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马行空四部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六章 尊号() 
史学家杜正胜在他的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徵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

    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於庞的情况,剧辛说庞容易对付。燕王喜於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后世的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统一及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

    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称号根本不足以向后世人张显自己伟大的功业及尊崇地位,於是与重臣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就自己的[尊号]一事提供意见。

    王绾等人首先称赞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然后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於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玉玺上方雕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於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学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

    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

    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

    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

    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

    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由於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於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於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

    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於[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春秋之末。至於[九卿]则自周初至战国初期,未曾发现各国采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且与『三公』连在一起。

    先秦文献中关於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另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司纠察,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

    至於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徵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

    自消灭六国后,朝廷曾为应否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尽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

    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

    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於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pdan.ca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diancwm阅读。

第三十七章 全国推行() 
■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三十六郡,直至秦亡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

    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

    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伍,十家什。这种制度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

    由於秦始皇认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认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於孤立而亡,於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逆灭息。武殄暴逆,文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译文: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