

    杨柳风道:“支出主要是三部分,军费和在京官员的俸禄还有兴修水利。军费这一块是一千二百四十多万两,其中军饷是六百五十多万两银子,服装用了二百多万两,武器和匠人的薪饷是四百多万两。在京官员的俸禄是三百七十多万两,兴修水利花了四百多万两。”

    “这么说今年的国库收支算是平衡了?”李景喜道。

    “没,算上别的杂七杂八的费用,还亏欠了二百七十多万两,要是再算上大帅拨给福建的一百万两,那就是三百七十多万两银子。”杨柳风道。

    “亏欠了三百七十万两银子啊!那还是可以接受的。”李景点点头道。

    杨柳风道:“其实这三百七十万两银子还是可以平一部分的,国库现在还有一百多万石粮食结余。”

    李景摆摆手:“不要把粮食算进去,没有钱,我们可以拖一拖,但是没有粮,却是会要人命的,这一百多万石粮食,要以备不时之需。”

    想了想李景忽道:“这一百万石粮食,你不会是把各地没有解进京的算进去吧?”

    杨柳风忙道:“没有,各地还没有上缴的部分我并没有计算在内,要是都算上的话粮食能有五百多万石呢。”

    李景点点头:“现在能供应粮食的地方主要在江浙两湖这几个省,山西每年也能分担一百多万石,其余各地能维持本省之需就不错了,所以南方那几个省一定要盯住了。”

    “张鳌不是负责这件事么?大帅还不相信张鳌?”杨柳风惊讶道。

    李景摇摇头:“我不是信不过张鳌,而是张鳌这一年的事情实在太多,没有他盯着,下面的人恐怕不愿意得罪那些地方官员,清查的时候,不会查的那么认真。

    尤其江苏,报上来的数字比陈大虎在的时候还多,对此我有些不大相信,你想,陈大虎那么硬气在南直隶也不过收上来四百多万赋税,二百六十万石粮食。

    陈大虎走了,那些士绅怎肯乖乖配合?正常来说只会少不会多,可江苏报上来的下半年的数字居然跟陈大虎在的时候差不多,这显然有些不大对头。我觉得他们是为了年底的考成作假,虚报数字。

    另外,地方官员的俸禄都是各地自行解决,财政部只听地方报个数字就行,我觉得各地府库预留的俸禄银子怕是也不会准确无误。因此,我让别山留在江苏清查各地的府库,如果江苏敢造假,那别的地方怕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明年,要派人下去好生查一查。”

    “这一来,各部衙门又要增加人手了,我们的官员本就不足,而且官员的俸禄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这事儿我觉得还是要好生斟酌斟酌。”沈正道。

    李景摆摆手:“无妨,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该增加的人手一定要增加,我们不能因为财政不足,为了省钱,有些事情就不做了。”

    笑了笑李景接道:“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大明的官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儿,而且越是地方,这种情况越严重,因此,明年要增补一部分官员。

    另外,我们的军队数量也不足,明年我打算再招募五十万士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招募一百万士兵,大明这么大的国家,不到六十万士兵怎么能够?”

    “什么?明年要招募五十万到一百万士兵?我们哪里有那么多钱养这么多士兵?”沈正闻言大惊。

    李景笑了笑道:“说起来还是陈大虎给我提了个醒儿,他在南直隶时,分发土地的时候发现根据我们制定的标准,还有很多土地闲置,尤其原来划归卫所的土地,陈大虎统计了一下,光浙江就有两万多顷闲置的土地,江苏也有三万多顷。

    陈大虎说,光这些土地就可以养活十万士兵。而且他还说,每年再给朝廷缴纳一百万石粮食。”

    沈正闻言惊问道:“怎么会有这么多闲置的土地?张鳌清丈土地不会出这么大的纰漏吧?”

