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判性和正确性,控制思维活动内外信息量兼容,排除思维课题以外的干扰和暗示、多余和错误的因素,算无遗策,稳操左券,以此来促使思维效率的稳定增长。
战争中人的政治思想觉悟,集中表现在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情绪上,为人的精神属性的核心,制约和影响着人的其他一切精神因素。政治思想觉悟不能靠自发形成和提高,而要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是由于,人们常常不好弄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他们所进行的关系,即使弄清了,也可能摆不正个人利益同阶级利益的位置。政治思想基础是人的社会属性,一般说,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战争的性质相一致时,政治思想觉悟就高,反之则低。
战争中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具有巨大的作用。兔起鹘落、扑朔迷离的战争,要求指战员积极主动地把握战争。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充分发挥手中的武器装备,创造性地搞好协同,在困难情况下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政治思想觉悟是积极主动精神的灵魂,积极主动精神以政治思想觉悟为基础。战争中人的信心和土气是直接支撑人的活动的精神支柱。信心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士气是与信心相联系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心和士气不等于盲目乐观,也非天上掉下来,需有客观物质基础。它受制于战争性质、战争态势、作战效果、战争艺术、武备状况、对指挥员的信赖程度、个人战术技术水平等。
战争中人的英勇顽强品质是从戎的首要品质。勇敢是理智控制下的大无畏精神,摆脱随心所欲显示力量的倾向,非鲁莽的冲动和冒险或不受控制不听命令的个人英雄主义,遵守纪律和遵循规律,自觉的政治觉悟和勇敢顽强结合在一起,乃大智大勇。英勇顽强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基础,它由政治、民族传统、教育训练等多种因素造成。
战争中人的组织纪律是保证武装力量统一的前提。各行其事的乌合之众是不能打仗的,更甭说打胜仗。异常残酷的战争需要步调一致、高度合成、严密协同,整体显威,更需严明章法来约束。
(四)人的军事素质在战争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
人的军事素质的规定性是区别军人和老百姓的重要标志,其战斗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人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出来。
科学文化知识是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这是由于,军事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军事领域里的综合运用,各门具体科学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与军事知识和技能有联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斗争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有正确的关于军事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才能使战争力量各因素在战争中得到合理的运用和充分的发挥。对于军事指挥员、军事理论修养与指挥能力尤为密切相关。战术水平是经过训练而形成的实际作战能力,它是由各种有关军事知识内化而来,是指挥员和战斗员都必备的军事素质。军事技能指军人的军事技术以及操纵和使用武器装备的能力,它是战斗员的重要的军事素质,人与武器结合的连接点,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军事技能,才能使自己与武器结合起来,把武器中蕴藏着的力量调动起来。现代化武器装备,必须要有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去掌握和使用。现代条件下战争,对人们的军事知识及技能和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二、战争主体的有机构成──军和民,将与士
战争主体有着自己的内在结构,其结构是由从事战争活动的不同类型的人所决定的,但他们不是机械地排列或无序地混杂在一起,而是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个系统包括胜利之本的军和民、战争之神的将与士。(一)军队与民众军队和民众是战争主体的现实具体反映,军队与人民的关系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战争性的特殊映现,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战争力量,战争胜败同民心向背、民力的发挥程度紧密联系。“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篇》)
1.军队与民众的区别
军队既是国家大厦的柱石,也是战争机器主轴。战争双方一切政拾精神的、经济的和军事的潜力,都要军队在战争舞台上以前台主角通过直接交锋表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军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不是最终因素和唯一因素。决定因素是民心向背。民众是相对军队而言,指军队外的人民群众,广义上讲人民军队中的成员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对战争胜负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78页)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由于她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当中,它也包括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人类发展的某些剥削阶层。
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的军队,其特殊作用就在于军队是一个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类群体能象军队这样具有如此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体现和发挥整体武力。在这里,个人的意志、力量都对整体合力有贡献,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绝非许多单个力的机械相加。军队的优秀组合方式影响着这个不等式,也就是说,军队的整体的力量既可以远远大于又可以小于这些单个力量的机械相加。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它蕴藏着进行战争的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民众是战争力量的源泉和基础。“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子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民众是战争力量的源泉和基础。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故能得到人民支持,有取之不尽的兵员来源,即使是反动的军队,也是通过强迫、欺骗、利诱等手段从人民群众中得到兵员。当然,反动军队中的人民群众成份相对少些,这是由于人民群众并不甘心情愿参加这样军队,人民群众出身的士兵阶级性和军队属性相抵触反映了既要大量兵员补充又怕对立力量涌入而动摇反动军队根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只当作获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暂时利用手段,这也是反动军队的两面性。民众是战争物质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还直接参战和配合军队作战。民众拥护和支持战争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战争实践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可以分为自发和自觉。朴素的复杂心理,虽能激发民众的义愤,但总具盲目性和不持久性,群众对战争目的原因的巨大意义认识才是取胜保证。
2.军队与民众的联系
清人刘璞著的《将略要论》中写道:“民为本,国家之度用,将吏之俸禄、军中之粮饷,皆出于民。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兵为邦捍,国家之威宝、将吏之用权、民间之保护,皆借于兵,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兵不坚聚,稍有变动则民失卫,如卵失壳矣,慎之重之!”马克思主义以前对军民关系论述具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没从根本上科学地加以阐明。
军队和民众的关系,在有阶级社会中本质上是阶级关系。任何军队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的军队与人民群众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劳苦大众之所以受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是自己没有政权和军队。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是血肉关系,谁也离不了谁,都是进行战争所不可缺的,只有真正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做到保卫人民。人民群众是直接参战和配合军队打击敌人的巨大力量,战争物质和精神的重要来源,突出地表现在战争中的人心向背。
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内在要求搞好军民关系,军队爱人民,人民爱军队。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人民军队的一切都是来自人民群众,人民军队的使命和宗旨是为了人民,而反动军队在一定程度上会利用人民力量来进行战争,但不能实现广泛的人民战争,这是由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军队的两面性决定的。未取得政权的剥削阶级为摧毁旧的统治,其建立军队具有一定人民性,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军民之间可以形成相对密切的联系,但是,一旦新兴剥削阶级取得了政权,他们所建的军队就变为压迫人民的工具。非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起义,有的成功的蜕变为统治阶级工具,有的失败了也就消失了。军民配合作战最基本表现形式如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与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民众在不同性质的战争中作用不同。一般说来,正义战争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因而总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民众在战争中所应具有的积极性、勇敢性和坚决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并非所有正义战争都能如此,资产阶级以至封建阶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民众或民众的武装来从事战争,但他们往往又非常惧怕民众的力量,当资产阶级或封建阶级夺取政权就得使战争目的转化为奴役异民族和掠夺侵略。劳苦大众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和被调动。非正义战争中民众的作用会受到较大的削弱,用暴力阻滞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镇压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非正义战争,虽在反动阶级的蛊惑和驱使下,部分民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变态作用,但由于战争非正义性质与民众的利益存在着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暴露之日也就是反动营垒军心涣散和倒戈反击之时。
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