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医药史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
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後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後护理等,
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至今仍有理论价值。

  明代,我国医学文献中又出现了一本名叫《银海精微》的眼科专著。书中对金
针拔障术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明王肯堂的《证论准绳》(一六零二年)
、明末清初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一六四四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一六
九五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一七四二年)等书,均对金针拔障
术有介绍。

  张璐之子张飞畴为十七世纪眼科家,在《张氏医通》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
出了宝贵意见,附有七个病案报告。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过梁针”手法,即医生给
患者左眼施行手术时,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时,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
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拔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
针”。书中提到有的患者由于鼻梁高耸,影响手指进针,因此认为做这一手术的医
生最好能学会两手均能操作。尤为可贵的是书中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
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见他在进行这项手术时,不仅认真负
责,而且具有严肃的求真态度。


金针拔障术“八法”

  十八世纪,我国的金针拔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
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
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拔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拔障术“
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
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
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腹”:指进针後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後,晶状体
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後、晶状体之前,继续进
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拔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拔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落後,如又浮起,则需要再度拔落,使白内障拔落
到下方,不再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後,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
亮,被拔下的白内障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
日,急于一刻”,以观察内障是否复位,然後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
风轮与外眦半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眦之中点,相当于角膜外缘四、五毫米处
。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
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後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
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後两断肌肉分开後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
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
,且手术後反应亦轻。由于针拔术操作时间短,术後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
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陀曾用割治法
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嶙(王字旁)的
《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位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赘疣。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
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上奴下肉)肉的割治法,
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肉的颈部(指□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
入手,用钩针钩起後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
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
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
经验了。


        唐代医学巨著《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西元七世纪的唐代,有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及医药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代
表性,对後世影响最大的医学书籍,当首推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的《外台秘
要》。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土原])人,生于隋
文帝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年一零
二岁。这位具有八十余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从小就勤学苦读,博览群书。七岁
便能日诵千言,二十岁时已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自从他踏进了医学宝库的大门
以後,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他敢于实验,勇于探索,并善于向民众
学习,在行医的同时,孙思邈还对唐以前的酒学资料进汇编、研究,并结合自己数
十年的临床心得体会,先後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各三十卷
(统称《千金方》),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我国医学的大成。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他在《千金方》的自序中
明确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
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
他还在书中强调了对病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
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
。对于病家,不论是贵贱贫富,还是知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地诊治。在重危病人
的治疗中,绝不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声誉而产生患得患失,要把病人的疾苦看作是自
己的疾苦。在出诊的时候,要做到不畏艰难崎岖,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不顾
饥渴疲劳、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同时,他还强调要精勤不倦地学习,这样才能博
采医学源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总之,孙思邈把医学看作为一项极为崇
高的工作。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孙思邈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此
书共计三十卷,有二三零门,合方论五三零零首。三十年後,他又著成《千金翼方
》三十卷,作为对《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在这两部书中,孙思邈不仅收载了唐
以前的《经文古方》,而且还记录了大量的“俗说单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
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用药处方、针灸及食物疗法等
,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他在书中记载了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等中草药来治疗
痢疾;用常山、蜀漆等治疗疟疾;以槟榔治疗绦虫病.……这些药物一直用至今,
并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有效的方法。他还根据“肝补肝明目”的理论,首创应用含有
大量维生素甲的动物肝脏,如羊肝、牛肝等,以治疗缺乏维生素甲所致的夜盲症。
对于因缺少碘质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病人,他不仅用含碘量较高的海藻、昆布等药物
进行治疗,更出了应用羊靥、鹿靥(即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现在知道,在这
些动物的甲状腺内都含有丰富的碘质,这对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无疑是有疗效
的。尤足称道的是他还提出了脚气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除了应用防风、蜀椒、吴
茱茱等药物来治疗脚气病之外,还主张把谷皮(楮椿皮)煎成汤,再以这种汤粥,
经常食用,来预防脚气病的发生。现已了解到这些药物及谷皮内均含有大量的维生
素乙,而脚气就是人体内缺少维生素乙所引起的,孙思邈对这种病的认识,以及所
提出的正确的治疗、预防方法,比一六四二年在欧洲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早了整整
十个世纪。

  孙思邈在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保健卫生。他认为妇女与小儿由于生理上的特点
,不同于男性和成人,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设置专科。并主张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节制
嗜欲,调养性情,避免受惊;临产时不要忙乱紧张,接生者及旁人须保持镇静,不
能显出惊恐或面露忧容,否则会引致难产发生。婴儿出世後,要立即擦去小儿口中
的污物,防止窒息等等。他对小儿的发育过程也作了非常仔细的观察和记载。比如
小儿牙齿的生长,什么时候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等,记载都要和实际情况相
当接近。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主张小儿衣著要软,不宜过厚,应该常晒太阳,呼吸
鲜空气。他对乳母的条件、哺乳时间、次数、乳量及哺乳卫生常识和小儿护理的方
法,也都作有正确详细的记载。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更是有独特的见解。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的方
法,一再强调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因而他详细记述了二三零多
种药物的采集时间,并列举出六八零种常用和常见的药物,建议人们随时采集,以
备不时之需。他还认为采药必须弄清产地,故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三三州所产的五
一九种道地药物。此外,他还创立了依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