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提法,而在前一部党章里,曾包含有这些内容。
在此之前,即1982年8月8日,《北京周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在苏美两国的竞争中,因为苏联处于攻势而
美国处于守势,因此,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来自苏联。”
1982年9月26日,勃列日涅夫在巴库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认为,在我多次讲到的平等、互相尊重和互
利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直至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是非常重
要的。”
9月27日,中国政府总理赵紫阳在同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正方(当时任日本首相)的会谈中说,同苏联建立关系
是有困难的,需要时间,苏联必须采取措施排除威胁中国安全的障碍。这些障碍是: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部署了
大量的军队;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苏联侵占阿富汗。最后他又说,中国并不希望“打苏联牌反对美国,打美国牌
反对苏联”。当然,“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
副外长级会谈(1982年10月)
1982年10月5日,中苏副外长级会谈(官方报纸称会谈为“磋商”)在北京举行。10月21日,会谈结束。
苏联代表团由列昂尼德。伊利切夫率领。伊利切夫曾在1970年至1978年率领苏联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中苏边界谈
判(见第十章)。1979年又率领苏联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见第十一章),中国代表团由钱其琛率领。
因为双方不同意公开会谈的细节,因而中苏报刊没有发表会谈的正式声明或公报。但是,10月7日,中国对外友
协会长王炳南在东京说,在会谈中,中国要求苏联撤走在中苏边境地区的60万军队。另一位中国领导人发表声明指出,
在会谈中,中国提出了柬埔寨问题和阿富汗问题。另一方面,苏联代表团在会谈中,只限于讨论双方的贸易、经济和文
化交流问题。双方同意,中苏会谈应在北京和莫斯科轮流举行。
勃列日涅夫逝世和中苏恢复争论(1982年~1983年1月)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他的逝世进一步推动了两国日益发展的关系。11月14日,中国外
交部长黄华飞往莫斯科,参加11月15日举行的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他会见了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黄是
自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莫斯科以来,中国最高级别的部长访问莫斯科。同时,黄华同葛罗米柯的会晤则是自19
69年周恩来在北京同阿列克谢耶。柯西金会晤以来最高级别的会晤(见第十三章)。
勃列日涅夫的葬礼结束后,尤里。安德罗波夫举行了简短的接见仪式,接见各国代表团的领导人。在接见时,安德
罗波夫同黄华谈话的时间最长。
黄会见葛罗米柯以后,塔斯社对此进行了报道。塔斯社指出,苏联外交部已经强调,“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
常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苏联将努力使中苏关系回到友好邻邦的轨道上来。”据报道,黄表达了他的一个愿望,即:
“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中苏关系将会逐步实现正常化。”黄和葛罗米柯一致同意(据塔斯社的同一个报道),“苏联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继续进行政治对话。”
1982年11月18日,黄在回到北京时说,他同葛罗米柯讨论了“排除就中苏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会谈存在的
障碍”的方式。他对中苏关系的前景“抱乐观的态度”。
1982年11月16日,《真理报》编辑维克多。阿法纳西耶夫在东京对日本记者说,“中苏两国应该同意在两
国边境地区减少武装部队。”他还指出,苏联军队将最终从阿富汗撤走。
苏联并不打算在阿富汗建立苏联式的政权。他希望阿富汗成为一个不结盟国家,与苏联保持睦邻关系。他的讲话完
全与葛罗米柯提出的“排除障碍”相一致。
安德罗波夫接替了勃列日涅夫的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后来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82年11月22日,
安德罗波夫说,苏联希望“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其中包括“我们伟大的邻邦,中华人民共和国”。11月2
5日,中国外交部发表评论说,中国已注意到安德罗波夫的讲话。中国希望看到“苏联新的领导人为排除妨碍两国关系
正常化的障碍而作的新的努力”。
中国政府在发给苏联政府庆祝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1922年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中国政府真诚
地希望,中苏关系一步一步地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友好邻邦关系。中苏双方应通过谈判的方式,采取具体的行动,排除
障碍,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共同作出努力。”1982年12月26日,《真理报》刊登了贺电的全文,但北京的报刊未
发表此文。两天后,新华通讯社英文部才对该贺电作了报道。
法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毛泽东主义组织)政治书记皮埃尔。鲍比从北京回法国后,1983年1月5日在巴
