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接到李景的手谕的时候,宋应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李景竟然任命他为农工两部的副部长兼农工两学院的副院长,享受高官待遇?
当时宋应星第一个念头就是看看自家的祖坟是不是有啥变化,看看老宋家的祖坟是不是冒青烟了。随即宋应星摇摇头,这哪里是祖坟冒青烟,简直就是祖坟在那蹿火。
而且李景居然还让他自己委任工业部的下属官员。也就是说,只要他看中了,三品以下的官员他都可以任命。啥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宋应星现在算是明白了。
说心里话,宋应星真的很想把自己的兄弟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啥的都安排个官儿当当,不过宋应星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宋应星专心研究实学,但是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朝局,李景进京主政这么大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另外李景裁撤锦衣卫和东厂,整顿军务,整顿吏治,这些事情就会通过邸报下达到地方官府,作为县教谕,朝廷的邸报宋应星也是能看到的。
看到一批批官员被逮捕问罪,一批批官员被判刑问斩,对李景下手之狠,宋应星从心里感到畏惧。
再等他看到李景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对李景又着实地佩服。
宋应星知道李景这样的人眼里是绝揉不下沙子的,他要是任人唯亲,这个官儿可能不等上任就给罢免了,那他宋应星丢人可就丢大发了,而且会成为千古笑柄。
因此,当刘二愣向他询问需要举荐哪些人的时候,宋应星仔细地斟酌了一番,然后给刘二愣列了一份名单。
不过名单中有很多人宋应星已经记不住名字,只知道在什么地方,更有的连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只知道在什么地方做活儿,还有些人甚至连生死都不知道。
可以想见,刘二愣拿到这份名单之后心里得有多郁闷,不过郁闷归郁闷,名单上的人该找还得找。
趁宋应星收拾家当之际,刘二愣将部下全派出去四处找人。
好在宋应星知道刘二愣是江西布政使,没有给他提供外省的人,不然的话,刘二愣再有五千兵恐怕也不够用。
刘二愣行动迅速,仅用三天,就把宋应星名单中有名有姓的人找到大半。眼瞅着再不进京,就得在半路上过年了,刘二愣再不迟疑,交给骆养性一个营的兵力,让骆养性护送宋应星等人进京。
本来刘二愣是准备亲自护送宋应星进京的,不过江西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各级官员在刘二愣软硬兼施之下终于老实了,正全力配合刘二愣收税,当此重要关头刘二愣哪敢离职回京?正好骆养性这边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要回京复命,于是刘二愣便把护送宋应星的任务托付给骆养性。
要说骆养性的事情办的就顺利的多了,虽说《天工开物》已经刊行,不过由于是第一版,刊印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印出来的书籍大多在书商的手中,并没卖出去多少。
骆养性首先找到刻版刊印的书商,略一询问,便知道订购书籍的书商是谁。
找到这些书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要知道这时候的人大多不识字,能买书看的,书商们大多都认识,很容易就能找到。到了这一步,便不需要骆养性亲自出面了。
其实这件事原本也不需要骆养性亲自到江西跑一趟,骆养性来江西,主要是怕下面的人仗着特权,在江西骄横跋扈得罪了刘二愣,因此才亲自过来。
刘二愣让骆养性护送宋应星,骆养性自不会推却,反正他也要带着刻版的书商以及收缴的书籍回京,本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的想法,连同宋应星等人一起带回来京城。
骆养性等人紧赶慢赶,终于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到了京城,李景接到消息之后,命人将宋应星的人先安顿在驿馆暂住,只令骆养性带宋应星和那书商来东暖阁。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宋应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果在以前,高官官员履新皇上必然会亲自召见,那么在东暖阁见到皇上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宋应星这个职务并不是皇上任命的,而是李景以内阁的名义下的手谕。
宋应星万万没有想到李景竟然在乾清宫东暖阁召见他,更没想到皇上居然只是个陪同的角色。
直到宋应星亲眼看到皇上和李景以后,这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待宋应星和那书商给朱由检见完礼,李景笑着招呼二人坐下。
第371章 大明民生报()
见两人神态惶恐,李景笑了笑道:“两位先生无需紧张,就当这里是家里一样。我和皇上又不是老虎,不会吃人的。”
“呵呵,是啊,两位爱卿不必拘谨,兴国公这个人极好说话的。”朱由检笑着接道。
宋应星和那书商连连称是,可是又如何能放得开?
