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我们大宋的百姓就苦了,因为在漠北王眼里只有蒙古宗族的利益,哪里会管我们大宋百姓的死活。”
“而我们漠南王则不同,他自小受汉学儒家熏陶,对治国治世颇有其道,他是个以百姓为先的王爷,蒙古军每到一处便要烧杀抢夺,我们王爷却从未如此,梅少侠试想,若是让这样的王爷登得汗位,将来一统天下,他怎会不善待天下百姓呢?”董文炳顺势接过张柔的话,语气深沉地说道,
张柔赞同道:“董将军所言甚是;我也是因此决心襄助漠南王,誓死追随,若是此番,王爷不能顺利争得汗位,我也将隐居世外,再无他志。”
宗正看着二人真挚的眼神,想起昨夜与忽必烈的一番交谈,倒对忽必烈改观不少,不过,想起美人谷,便还是心有愤懑,对张、董二人所言亦是不敢尽信。
自美人谷往鄂州的路上,宗正便一直听到百姓念叨贾似道这个名字,经过询问,方才知道贾似道乃是南宋当朝丞相,盛极一时的权臣,此番授命正负责鄂州城防,他所布之局成败的关键也在此人,故而,宗正不敢大意,还是决定再次询问张、董两位老将,进一步确认。
“两位将军对贾似道如何看法?”一阵缄默后,宗正饮了一口茶,复又询问道,
张柔听到宗正提及贾似道,料想定和其所谋计策有关,便如实客观地评价了此人,张柔如是说道,
“贾似道文官出身,却统管武职,故而,胆色少,却好大喜功,私下又颇为贪财,此番受命负责鄂州城防,倒可以看出有些守城的手段,但是,却终究不成气候,太过保守,或者说一向过于安逸的他有些贪生怕死,缺少武将那般英雄气概。”
董文炳并未评论此人,倒是补充了一句:“现如今,南宋又有几人不是如此呢?整个朝局的风气都已经如此。”言辞间有着些不满和苛责。
宗正听完张柔所言,对自己所筹谋之局又多了一成胜算。
随后,宗正又和两位将军谈论了一番中原武林同蒙古及南宋朝廷的关系,经过一番细聊,倒是解开心中不少疑问,虽说不能将心中疑惑尽数弄清,却起码对朝廷及江湖武林的整体格局有了初步的理解。
茶水饮了一番又一番,该问的话已经问得差不多了,宗正听完两位老将的解释,心安不少,便拱礼辞谢,返回自己的营帐安心休息了!
第七十七章 杀机暗隐伏()
秋色醉意浓,奈何萧瑟起,凉风去葱茏,鸿雁飞翼同,最是寒凉季,一抹夕阳红。
秋风咋起的季节,总是透着半点寒凉,夕阳西下,那抹归雁斜影宛似大地与苍穹相接的那道隐痕,逐渐暗透在天际,消失无影。
一天便悄无声息地过去,忽必烈虽心性沉稳,在此关键时刻,亦难免有些心急,作为三军统帅,他并未尽信宗正,却又不得不在无奈之下对其抱有希望,他心里很清楚,想要一举破解三个困局,并非如此容易,何况宗正至此才几天时间。
故而,他也早就做好了打算,若是宗正未能如他所愿那般,他便按照原计划冒险一试。
忽必烈召集了统管水军的万户解诚,以及董文炳、张柔、刘秉忠和张禧等老将,似有重大部署,作为忽必烈的亲信大将,他们都对忽必烈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追随,故而,在此存亡之时,也只有将重要之事委派这帮亲信,忽必烈才能在本来冒险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除了这帮亲信,忽必烈还命人请来了宗正,当这位年轻的少侠出现在一帮老将之前时,除了张柔和董文炳一脸平静,剩余几位老将皆刹那间闪过疑惑的眼神,内心感到隐隐不安,大家心知肚明,此次军机大会,机密非常,事关重大,而忽必烈竟派了一位尚且陌生的局外人参与会议,不禁让那帮老将感到有些荒唐和莫名其妙。
忽必烈看着张禧、解诚等几位将军的眼神,便明白了他们的心思,而忽必烈也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这位老练沉稳的漠南王,心思缜密,韬略深藏,对于宗正,他自见面之初便已经想好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其实,宗正在关键时刻的出现让忽必烈有些迷惑,虽然宗正救过他两回性命,但是,久经沙场的他又岂能不知内奸的手段,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救自己的性命也极有可能是博取自己信任,从而打入内部窃取更大机密,或者设下更大的谋局让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忽必烈对宗正的怀疑无可厚非,一来,宗正预先知道刺杀之事;二来,他不肯如实告知身份;三来,他竟知道忽必烈时下的困局乃至分兵北上的大计;四来,他能即刻想出破解自己三重困局的计策;五来,阿里不哥能够突然调动如此厉害的杀手,难保没有请到一尊能够帮他布控全局的神佛;六来,宗正乃是汉人,却无缘无故救下自己性命,并未说明原因;七来,事关重大,一帅之错,祸及三军,出于三军安全的考虑,忽必烈不得不谨慎处理;八来,武林各派突然齐聚鄂州,难保和宗正没有关联,忽必烈也有此怀疑;九来,昨夜与宗正交谈,宗正心不在焉,看自己的神色也好似满腹仇怨,这让忽必烈隐隐不安;十来,宗正心智聪明,武功高强,不得不让忽必烈感到一丝敬畏,若是友则如鱼得水,若是敌则如蚁在锅。
出于以上十条,忽必烈便有充分理由要认清宗正,仔细辨别宗正。若不是宗正救过自己性命,若不是念在宗正是个人才,忽必烈有心栽培,恐怕,宗正早已被偷偷杀害了。
宗正是颇有智慧,可惜却在世事人心上稍欠一筹,自以为救过忽必烈性命,便以为忽必烈会将心比心,对自己有所感念,然,却忽略了最为紧要的东西,那就是忽必烈是王,是三军主帅,他的心思又怎能同常人想比呢?
