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医药史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後,在英国流传达四十年。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
琴纳(E。 Jenner1749…1823)幼时也种过人痘,後来他在行医过程中,从挤牛乳的
妇女知道:得过牛痘後就不会再生天花了。琴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
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于是在一七九六年五月十四日琴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
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一个八岁的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上,接种部
位生了一个典型的牛痘,六周後琴纳特意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
安然无恙,证明他对天花有免疫力。後来,经过反覆试验,证明接种牛痘後确能预
防花。

  西元一八0五年(清嘉庆十年),种牛痘法由澳门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
牛痘比人痘更为安全,我国民间也因此用牛痘。这说明我国不仅善于发明创造,同
时也善于接受外来的文化。


                肘後备急方


  一千六百年前,我国曾产生过一部既适于急诊之用,又便于临床诊疗应用的中
医书,这就是西元四世纪前叶,葛洪编著的《肘後备急方》。这部医书之所以有“
肘後”两字,意思是说可以把它藏于“肘後”衣袖之内而随身携带,以便医生在进
行紧急诊疗时,能随时取出参考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肘後备急方》的性质
,跟我们现在所称的“临床诊疗手册”,确是很相似的。

  由于为了“备急”,所以这本书内所介绍的药物,多数是那些能够“就地取材
”容易得到的。有些药物,即使是一时之间不能就地取得而需购买,其价格也多半
是比较低廉的。葛洪在书的自序里,批评有些人编著的医书虽然标榜为“备急”,
却往往不能简要地阐述病症性质,而所介绍的药方,又多是居住于穷乡僻壤的贫苦
病家所不能立时办到的珍贵药材。葛洪有鉴于此,所以他在书中更多地采集了民间
的单方与验方,从验(有效应)、便(便利)、廉(价廉)三方面去著眼。

  作为“备急”,书的开头首先记述了急救,其中有抢救卒中(中风)、昏迷、
暴死、急腹症等。在抢救突然昏迷病人的措施里,记述了用指甲陷压患者唇上的“
人中”穴位,或者灸唇下的“承浆”穴位,这是行之有效的简易急救法。此外,还
介绍了用半夏研成粉末,吹入患者鼻中;或是将乾菖蒲捣碎制成如枣核大的药丸,
置于患者舌下以急救昏迷。

  对于常见的疾病,《肘後备急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其中有:传染病与寄生
虫如霍乱、伤寒、疟疾、结核病、天花、麻疯、肠寄生虫病等;营养缺乏病如脚气
病;胃肠道疾病如饮食困难、食物中毒;精神神经病如癫痫、狂躁,外科如脓肿、
肿块、虫兽咬伤、疥疮、皮肤病。还有五官科疾病、药物中毒、酒醉、误吞异物、
突发等。症状的叙述则有咳嗽、中风、水肿、黄疸、腰痛、眩晕等等。全书记载的
疾病种类很多,内容颇为丰富,可以说几乎包括临床医学各科。

  对结核病症状的多样性,《肘後备急方》描述得很翔实。书中说患者往往有畏
寒发热,时日颇长,精神恍惚不宁,闷闷不乐,浑身感到不适但却察觉不出何处明
显的痛苦;饮食乏味,四肢无力。这些症状往往长年累月,逐渐地出现全身迟钝、
衰弱以至死亡。并且指出这种有相当大的传梁病,甚至引起全家传染造成“灭门”
的严重後果。书中还说到,过度劳累,或者大病後尚未复原之时,均易诱发引起结
核病。

  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症状,《肘後备急方》最早对它作了详细地描述。书中
说其症状为头面部与四肢发出豌豆大小的疱疹,短期内即蔓延到全身,疱内有“白
浆”,疱随时会破随时又会发出新的。若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多引致死亡。若医治
好,患者的面部出现紫黑色瘢痕,经过一年,颜色才渐消退。

  对于脚气病,《肘後备急方》记载说岭南人更多罹患,其症状为最初微微感到
下肢疼痛麻木,或两小腿微肿,或走路、站立时感到脚软无力,或小腹感觉有些迟
钝。有一种脚气病表现为小腹肿胀的往往会引起死亡。这表明当时已认识到心脏型
脚气病的严重症候。对于脚气病的治疗,《肘後方》记载了用大豆、小豆、牛奶等
组成的方剂,现在我们知道,这几种食物所含的维生素乙,是比较容易被人体所吸
收的。上述这些正确的记载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肘後备急方》对麻疯病症状的描述,也是很具体。说开始时皮肤的感觉渐渐
变得不灵敏、或者皮肤上感到有虫爬行一样的发痒,或出现赤黑色的皮肤。指出它
的後果是严重的,书中已有对麻疯病人隔离的记载。

