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上力的表现复杂得多。战斗力因素是与战斗力密切相关的一个范畴,它指可以直接用于战争,但尚未进入战斗过程的各种潜在因素总和,其中有兵员和武器技术装备的数量及质量、军事理论水平、武装力量的编制和体制、指挥、保障、利用能力等。从构成战斗力因素的各方面看,除精神因素带有随机性外,其它各种因素都有确定的量和质。但是,这些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发挥作用。战斗力因素和战斗力相互转化中既统一又不统一。从“质”上讲,它们均属战争力量,战斗力因素是战斗力发挥的基础,战斗力是战斗力因素的实现。从“量”上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战斗力因素与发挥出来的战斗力成正比。但是,战斗力因素和战斗力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力量,前者未转化成后者之前,对敌无实际打击的作用,且自身很易被对方摧毁。战斗力有直接打击对方和保护己方的作用,是直接决定胜负的东西。从战斗力因素发挥出战斗力的“量”来看,同一“量”的战斗力因素,在战斗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影响,所产生出来的战斗力的“量”有很大差别。战斗力因素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基础,但是战斗胜利的实现却要靠发挥出来的战斗力。
造成战斗力因素与战斗力不统一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第一,战斗力各要素组成的整体根源于战斗力因素所构成系统的有机性和组合效应。要素作为系统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方能体现它具有部分的意义。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整体对于它的组成部分具有“非相加性”,还表现为系统整体的性质或功能具有构成该整体的各个部分自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或功能。战斗力各要素组成方式最佳与否,严重影响战斗力强弱;第二,战斗力系统是时间的函数,它取决于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即普遍联系。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了作用各方的自由度,相互协同使作用各方形成各自没有的东西。要素与系统整体结构越合理,每个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由系统效应而产生的整体功能就越好。在战斗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对系统状态影响,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调节控制使其状态符合目标状态要求。所以,单位时间里的战斗力发挥效率,严重影响战斗力的发挥态势,同理,对战斗力辅助因素(自然力等)利用的程度,也会左右战斗力的沉浮,如周瑜火攻曹军、关羽水淹魏军。另外,作战对手不同,作战任务的性质不同也会使战斗力因素与战斗力的比例出现差别。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只是潜在的战斗力,当它一旦被运用于战争过程中,就会变成一种现实的战斗力,而战争能力的提高和性质改变最终会导致整个战争世界的变动和发展。科学技术战争化,使之构成推动战争变革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语)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社会关系是它们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不仅反映出人类社会日益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能力,而且反映出应用这些认识去发展生产和改变社会关系的能力。它还可以通过各种途经渗透到战斗力诸要素中去,使得战斗力跃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战争发育,而且战争经常是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个领域。
第一,科学技术对战斗力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和科学文化“同样是保证现代军队有必要数量的武器、弹药、粮食等,培养必要数量的有素养的军官,以及兵士本身智力发展所必需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第184页)他还系统地考证了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同武器装备演进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同军队编制体制变化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也注意到,“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同上书,第53页)科学文化可以使其拥有者在军事上居于优势地位,无文化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列宁认为在战争中“占上风的是拥有高度技术装备、组织性、纪律性和头等机器的人。”(《列宁全集》第27卷第177页)斯大林在总结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经验时也指出,要打败军队众多、装备精良、军官训练有素和供应良好的敌人,除了需要勇敢精神以外,“还必须有完全现代化的并且数量充足的装备,以及组织得很好的并且也是数量充足的供应。”(《斯大林军事文集》第387页)科学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军事始终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为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利用最多、最快和最早的领域,现代战争打的是科学技术仗。毛泽东说过:“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361页)邓小平在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谈到,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我们的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一个民族的前途是在科研中心锻造的。“科学技术每天都在无情地把一切东西,甚至刚刚开始使用的东西当作已经无用的东西加以抛弃,它现在甚至在消除富有浪漫色彩的硝烟,从而赋予战斗以事先绝不能预见到的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进程,而我们在作战的技术基础这样不断革命化的条件下将不得不愈来愈多地考虑这种无法估计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88页)科学技术改善了作战物质手段,提高了人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一切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不是直接转化为军事技术就是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改进了人与武器的结合形式,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总之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述科学技术与战斗力的关系:战斗力=(战斗力各要素的利用发挥率+管理+教育)×科学技术。
第二,科学技术对战斗力的全方位影响,尽管有时军事技术可能处于整个科技的最前锋,但也建立在整个科技发展基础之上,不能代替人的决定作用。战争最革命和最强大的因素与战争决定因素不是对立的。人是战争决定因素是指人与物的关系,人是战争主体,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因素。人本身是智能与体力的统一体。就人的智能(包括科技水平)与体力因素而言,前者处于愈来愈重要因素的地位,它们不是并列的,因而也不是矛盾的。战争不仅是力的抗衡,更是智的较量。如何有效地运用并释放出已有的战斗力去实现战争目的,显然决定于人。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有效地运用并释放出已有战斗力、实现战争目的,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加速战争进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争胜利。科学技术在战争发展中起着第一位变革作用,但科学技术还是要由人来掌握、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除了物质价值外,还有精神价值,科学技术与我军的政治优势是辩证的统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取决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37页,第166页),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作为战斗力最活跃生成因素,对加强我军“硬件”建设起着导向功能,它与部队的“软件”开发构成互补有机联系,战斗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指挥员的能动性。战斗力潜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化为现实战斗力,主观能动性还是战斗力强弱转化的一个根本条件。在这里,决定因素和主导因素各得其所,不能偏废,协调发展以形成“硬”与“软”的辩证统一体。
第三,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战争潜能。支撑现代战争要靠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作用过程,既是增强战争实力的过程,又是积蓄和储备战争潜能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战争的支持能力已表现为科技的储备能量,因为只有科技储备雄厚,战斗力量的再造功能很强,才能经得起持久的打击,并有足够力量适时转入反攻。科学技术还具有威慑效应。新的世界大战没爆发,重要原因之一是核武器本身的毁灭力量捆住了霸权主义手脚。威慑与实战并重成为各国军队建设追求的目标。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只有占据科技制高点和前沿阵地,才能确保不战而胜。战争潜力与战斗力因素既相统一又不统一。其统一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战争潜力是军力的基础,战争潜力是与军力相联结而存在的,军力对战争潜力的影响还表现在它能够保护战争潜力。其不统一是战争潜力向军力的转化要受到国家动员力和时间的制约,战争潜力必须转化为军力以后才能用于战争。
科技通过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的军事战略,以及通过决定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水平进而影响军事行动的方法,也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军人的素质和训练要求不断提高而直接显示出来。
(二)科学技术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