笑了笑,李景看向宋应星道:“按说应该过年以后再请您进京,不过我这个人性子急,这么长时间实在等不起,只好让先生劳累在年前进京了。”
“不敢,不敢,国公爷见召,下官岂敢不来。”宋应星忙道。
摆摆手,李景笑道:“宋先生,你以后可是朝廷二品大员了,而且年纪比我大得多,不要这么拘谨。对了,先生今年有五十了吧?”
宋应星忙道:“下官今年五十有一了。”
李景点点头,叹了口气道:“五十一了,可惜宋先生这样的人才竟然辜废了这么多年。不过现在也不晚,只要咱们用心做事,一切还来得及。”
宋应星不知李景感叹什么,不好接口,只得默然点头。
李景见状笑了笑道:“其实以先生的智慧,应该明白我的用意。”
说着李景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递给宋应星道:“先生请看,这就是你编撰的《天工开物》,说实话,我等这本书已经等了五年了,不然的话,五年前,我就该请你出山。”
见李景居然拿出一本《天工开物》,宋应星大奇:“国公爷,您这本书哪里购来的?另外,您怎么会知道我要写这本书?难道说您早就知道我?”
李景笑了笑道:“现今主管工部的方程方无解你认识吧?”
宋应星急忙点头:“认识,当年我进京赴考,与无解贤弟一见如故,蒙他不弃,以半师之礼待我。”
李景笑道:“五年前,无解就在我跟前推荐过你,当时他曾告诉过我,说你有写这本书的念头。”
宋应星闻言这才释怀。
转头看了看那书商,李景笑道:“你叫涂绍煃是吧?我记得你是河南汝南兵备道。”
那书商忙道:“正是下官。难为大帅还记得我。”
李景笑了笑道:“当年我到河南赈灾,你可出了不少力。不想这次又立一功,宋先生这本书能够刊印出来,你居功至伟。”
涂绍煃忙道:“那都是大帅的功劳,下官不过尽些绵薄之力而已。”
李景摆摆手笑道:“刊印这本书,我可没有功劳,你可不要给我脸上贴彩。”
涂绍煃闻言疑惑道:“我听说大帅令人把这本书全部收缴,大帅既然看重此书,不知为何却要收缴?”
李景笑了笑,看了看宋应星道:“先生是否也在奇怪我为何要收缴这本书?”
“是!不瞒国公爷,下官确实心存疑问。”宋应星老老实实回道。
李景微微点头,翻了翻书叹道:“这本书里面记录的生产科技若是能够得以推广,任何国家数年内都可强盛起来,我收缴这本书,就是不想让书里的内容传到外国。”
顿了顿,李景接道:“你们要记住,先进的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别人想学得付出代价才行。”
见涂绍煃张了张嘴,李景笑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是不是想问,这本书全部收缴上来,那咱们大明如何推广这些技术?”
涂绍煃闻言连连点头。
李景笑道:“在大明这本书肯定是要刊印的,但是要根据各种技术分开刊印,而且不允许这本书在世面上流通。
我举个例子,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农业,手工业,工业,机械,陶瓷等等很多的技术,涉及到农业方面的咱们单独刊印,印出来以后交付农业部的人使用,农业部的人根据这本书指导农民种田。
工业方面的技术同样单独刊印,然后交付工业部的人使用,由工业部的人到工厂指导工人生产。
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技术只在咱们管技术的基层官员手里流通,这样一来,技术就传不到外国去了,这叫科技封锁。”
宋应星和涂绍煃闻言默默思索了一会儿,轻轻点了点头。
见二人领悟了自己的意思,李景接道:“通过这件事,给我们大家敲了一记响钟,就是关于我们研究出来的科技如何保密的问题。
我是这么想的,科学院那块儿研究出成果以后,不得擅自将成果传播出去,必须把研究成果报到内阁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进行实际检验。
如果该研究成果达到一定效果,由主管部门推广该技术,并奖励研究人员,相当于国家从研究人员的手中买来技术。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有劲头继续研究技术,而国家掌握了技术以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技术推广下去。
当然,难免会有技术人员或者官员贪图利益把技术卖给外国人,这就需要有人监管,监管这一块就交给都察院,监察部和情报局还有国家安全局,一旦发现有人泄密将严惩不贷。
有这么多家一起监管,我想泄密的可能将会大大降低。”
涂绍煃闻言笑道:“大帅,深谋远虑,非我辈所能及。”
李景摆摆手笑道:“没那么邪乎,我只是定个框架,具体怎么运作,还需大家认真商榷才行。伯聚,这次让你进京,主要是想交代给你一个差事。”
涂绍煃大喜,急忙起身抱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