  对疾病的诊断,《肘後备急方》记载了黄疸患者的诊断依据。说这种病人开始
为眼白“巩膜”发黄,逐渐地面部及全身都泛黄,提出还可借助检查小便来确诊,
方法是让患者小便解在白纸上,纸会产生黄颜色。此外,还介绍了用手指检查小腿
浮肿的方法,说“按之没指”——手指按在浮肿处,局部会出现凹陷。

  我国医学注重预防,这在《肘後备急方》中也有反映,例如在发生疾病流行之
年,主张全家人每月定期服药预防。

  水肿与腹水病人的饮食需“忌盐”,这在现在来说,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早在
《肘後备急方》里已提出了水肿、腹水病人“勿食盐”的主张。并且提出要“常食
小豆饭、饮小豆汁、鲜鱼佳也。”还介绍了羊肉、胡燕、鸭子、蛋黄等富于营养价
值的食物。

  对于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针灸、按摩之外,《肘後方》里还介绍了冷敷、热
敷、水疗等方法。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古代好些中医文献资料,其中有些中医文献
後已散佚,因此这本古代的“临床诊疗手册”,从存保古代一些宝贵的资料来说,
也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肘後备急方》比较注意当时行之有效的经验,书名不冠以“黄帝”、“神农
”等字样。作者在自序里说:“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
仓公、和鹊、逾跗之目,不能采用,安可强乎!”这是作者对一些“厚古薄今”者
的感叹和批评。当然,限于当时的环境困素,书中也存有错误的内容,然而,其成
就还是主要的。


              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白内患者接
受这项手术後,一般能重见天日。我国医学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这项手术,这
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说是先进的。

白居易的眼病

  “案上漫铺龙树,合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据考,白居易四十多岁後即患眼疾
。上面这首七律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书《龙树论》,药盒中存放著准
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得求助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
中的障翳。唐代的另一些诗人,在他们的诗句中也有提到金针拔障术的。如杜甫诗
句“金篦空刮眼,镜像未离铨。”唐文学家兼哲学家刘禹锡《赠婆门僧人》诗:“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以上证明金针拔障术在唐
代已相当流传了。


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金针拔障术”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大师王焘的《外台秘要》(西元七五二年)
一书中。《外台秘要》对白内障各期症状都有简单扼要的描述:白内障眼病初起时
,患者“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患者病情发展一般缓慢,“渐
渐不明,久历年岁,逐致失明。”关于此病的鉴别症状,白内障患者除视力变化外
,眼与头部的感觉“不痛不痒”。眼部检查,发现“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
其障,作青白色”。书中对白内障与眼底病也进行了鉴别,指出眼底病“外形不异
,只不见物而已”,或“眼中一无所见”,即眼中没有青白色的内障。白内障患者
虽不辨物,猷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知道白内障後期,患者虽不能辨别人物,
但仍有光感。治疗方法,白内障後期,“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後,豁然开去而见
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

  王焘《外台秘要》所载的眼科疾病,系吸取晋唐以来各家内容,其中包括谢道
人所撰的《天竺经》。据《外台秘要》《天竺经论眼序》注文:“陇上道人撰,俗
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据考证,“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认为“金针
拔障术”是印度传来的一种眼科手术。白居易所阅的《龙树论》,可能是随佛教传
来的印度医药文献。但从现存《医方类聚》引辑的《龙树菩萨眼论》以及宋代《太
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却看不到印度医学的内容,主要属于我国传统的医理,由
此推测,印度传来的眼科已被我国医学所融化,并通过我国医学家的临床,改良再
创新。

  隋唐以後的医学书籍,有关金针拔障术的记载越来越细致,表明我国医家在临
床中获得了更为具体的经验。

  宋代又出现了一本题名为《龙木论》(或称《龙目论》)的眼科专著。此书可
能就是白居易参阅的《龙树论》,因避英宗讳(英宗名曙,树与曙同音),改名《
龙木论》。此书经转辗传抄增补,至宋代改编,成为目前的传本。宋代太医局将《
龙木论》列为医师必读之书,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
、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