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置这么多级别的官员,是李景希望能在地方解决的就在地方解决,只有地方解决不了的再向上一级反映,这样会省时省力。
同时还规定老百姓到民情署反映问题必须要有记录,处理完的和没有处理完的都要归类分档,这些记录就是日后考成的依据。
而且李景可以通过民情署记录的事情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如果李景时间充裕,还可以下到地方,亲自询问问题解决的情况;这样一来,李景就可以掌握民意。
不过这段时间李景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尤其跟朱由检打擂台耗心耗力,因此虽然把民情署的框架定好了,却并未通知下去。
当然民情署也不是说设立就能设立的,光是准备官员就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最基层的官员需要考察。
另外还要通知官员和老百姓民情署的用处以及职权范围,这都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这次李景陪同王承恩来盐厂视察,看到工人的住处简陋,而自己完全不知道,因此决定马上成立民情署。
将民情署的用途和重要性跟王承恩以及众官员详细地解释了一遍,众官员一边连连点头,一边心里暗暗叫苦。
民情署看似没什么权力,但是因为是考成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民情署等干是掌握着官员们升迁的命脉 王承恩听了心里却暗暗叹服,朝廷其实也设置有类似的部门,不过却是摆设,根本没什么用处,哪里像李景这么重视。
朝廷要是像李景这般重视,下面的官员哪敢胡作非为?哪敢阁顾民意?
如果大明的官员们体恤民意,就算受灾严重,只要真的想法子赈济灾民,老百姓又怎会造反?大明也不会出现眼下的局面。
见众人沉默不语,李景叹了口气道:“很多官员当了多年的官老爷,早己经忘记当官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官不为民做主,我们要这些官员做什么?
医道曰:病急当治标,病缓当治本。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标就是你们这些官员,本则是制度。
现在大明的官员们只知道为自己着想,不考虑老百姓的生存,整个国家己经病入膏育,这时就要治标,我治标只用一个办法,就是严肃查处犯错的官员。
等标治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治本,这就是制定严格地制度。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严格地遵守制度,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王承恩闻听伸了伸大拇指道:“李将军高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明的弊病。”
李景摇了摇头,对着众官员接道:“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宋朝时王荆公(王安石)说过一句话: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对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可能做这个工作不行,但是做另外一份工作就在行,那咱们就把你放在你擅长的地方,这就叫人尽其用。
不过要做到人尽其用是不容易的,有的人并没有被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可能会显得这个人无能,这时你不能自暴自弃,你得努力去做。
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人的长处,然后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
大家认识我李景不是一天两天了,何时看到李某因为谁的能力不够训斥过?我可以告诉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去做,我都是看在眼里的,更从来没有亏待过用心做事的人。”
在场众人闻听都是连连点头,尤其周衡臣等陵川过来的官员更是心有体会。
按照正常途径,陵川过来的官员们大多都是根本没资格做官的,但是李景硬是把他们从微末之中简拔出来,然后一一委以重任,而那些没被提拔重用的人,也被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做适合他们的工作。
要说人尽其用,李景做的确实非常之好。
而且李景确实从来不亏待他们,像周衡臣,以前不过是个七品县令,一年的傣禄还不到一百两银子,要是不贪污受贿,连帮他做事的人都养活不了,更别说还要养家糊口。
但是自打跟着李景以后,所有给他做事,需要他个人掏腰包付报酬的人的薪饷全部由李景承担,同时还大幅提高他的薪饷,周衡臣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后来周衡臣被提拔为平阳府知府,薪饷进一步提高,这时让他贪污受贿他都不干,因为一旦被李景知道他贪污受贿,饭碗砸了是小事,恐怕连吃饭的家伙都保不住。
他现在的日子过得这么舒畅,那肯冒杀头的风险给自己找不自在?
