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徐家所有房屋转完,李景一共杀了八个人,其中五名男子,三个女人。
杀那三名女子李景实在是不得已。
因为这三个女人有一个睡觉的姿势不对,有一个是紧挨着男人睡的,还一个完全没睡。
先说睡觉姿势不对的那个女人。
她居然是趴在男人身上睡的。
李景当时以为她是男人,直接就先拗断了她的脖子,等发觉不对的时候,那女人已经死的透透的了。
第二个紧挨男人睡的女人被杀,是因为当李景把男人干掉之后,忽然发现那人的身边有一只箱子。
能在主人枕头旁边放的箱子里面装的东西肯定不会太差。
李景顺手牵羊就想把箱子拿走,不想那女人居然有一只手紧紧地搂着那箱子。
李景一动箱子,那女人马上醒了过来。
李景怕她尖叫,顺手连那个女人一起结果了。
至于杀第三个女人是因为李景实在等不起了。
当时李景刚到那间寝室外面,就听里面传来一阵阵云翻浪涌的声音,李景自然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情形他怎么好意思下手?只好先到别的房间,谁知等李景把别的房间的活儿干完回来,那声音还在继续。
李景实在是忍无可忍,红山岭外还有大队官兵围困,他岂能因为一个女人耽搁时间?
等了一会儿,听里面始终不休不止,李景只好潜进去把这对鸳鸯送到阎王爷那里云雨去了。
。
顺着原路,李景迅速返回。
谁知李景刚从墙上翻下,便觉得脚下不对。
脚下竟然有人?
李景一个翻滚从那人身旁让开,接着抽出匕首反手向那人刺去。
不想这一刺居然刺了个空。
李景大吃一惊,转身一个虎扑扑过去,一手按住那人的身体,一手抡起匕首就要刺下。
就在这时,李景猛然发现手中有些异样,急忙收住匕首,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人早就晕了过去。
李景摇摇头,暗骂自己大意,跃下的时候居然没有看清脚下的情形。
其实也怪不得李景。
李景进去的时候特意选了一个黑暗的角落,出来后只看到下面黑乎乎一片,哪里会想到下面有人?
将那人松开,李景正要起身离开,忽然觉得这人好像在哪里见过。
李景迅速将那人头部抬起来,仔细看了看,才认出此人是张鳌。<;cmread type=';page…split'; num=';5'; />;
<;span>;猛然见到张鳌,李景心里颇有些不好意思。
当初李景答应卖了熊胆请张鳌喝酒,并利用张鳌四处放风,终于引得沈徐两家注意,从而引起两家争端,逼得沈家远遁,最后让李景带进了土匪窝。
可以说,张鳌做的虽是小事,但起的作用极大。
摸了摸张鳌的口鼻,见张鳌呼吸尚在,李景这才放下心来。
随即李景发现张鳌衣着十分单薄,这么冷的天,他长衫里面居然只穿一件夹袄,想是生活极其困难。
既然认出张鳌,李景岂能袖手不管。
李景解开大氅披在张鳌身上,接着俯身将张鳌背了起来。
。
不知过了多久,张鳌悠悠醒来。
随即张鳌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火堆旁边,对面隐约坐着一人。
张鳌急忙抬头,当他越过火堆仔细一看,忽然失声叫了起来:“你是人是鬼?”
“哈哈!忘记摘下这个了,吓着你了吧!”对面那人轻轻摘下面具。
随着那人摘下面具,张鳌忽然睁大着眼睛,惊叫道:“恩公,是你?”
轻轻点点头,李景说道:“难为你还认识我。”
“救命之恩,张鳌岂能忘记,可惜张鳌无能,无法报答恩公的救命之恩。”张鳌叹了口气说道。
顿了顿,张鳌忽道:“恩公,这是哪里?我怎么会在这里?”
李景笑笑道:“这里是城外,你记得自己先前在什么地方?”
张鳌轻轻捶着头道:“好像是在徐家的墙外吧?我记得当时我把酒壶扔在墙上,后来怎么回事就不知道了。”
忽然张鳌看到身上披的大氅,猛地醒过神来,急忙说道:“多谢恩公又救我一次,不然的话,我酒醉之后定会冻死在外面。”说罢翻身跪倒,嘭嘭嘭就给李景磕头。
第七百三十八章 再遇张鳌()
李景起身走过去,将张鳌拉了起来:“举手之劳而已,不需客气。”
张鳌呆呆地坐了一会儿,忽然用力捶着自己脑袋叹道:“唉!早知能遇到恩公,昨晚就不该喝酒,不然的话,还可以请恩公喝一杯!”
