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摸清了官军众将领的底细,必然又出花招。”
袁可立捋了捋胡须问道:“你可是担心流寇又使诈降,然后脱困?”
李景点点头道:“必定如此,流寇此招屡试不爽,这次被围岂能不用?如果文诏在的话,必然不会容他们诈降,不过陈奇瑜还有那些将领怕是看不破流寇的诡计。”
袁可立琢磨了一会儿道:“陈奇瑜也算见惯了阵仗,应该不会分不清流寇是不是诈降,至于左良玉等人更是深知流寇的狡猾,岂能容他们诈降?”
李景摇了摇头道:“他们见惯了有什么用?这些将领当中还有没见识过的呢,王朴,这个王朴为人贪婪怕死,被骗的必定是此人。实际上,流寇也不用非得投降不可,只需买通王朴,告诉他投降的意思,然后趁王朴放松警惕之时,便可一举突围。先生,你看着吧,要不了两个月流寇就会突破重围。”
袁可立想了想,微微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道:“要不现在让文诏马上发起攻击?就算不能全歼流寇,起码也能消灭大半。”
李景轻叹了口气道:“这些流寇消不消灭倒无所谓,关键是那几个流寇首领不能让他们跑了,尤其那个八大王张献忠。唉!官军行动迟缓,流寇自然也有防备,要抓住这些流寇首领哪有那么容易?本来要是官军快速行动的话,文诏还有时间把这些流寇消灭,现在我这里接到消息,想来文诏也已接到了消息。他现在就在陈奇瑜的眼皮子底下,怎能抗旨不遵?算了,让文诏到大同布防吧!”
袁可立摇头叹息道:“事已至今,也只好如此了!陈奇瑜贻误战机,白白辜负了咱们的这次布局。”
崇祯六年八月末,朱由检任命曹文诏为大同总兵(跟山西总兵平级),负责大同的防务。曹文诏接到任命之后,不仅扼腕长叹。
这次围剿流寇,花费钱粮无数,最后却无功而返,曹文诏实是满腹怨气。
现在曹文诏已是大同总兵,不归陈奇瑜的统属,临走前曹文诏果断下令部队向武安方向的流寇发起攻击,先后在磁县,武安,涉县与流寇各部接战。
曹文诏连战连捷,俘杀流寇两万余人,随后曹文诏率部马不停蹄穿过涉县进入山西境内。
得知曹文诏以一己之力大破流寇诸军,陈奇瑜懊悔不已,早知这样,何须稳扎稳打?只需让各部堵住流寇外逃的路线,曹文诏自己便可灭了流寇。
但是曹文诏已接到调令开赴大同,再想曹文诏回来已不可能。
陈奇瑜只好重新进行布局,命王朴带京营补上曹文诏空下来的防区。
应该说,陈奇瑜确实擅长布局,这个包围圈让他布置的非常扎实,虽然流寇人多势众,从九月起就开始突围,但是突了两个多月愣是没突出去。
到了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流寇数万人被围,没吃没喝,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眼见就要完蛋,几位首领聚在一起一商量,决定使出最后一招撒手锏:投降。
这招撒手锏流寇们用过已经不止一次了,每一次使用,效果都非常明显。
当然流寇并不是真的要投降,要是真想投降,他们也不至于等到现在,流寇投降只不过是诈降。
对于如何投降,流寇的首领们各个经验丰富,他们知道,诈降这一招用到陈奇瑜身上是不好使的,用在左良玉身上也不好使。
因为这几个人常年跟自己这帮人打交道,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把戏,要投降得选一个好糊弄的人。
好糊弄的人自然是王朴。
因为王朴是从京城来的,在官军的众位将领当中,他最单纯。王朴以前根本没有跟流寇打过交道,根本不了解流寇的手段,属于没见过世面的那种人。
于是流寇们凑了一笔钱去行贿王朴,向王朴表达了投降的意愿。
没错,流寇是拿钱去行贿王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流寇首领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但事实恰恰相反,流寇首领们带着部下抢劫了这么多年,论家底,十个总兵加一起也比不过他们其中的一个。
比如说张献忠,在谷城投降以后,行贿都行到朝廷里面了,上到内阁大学士,下到县城县令,都收过他的钱,要没钱,他拿什么行贿?
王朴得知流寇要向自己投降,顿时大喜。
在王朴看来,流寇已经无路可逃,投降乃是唯一的出路,自己拿了钱又能立功,这样的好事怎能放过?