包括下面这些官员,每个人的俸禄都不低,而且都有跟他们等级相匹配的待遇。可以说,李景确实没有亏待大家。
等大家消化完自己的话,李景接道:“我不妨告诉你们,养活你们这些官员,我花费了无数的钱财。
可是就算这样有些人还是不知足!我看了,哪怕是给他们再多的钱,也填不满他们的欲壑,他们仍然要想法子搂钱,要贪污,要受贿。
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么?因此对这些人我是决不会手软的,我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今天说的话,我不希望有一夭,我的刀会落到你们的脖子上面。”
“谨遵大帅教诲。”众官员齐声说道。
李景点点头,然后深深的看了刘书言一眼。
收起2楼2013…11…20 08:48 |
第263章 接地气()
说话间,李景和众人来到一户人家门前。
这户人家居住的面积不大,院子距离房屋只有十来步,房屋的跨度也只有十来步,也就是三间房的大小,这样的面积,在平阳府治下,哪怕是最贫困的人家居住的面积也要比这个大得多。
实则李景等人浩浩荡荡地过来,老百姓早就看到了,但是对于官员,老百姓天生就有一种敬畏,看到这么一群人出现在自己的住处附近,老百姓哪敢出门?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偶尔有胆大的,也只是趴着门缝往外张望。
对老百姓这种害怕的心理李景自然深知,摇摇头,李景转头对王承恩道:“王公公,什么时候老百姓看到官员不再害怕,敢大大方方地跟官员们见面说话,那才说明我们的官员是真正的把老百姓放在了心上。”
王承恩默默点了点头,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家人才狠心把他送到宫里做了太监。对于老百姓害怕官员的心理,王承恩早年可谓深有体会。
只不过随着地位越来越高,王承恩早己不复当年那个穷人家的孩子,己经习惯于被人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的生活,当年卑躬屈膝地日子也己淡忘地差不多了。
见旁人有人要拉开那人家的院门,李景摆了摆手,止住几人的动作,上前对着院内喊道:“家里有人么,在下李景,想跟这家人见一见,说说话!”
李景的声音很高,不光这家人听到了,就连左近的邻居也听到了李景的喊话。
随着李景的话音落下,便听数声开门的声音,接着便听一人哆哆嗦嗦地声音传出:“李景,可是到河南赈灾的李景李大人?”
李景笑了笑道:“便是在下,李某来看望大家,可否开门一见?”
李景话音刚落,便听屋里传来一声恍当地声音,接着便见屋里冲出一人,疾步跑到门前,飞快地把大门拉开,看了看李景,忽然跪下澎澎澎大磕其头。
李景急忙俯身将那人拉了起来,看了看,这人大概有五十多岁的年纪,便道:“大叔,休要多礼,您这么大年纪给我磕头,可不是要折杀我么!”
那人被李景拉住,抬头看着李景硬咽道:“恩人啊!终于见到您了!要是没有您,我们一家老小早就没命了。老汉整日间请菩萨保护恩公长命百岁,更期望有朝一日能见恩公一面!老天爷有眼啊!让老汉有生之年见到了恩公!”
说着老人挣扎着又要给李景磕头。
李景急忙将他拉住,叹了口气道:“大叔,休要如此。李景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实是担当不起大叔如此大礼。另外李景对不住大家啊!让诸位千里迢迢地从河南来到山西,却只给大家安排这样的住处,李景心里有愧!”
“不怪恩公,不怪恩公!我们这么多人,哪里就能一下子解决住的问题,能有现在这样的房子己经很满足了。”那老汉忙道。
李景闻听转头看向身后的官员,张理等人脸上顿时露出愧色。
看看地面甚是硬实,李景拉着那老汉随意坐在地上,然后笑道:“大叔贵姓?今年贵庚?”
那老汉见李景竞然坐在地上,顿时大吃一惊,浑没注意李景的问话,只是惊道:“恩公怎能坐在地上,快起来,老汉回家给恩公取凳子来。”
李景一把拉住那老汉,摆摆手笑道:“无妨,无妨,以前李某经常坐在地上,来,咱们就在这里坐着说会儿话。”
那老汉拉扯不开,只好随着李景坐在了地上。
李景和那老汉坐在地上不要紧,身后王承恩等人却甚是尴尬,这些人万万没有想到李景现今的身份居然会直接坐到地上。
李景坐在地上他们怎么办?坐着吧,实在是有损他们的身份形象,不坐吧,李景都能在地上坐着,大家作为下属难道不能坐?
要说反应最快的还是王承恩,毕竟跟在朱由检身边多年,王承恩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的能力远远高于旁人,王承恩只是稍一犹豫便坐在李景的身边。
身后周衡臣和张理等人看到王承恩坐下,这才明白过来,急忙坐了下来。
要说这些文官打心眼里看不起太监,不过心里看不起是一回事,面子上却不敢流露出看不起的意思。
何况李景明显对王承恩非常尊敬,老大都如此尊敬,做下属的要是不尊敬,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有周衡臣和张理带头,后面的一众官员也纷纷坐了下来。
见一众官员跟着坐在地上,李景皱了皱眉,摇摇头道:“我坐在地上是为了和大叔说话方便,你们围在这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