黎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已对苏联发表了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意见,即:“柬埔寨问题由柬埔寨人民自己解决,将来的柬埔
寨应该同不同国家和地区改善关系并在柬埔寨重建和平。”
与此同时,中国报刊仍然攻击苏联的内外政策,尽管这种攻击比以前要少得多。1982年12月1日,《人民日
报》谴责苏联有“向南推进并长久占领阿富汗的野心。”12月27日,《人民日报》宣称,“苏联侵略阿富汗是苏联
统治世界的环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1982年12月,英国官方月刊《观察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谈了中苏
边界的情况。文章指出,“大约6个月以来,中苏边界似乎比以前要平静得多。苏军经常举行的军事演习减少了,解决
双方争端问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双方将会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争端问题。”
6个月以前,苏联报纸首先攻击中国政府。1983年1月14日,《新时代》周刊谴责了中国政府,说中国政府
对苏联的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有要求,中国宣称这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沙皇俄国根据“不平等条约”割去的。
文章宣称,“真正努力改善中苏关系并使之正常化,必须以双方抛弃领土要求为先决条件。”文章提前在官方新闻机构
塔斯社发表。
1983年1月23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谴责《新时代》“为沙俄主义分子侵华”作辩护。而沙俄主
义分子的侵华行径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谴责。文章提出:“中国对苏联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中国并
不要求收回沙皇俄国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的中国领土,而是主张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
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中苏第二轮谈判(1983年3月)
1983年3月1日至15日,列昂尼德。伊利切夫和钱其琛率领苏中双方的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第二轮会谈。根
据中国提供的消息透露,苏联代表团提出,苏中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还提出了建立两国边界相互信任的建议。苏
联代表团还以不讨论第三国家的事情为借口,拒绝讨论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代表团坚持这样的立场,
除非排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否则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毫无意义。
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以后,1983年3月21日,钱其琛会见了葛罗米柯。塔斯社发表了关于这次会见的
声明。说苏联方面表示,愿意寻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方式,愿意寻找逐步扩大双边关系的现实可能性。
扩大双边联系将会促进全面改善中苏关系。3月22日,钱其琛回到北京后说,会谈没有取得任何新的进展。但是,会
谈是有益的。3月3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苏双方已同意互派留学生的原则,中苏将首先互派10名留学生。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中苏双方恢复了争论。1983年4月15日,赵紫阳在访问新西兰时指出,苏联不断增加在
太平洋的海军力量。赵还特别提到苏联可以使用越南港口的问题。4月19日,苏联政府《消息报》发表文章谴责了中
国领导人,说中国领导人这样将会妨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5月5日,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印度支那问题是妨碍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中国决心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
进一步的双方接触(1983年7月~9月)
尽管中苏互相攻击,但是两国的文化和体育交流不断增加。1983年7月,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莫斯科电影节活动。
9月又参加了莫斯科书展活动。8月11日,苏联足球队到达北京。
许多年来苏联没有派足球队来北京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发言人说,苏联国际旅行家组织将出席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国
际旅游会议。自从1981年以来,一直有苏联旅行家到北京访问。
1983年夏末,苏联和中国的声明都用了特别温和的调子。8月26日,安德罗波夫主席呼吁,中苏应扩大贸易,
发展双边交流,缓和边界紧张局势。他表示,苏联愿意就巩固世界和平、巩固国际安全的问题同中国进行对话。而这一
切,都是两国为实现长远的经济任务所必需的。李先念主席对安德罗波夫的呼吁表示欢迎。1983年9月2日,李说,
尽管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仍然存在,但是,中国政府真诚地希望,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将会得到排除。这
样,“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能够发展正常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