于是王朴收了钱,接受投降,并下令流寇十日之内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流寇要投降对官军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大冷天的谁愿意打仗?在得知流寇将要投降的消息之后,王朴的部下顿时放松了警惕。
第273章 独当一面()
见官军放松警惕,流寇按照投降协议集结部队,然后向王朴所部发起突袭。
十余万流寇突然发起攻击,王朴哪里抵挡得住?一冲即溃,流寇就此逃出了包围圈。
得知流寇逃出生天,朱由检大怒,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然后一脚将桌子踹翻。随后下令严惩王朴,同时下令各部追击。
看着朱由检一脸铁青,脖子上的青筋都凸现出来,王承恩轻轻叹了口气,心道:“好好地李景你不用,偏偏调了一个废物去围剿流寇。”
摇了摇头,王承恩转头看向西北方向,不知曹文诏准备的怎么样了,也不知李景是不是亲自去了大同。
在平阳府待了一段时间,对李景王承恩还是有一些了解,王承恩知道李景并没把流寇当一回事儿,李景真正的目标乃是蒙古和东虏。
而且李景显然比袁崇焕靠谱的多,袁崇焕跟朱由检上的五年平辽之策都是虚的,李景却在默默地积蓄力量。
王承恩相信,一旦东虏进犯大同,李景决不会坐视不理。哪怕他自己不去,也会派一支部队前去。
如果说朝堂之中谁对李景最了解,恐怕就只有王承恩了。
王承恩判断的很准,李景确实亲自到了大同。
当朱由检任命曹文诏为大同总兵的时候,曹文诏拿流寇撒了口气,随后返回山西。
但是到了山西以后,曹文诏并没有马上率兵开赴大同。
曹文诏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从他带着关宁铁骑到了平阳府,他就算正式投入到李景的麾下了。
以前关宁铁骑对曹文诏绝对忠心,但是拿了李景的高额军饷之后,曹文诏知道,关宁铁骑恐怕已经倒向李景了。
到了平阳府以后关宁铁骑得军饷猛然提高一大截,这些人自然知道这都是李景给的钱。当兵的心思其实非常简单,拿谁的粮饷给谁卖命。
而且经过这一仗,曹文诏知道自己的手下已经完全成了李景的手下。
原因很简单,当李景的部下打仗太有安全感了,敌人不等看清他们的眉目就已经成片被撂倒,根本不用近身去拼命,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次打仗都得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别说士兵,就连曹文诏都觉得现在打仗实在是太轻松了。
不过曹文诏也知道,这样的部队作战绝对离不开后勤保障,因为弹药消耗的实在是太快太大了。
这次出征曹文诏只带了八千士兵,但是前前后后共消耗了上千发炮弹以及近十万发子弹。
这还是打流寇,流寇打仗向来是人多欺负人少,动辄数千人一拥而上,面对这么多敌人,虽不敢说弹无虚发,但是三发子弹打中一名敌人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跟后金的骑兵作战就不同了,骑兵虽然也有阵型,但是排的非常松散,太密集的话会阻碍马匹的行动。
面对松散的敌人,而且是机动性极快的敌人,子弹的消耗必然更大。
这时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根本支撑不了一次大型的战役。
正因为如此,李景才放心地把部队交给曹文诏指挥。而曹文诏带着这样的部队打了几仗之后也明白其中的关窍。
因此,当曹文诏率部返回山西以后并没有马上开赴大同,而是回到了平阳府,并且在回到平阳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交兵权。
李景自然明白曹文诏此举的用意,只是笑着拍了拍曹文诏的手,让他放心带兵。
对曹文诏指挥作战的能力李景是非常放心的,在战术实施方面,大明朝现今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曹文诏。
不过有一个李景对曹文诏是不大放心的,那就是曹文诏还不熟悉新式武器的性能。
新式武器有两大缺陷,第一个是怕弹药潮湿,在雨天作战武器经常不能正常使用。
第二个缺陷就是怕冷。
军工厂在生产炸药的时候也生产了一些甘油,但是这种甘油只能起防锈的作用,根本不能防冻。
没有防冻甘油保护武器,天气寒冷的时候,枪栓经常被冻住。
打仗时如果拉不开枪栓,士兵的武器就跟没有一样。
因此李景对枪支的维护异常重视,同样,在冬季作战时,对士兵的军帐保暖问题也异常重视。
夜间,士兵的武器必须放在军帐之中,就怕一旦冻住,士兵丧失战斗能力。
武器缺陷乃是济世军最大的军事机密,就连济世军的高级将领都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密。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秘密一旦泄露,难保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来打济世军的主意。
这次李景要在大同给后金一个教训,对武器的防护自然更加重视,为此,李景特意从军工厂抽调了一批技工。
如果这次出征的部队全部是李景的嫡系,李景自然放心把技工交给心腹将领,但是曹文诏不行,虽然曹文诏已经投入到自己的麾下,但是从骨子里曹文诏对皇上还是忠心的。
一旦曹文诏把技工送给朝廷,李景便失去了制衡朝廷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李景考虑再三,决定亲自到大同走一趟,只要李景在,谁也不敢动任何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