李景摆了摆手,笑道:“你想喝酒,我请你就是了,以前我也答应过要请你喝酒。”
“怎敢劳恩公破费!对了!恩公您这些日子去了哪里?我听说,沈家和徐家因为熊胆起了冲突,还牵连到恩公您。唉!当初要不是我多嘴,徐家怎能知道恩公猎熊。”张鳌叹道。
“事情都过去了,提这些干嘛?我现在过的挺好,你呢?”李景笑道。
张鳌苦笑一下道:“你看我这样还能过的咋样?不过是混一天算一天罢了。”
“你今年多大?”李景问道。
“二十六,你看我像不像六十二!”张鳌叹道。
听说张鳌只有二十六岁,李景大吃一惊,他还以为张鳌已经四十多岁了呢。
“你这么年轻,怎么就不想点别的出路呢?”李景问道。
张鳌摇了摇头道:“哪里还有出路。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手无缚鸡之力,能干什么?”
“那你平时靠什么为生?”李景奇道。
“帮人写个书信啥的,这几日帮人写了写春联,换了点酒钱。”张鳌叹道。
“你读过书?”李景惊问道。
张鳌苦笑一下道:“我前几年中的秀才。”
“秀才?”李景心中大喜,真是捡到宝了,没想到这个穷困潦倒的人居然是个秀才。
秀才这个称呼李景以前听说过,但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并不清楚。
直到有一次他跟沈正闲聊,问起沈正为什么不让沈家子弟读书做官,如果沈家有人做官不就不用怕徐家了么。
当时沈正苦笑了一下告诉李景,沈家这一代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材料。
李景当时有些奇怪地问道:“继先不是读过书么?”
沈正苦笑着告诉李景,就沈继先那水平连童生都考不中。
童生是什么东西李景哪里知道,于是便开口询问。
沈正告诉李景,在明朝要想做官必须要参加科考,首先是在乡试中考取童生。
考中童生以后就有了继续考试的资格,这时参加县试,考中了就是秀才,一般来说每个县每次考试只会录取有限几个名额。
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参加下一步的考试。
下一步叫府试,相当于省级考试,中了就是举人。
中了举人就意味着可以当官了,但只是意味着可以当官,具体能不能当上还不一定。就算能当上官,要想出将入相是不可能的,像什么什么阁大学士,想都不要想,举人没那资格。
想要做大官必须要考中进士,即国考。
进士还需要继续考试,这就是殿试。
殿试是皇帝来当主考官,考完以后皇帝根据成绩挑选人才,被选中的这些人叫庶吉士,可以进翰林院了,以后就有资格宣麻拜相了。
后来李景还知道,其实考进士不需要举人资格,只要是秀才就可以参加。
说白了,中了秀才就相当于有了准考证。
国考准考证,考中了就是公务员。
但是明朝的公务员可不是那么容易考中的,公务员考试,三年才考一次,全国一次只录取三百来人。
这么小的录取率,当然有很多人考不中。
如果考不中怎么办?
没关系,等三年再来考。
考来考去就考成老头子了。
因此明朝大多数的公务员都是老头子。
按照现在公务员的标准,怎么也得有本科文凭,这就是说,秀才相当于本科毕业。
李景手下的土匪基本全是文盲,突然冒出一个本科毕业生,李景岂能不欣喜若狂。
只是张鳌眼下还不是李景的人,而且能不能加入还是个未知数。
要知道,秀才的社会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比如说见官可以不跪,可以不纳粮,不用做徭役等等。
一旦加入到土匪的队伍,官府得知以后必然会取消他的功名,以前付出地努力全部都将化作乌有。
李景必须把张鳌的底摸清,才能知道是不是可以拉拢他。
想了想李景问道:“你既是秀才,为何不去赴试?哪怕中个举人,也会有大把前途。”
张鳌苦笑了一下道:“我倒是想,可我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参加科考?而且我现在是居丧期间,也不能参加科考。等我孝期过了,三年一次的大比也过了,还得再等三年。以我现在的家境,过上几年学业早就荒废了。”
李景点点头,知道古人十分注重孝道,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守孝耽误了。
不过李景心里有个疑问,这张鳌说他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那么他家以前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和供他读书。
听了李景的疑问,张鳌猛然抬头,眼中露出一丝仇恨的光芒。
过了一会儿,张鳌慢慢低下头来,叹了口气道:“我家原有二十多亩良田,几年前被徐家,二老一气之下患了重病。为了给父母治病,我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最后连房子都卖了,可最终也没能救得了二老。”
李景轻轻拍了拍张鳌的肩膀。
李景并没有问张鳌为何不去报官这样的废话。
徐家势大,在林县一手遮天,就连沈家这样的豪门大户尚且被徐家逼得远遁,张鳌一个小小的秀才如何是他家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