第562章 大元帅() 
李景摇摇头:“正因为张鳌清丈土地没有出错,才会有这么多的闲置土地,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清丈土地出错,而是大明的实际人口数量远没有地方官府登记的那么多。”

    “难道说地方官府虚报人口数字?”沈正惊讶道。

    “不是,不是虚报人口,我估计是地方官府多年不曾统计人口了,这些年天灾加上兵荒马乱,大明的人口数量肯定下降的厉害。别的地方不说,就说陕西,山西,河南这三处,这些年天灾战乱,很多地方都是十室九空,单这三省人口至少减少了六七百万。”高奇忽道。

    李景摇摇头:“恐怕还不止,你们忘了崇祯六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瘟疫,仅那一次就死了一百多万人。要不是我们控制了瘟疫蔓延,还不定要死多少人。”

    高奇接道:“是啊!还有那一年河南大水,虽然大帅前往救灾,可是由于运输不畅,我们并不能在灾后就赶到灾区,死了多少人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估计至少得有十万人以上。”

    李景叹了口气道:“其实,自嘉靖年间以后大明的人口就开始下降,尤其天启到崇祯这十多年,人口下降的尤为严重,前前后后这几十年下来,大明的人口至少减少了三千万。”

    “那我们是不是要鼓励一下生育,少了这么多人口,得荒废多少土地啊!”沈正道。

    李景摇头笑道:“不要鼓励生育,随着国家安稳,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很快就会增加,要是再鼓励生育,人口怕是要爆发性增长,一旦增长过快,对国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在我看来非但不应该鼓励生育,还应该加以限制,我觉得每一家每一户限制生育三个孩子,超过三个要予以处罚。”

    “大明闲置了这么多土地,不增加人口,那对朝廷可是一大损失啊!”沈正说道。

    李景笑道:“你怕没人种地?要是靠人种地,终究种不完所有的土地,还是要靠畜力。我们鼓励生育,不如鼓励放养牲畜。

    人口少,人均占有的土地就多,人均收获的粮食就多,这样人们的生活才会富足。人们生活富足,便会进行消费,商业便会兴旺,商业兴旺,朝廷的赋税自然就多了。”

    杨柳风笑道:“大帅真知灼见,我等佩服。”

    李景摆摆手:“其实,纵观历史,不管哪个朝代,只要国家太平,人口便呈上涨趋势,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说句良心话,中国历朝历代所定的粮税其实都不高,尤其本朝的税率,跟我定的税率相比相差甚远。可是为什么这么低的税率老百姓还吃不饱饭?我觉得人口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就以太平时期打个比方,一户人家有土地五十亩,家中有一个儿子,老夫老妻加上儿子媳妇儿,五十亩地养四个人,他们过得应该很富足。

    等过了些年,儿子有了孩子,咱们也不要多,就算三个儿子吧,这时,五十亩土地就要多养三个人,多养三个也没有问题,生活条件不会下降多少。

    可是孩子长大了要成家,要娶老婆,每个孩子娶一个,就又多了三口人。这时,五十亩土地要养活十个人,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生活水准肯定要下滑。

    等着三个孩子长大了又要成家,又生孩子,要是每人再生三个。这时我们知道,依靠五十亩土地养活这么多人就有些费劲了。

    要是再过一代,这户人家的孩子又长大了,又要成家立业,好吧,我们知道这时候五十亩土地已经不够用了,也可以想见这户人家生活水准将会越来越低。”

    顿了顿李景接道:“我们可以把这户人家当成大明,大明的耕地就这么多,随着人口增长,那么大明的耕地总有不够用的时候。

    我们知道,以大明现有的耕地,养活两亿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明的土地可以养活两亿人,就生育两亿人口。真要到了两亿人口的时候,我们再想控制就控制不住了。

    那时候怎么办?继续开荒?把森林,草原都变成耕地?黄河泛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就是沿岸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土地失去了保护造成的么?

    黄河一场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觉得这就是老天对我们滥砍滥伐的惩罚。”

    “大帅说的是。”沈正,杨柳风等人正色道。

    李景叹了口气道:“很多人以为老百姓吃不上饭,主要原因是各种苛捐杂税令百姓无法负担,然后土地被人兼并,可若不是人口大幅度增长,老百姓人均耕种面积大幅缩水,无法承担这么多苛捐杂税,土地又怎会被人兼并?我们知道,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天,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绝不会卖掉土地的。”

    “大帅现在改为按土地收税,既为国家增加的税收,又可以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因此大帅的税率看似远比前朝为高,实际上老百姓的负担是降低了的。”沈正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