忽必烈昨夜答应再给宗正一天时间,虽然答应得畅快,却不得不说背后暗藏了许多心思。
忽必烈想着宗正既然主动提出多给一天,便觉着肯定有所阴谋,一来,大军分兵北上的准备还不充分,二来,若是宗正确是阿里不哥派过来的奸细,那么留此祸患,虽分兵北上,终究不能安心;故而便答应宗正多给一天时间,当夜宗正返回营帐后,忽必烈便命人严密监视宗正,好在,中山八狼的老二武功了得,及时发现监视之人,趁着他们不注意之时才发出那枚空心之箭,事后,宗正也小心处理了那枚箭矢,若是不然,必定会惹起忽必烈进一步的怀疑。
今日早上,宗正来询问张柔将军之事时,那第一个问题便是触动了两位将军的神经,好在后续的问题渐渐填补了两位老将的怀疑,若是不然,恐怕也进一步地在忽必烈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
宗正行于蒙古军营,在此关键时刻,终究不够纯熟,心思不够缜密,好在运气尚佳,不过,在这种步步惊心的环境下,还是步步为营,谨慎仔细才是。
如今忽必烈要宗正当众说出破此困局之法,为的就是让众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推究考研,倘若发现宗正所想计策确实可行,那么加上他之前救命之恩,自当从此完全信任宗正,若是发现当中暗存圈套,宗正的结局便可想而知了。
帐内气氛诡异,宗正嗅着这种气氛,才觉察到有所不对劲,闭起眼睛,细细运气,凭着万象更新气功心知万物的本事,宗正明显感觉到营帐外似有大的动静,一股杀气正朝营帐漫袭而来。
诚是如此,忽必烈知道宗正身怀绝世武功,为防万一,帐内安排了几位武功厉害的老将,帐外调集了弓羽队,弯刀营,乃至侍卫军中的精英,这些精英将营帐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宗正睁开眼睛,隐隐感到背后一阵凉飕飕之感,忽必烈命众人坐下。
众将便一一坐下,宗正亦缓缓坐下,他细细揣摩,终于悟透了忽必烈的心思,不禁对眼前这位蒙古大王感到一丝畏惧,想起美人谷谷主,宗正不禁对蒙古人感到一阵敬畏。
宗正似乎能够听到弓羽队拉动弓弦的呱啦之音,他很清楚,若是自己无法将所设谋局说通,恐怕在劫难逃,今夜注定是个难熬的夜晚,宗正不禁呼了一口凉气,凉气直舛心扉,弄得宗正的内心有些凉薄。
宗正不敢直视忽必烈,亦不敢看在座众位将军的脸,在这让人窒息的营帐中,宗正分秒都不想呆下去,可是,他知道,自己一旦冲动地走出这个营帐,将会有无数的箭矢瞄准自己。想到此,想到仙婕,宗正复又冷静下来,静静地思索着应对之策。
忽必烈对众将说道:“近日,本王遭到刺客刺杀,我想,谁人要杀本王,诸位心中有数,眼前的境况是,漠北王欲在和林称汗,暗中正在开平和燕京一带布兵,意图截杀我们,我意撤兵北归,趁漠北王在开平和燕京立兵未稳,一举突袭;然,此刻,我军正和南宋对峙鄂州,战事胶着,一旦撤军,南宋追兵掩杀,北边漠北王趁势北下,那么我们将腹背受敌。何况,我们一路南下,牺牲了上万人,好不容易进围鄂州,若是就此罢兵,前功尽弃,本王心有不甘。值此困境,不知诸位将军有何建议?”
张禧和解诚几位老将听到忽必烈所言,无不忧容满面,心下暗思应对之计。张柔和董文炳早已知悉忽必烈分兵北上之计,故而默不作声,脸色也平静如常,忽必烈之所以事先同两位老将相商分兵北上之计,主要也是考虑到二人在军中的威望,毕竟是个冒险的计策,难保众将会一致赞同,故而事先说服两位老将,再借两位老将的威望,便能更易说服其余将领。
微微嘈杂中,张柔率先起身说道:“大王,眼下进退两难,何不分兵应对?”
宗正听到张柔此语,再看看忽必烈的神色,便知道二人葫芦里所卖之药,故而,缄默不语。
张禧听到分兵之事,随即激动地起身回禀道:“大王,我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