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色生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方面,除了影坛前辈吴司远先生,冲着宁倩华的面子而来的包括中国星的向骅强、向骅生兄弟;英皇老板杨寿城;香港艺术电影大师王家伟;香港影艺人协会元龙曾智伟、黑白两道都给面子的大哥任达骅;还有和依依拍过戏的梁超伟、跟杨寿城一起来的荣祖儿、Twins姐妹等等。 
  这个晚上群星灿烂。虽然易青事先要求酒店方面要禁光,配合大堂银幕的放影,但是记者们的镁光灯还是把原本幽暗的大堂照的如同白昼,到处是闪光的镜头,光与光都连成一片。 
  在所有宾客入场之后,大堂里敲起天籁般的钟磬之声,突然百灯齐亮,楼上的放影机撤去,大堂里一片灯火辉煌。 
  易青和孙茹、依依、罗纲、何风等人站在叠起如山的盛满香槟的杯子后,微笑着向全体宾客宣布—— 
  中华人影业集团成立了! 
 
 
 
  
第四集 第十一章 擦皮鞋的小女孩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和一部分的国内娱乐,财经报纸都登载了这个小小的影业公司举行的大型酒会。 
  大家都能猜到,所谓一千五百万的注册资金只是做一个壳子而已,这个中化人影业,肯定是家底丰厚,他们要把大量资金,用在正式的电影拍摄上。 
  只不过,大家都在疑惑的是,以这几年香港电影市场低迷惨淡的情形,这些年轻人居然还如此高调的出击香港电影业,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已经有不少所谓的观察家和老资格的财经评论人在预言,这个公司不过是一群败家成性的富家子弟在玩票,等这个公司第一部电影拍出来,转眼就要把公司赔光。 
  尤其是在公司成立酒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华人影业年轻的总经理和艺术创作总监易青导演居然对记者说,他们这个公司要改变原本香港和国内电影资本运作,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的模式---这令一些老前辈感到非常荒唐可笑,觉得年轻人真是异想天开。 
  传统的电影运营模式,就如普通人所知道的,都是-----先由电影公司招募签约导演;然后由公司和导演找到剧本或拍摄题材;接着公司拨款或者找到投资商,派出监制监督整个电影的拍摄;最后由监制和导演组招募演职人员,组成剧组进行拍摄。 
  换言之,传统的电影运作,只有监制和发行制片人员是公司的正式职员;导演是公司签约雇佣的人;除了这两方面以外,所有演员和其他剧组成员,全是临时雇佣来的。 
  多少年来,人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电视剧都是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广大的影视行业工作者,其实是一群自由职业者。剧组成员之间,原本毫无关系。为了一个作品聚集在一起拍完戏又各奔东西。 
  剧组成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多的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在一起工作毫不熟悉,丝毫没有默契可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好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磨合的可以了。戏又拍完了,大家又不得不解散等待下一个戏,跟另一批人再重演一遍浪费资源的磨合期和默契培养期。 
  这种落后的草台班子临时拉的模式,实际是导致大量资源的叠加重复浪费,也使影视从业人员完全没有安全感,不能稳定的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创作中去。 
  然而重要的弊端还不止于此。 
  这种体制正是所谓三年不开工,开工吃三年。要想有工开。必须自己去找门路。 
  而这个门路,在中国就要依靠那些千丝万缕人际关系,裙带关系---影视圈八成以上的黑幕,九成以上的丑闻,皆由这种机制而起。 
  …… 
  易青在建立公司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中华人影业公司内部,先改革这种落后的运营模式。 
  他的作法,是在公司内部成立艺术创作部,再根据现代电影的编,导,演,摄,录美,制片七个创作组成,把艺创部门成七个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社会,全行业搜集,网罗专业的,优秀的影视从业人才,用招聘的形式,把这此夫聘为公司的坐班人员。 
  换言之,是用公司的资本,把整个剧组需要的要害关键部门的人才全部养起来。有戏拍的时候,大家开工;没戏拍的时候,回到公司写字楼里,大家在一起聊天上网,照样有钱发,一起等待公司的下一部戏。 
  这样一来,原本满世界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找门路的一群自由职业者,就变成了每天打卡上班出入写字楼的城市职业白领。这些影视从业人员们就可以把原来满世界求人找门路找剧组的时间,腾出来专心的考虑艺术创作本身的事。 
  更重要的是,工作拍戏的时候,这些人的合作伙伴全是天天见面,早已熟悉的公司同事,彼此非常了解对方的工作习惯和能力,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拍摄质量和工作进度。 
  当然这种新的运营模式也是有明显的弊病的。 
  第一,这样一来,电影公司的运营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一个月光是工资表要打老长老长的一大张单子,开销很大。' 
  所以易青和孙茹请了专业会计师进行反复的成本核算,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工资制度初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比方一个道具师从前接一个戏,拍六个月拿三万块,平均一个月五千块;那么他在中华人影业的工资标准可能就定在两千元左右。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月收入少了,但是实际上,原本这个道具师可能三年都接不到两个收入三万块的戏,而现在却每月都有钱拿。这样算下来,实际上的收入一点也没有减少,还增加了一种安全感。 
  更何况,除了薪水之外,还有影片的票房提成。 
  因为这种新模式的另一大弊病是,因为大家都拿固定工资了,这种情形就有点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戏拍的好不好都是老板的,不关拿固定工资的职员的事。 
  对于这一点,易青借鉴了自己上次拍摄《两个人的奥运》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个剧组中各部门人员的多少和劳动强度的高低,核算出他们应分得的票房利润的比例----当然,如果某个电影票房赔钱,那大家就都没钱分了。 
  这样一来,就把职员们的工作和公司电影资本的盈利直接挂钩联系起来了,大家必须努力干,拍完戏才会有钱分;如果戏砸了不赚钱,职员和公司一起承担结果。 
  …… 
  新的中华人影业集团办公地点在中环一幢新建的写字大厦里,。目前公司规模还小,易青和孙茹没有买自己的大楼,只是租用了一层写字楼而已。 
  公司成立后的几天里,易青,孙茹,宁倩华和新招聘来的行政经理在开会商量新的公司制度,工资制度,管理模式这些问题,力求在细节上尽可能的兴利除弊。 
  这天早晨的例会上。易青又提出了在北京建立公司分部的想法。 
  易青道:“公司艺创部门的一批主要部门创作带头人,比如编剧,男女主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这些要害位置上的人,当然我们要做到自己的嫡系部队和香港本土的电影人才相结合。相兼顾。因为毕竟我们拍的电影下阶段的市场重点是在香港市场,是要面对香港观众的,所以薪水再贵这些钱也不能省; 
  ……但是剧组其他部门的一些基础配置人员尤其是一些技术工种,像灯光,道具,美术工人,剧务,场工这些人员的职业水准,无论是国内还是香港的从业人员,其实都是一样的。 
  “什么一样的。”宁倩华笑道:“说实话。这些技术工种,国内还比香港专业得多。毕竟职业基础培训和专业训练机制方面,香港和内地都没办法比,香港连一所大电影厂和电影大学都没有。香港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专业能力都是自己在实践中凭经验摸索出来的。” 
  “所以啊……”易青道:“所以我觉得这些基础人员和技术性人员,根本就不应该在香港聘请。应该利用回内地的人才资源。同样质素的工作人员,在香港的消费水准下,聘他们要两三万一个月;在内地,只要给一个月八千到一万,就是非常高的薪资标准了。一来二去,成本相差非常大。公司没必要多花这部分钱。” 
  宁倩华点头道:“对,我们华新集团当初也是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才在北京成立了华新北京分公司。同样的运作,同样水平的一批人,大陆的人力当然便宜很多。” 
  孙茹点头道:“那是了,不这样办吧!不过以后我们就要经常两头跑了。” 
  易青道:“也不一定。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可以信任的有才能的人帮我们管理北京那摊子事。我打算这次亲自回去一趟,让依依陪我回去。这趟回去除了搞好依依他们的实习手续之外,还有就是在北京成立分部的事。目前还只是做一个办事处吧,先把剧组要用的技术人呐喊招齐了,咱们就可以拍公司的第一部戏了。我的打算是,回到我们电影学院的管理系去招聘一批人才来。” 
  “管理系?”孙茹低头想了想,笑道:“这个选择倒不错。我们学校的管理系毕业生在北京的职业圈子里一直很受欢迎。不过没有几个是真正做影视行业或者在电影公司里做管理的。大多数人都因为没有门路,在影视行业没有用武之地而不得不放弃本专业去一些广告公司或者商贸集团里做行政管理或者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了。要是能在这方面招几位高才生或者退休的老师过来,就能改善我们公司目前行政管理人才缺乏的情况了。” 
  易青坏笑道:“嘿嘿,为什么非要是退休的老师呢?就算在职的老师,只要我们出的工资合理,也可以挖来嘛!” 
  孙茹听了这话,笑得直摇头,指着易青道:“哦……你坏了,易青!刚刚才毕业就琢磨着回去挖母校的墙角。” 
  易青得意的道:“岂止呢!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