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
“不妨跟你透个底,这一次,天可汗是下了决心的,四面进剿,不惜代价,他之所以派我来说这些废话,是因为加授了两镇节度使,正在整合兵马,河西加上陇右,一共有多少人,你们的探子应该打听得比我更清楚吧,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再多派些人,看一看我说得是不是事实。”
末凌替不由得吸了一口气,这个消息他的确不知道,因为才刚刚从长安城里发出来,论诚信也不会用这么拙劣的谎言来欺骗他,如果一切都是真的,哥舒翰的麾下,就将集结超过十五万大军,这可是全都是战兵,不是吐蕃人的那种奴隶充数!
怎么会这样?一直以来,哥舒翰都采取稳打稳扎战术,从不与吐蕃人决战,而啃下一个城堡,就巩固一个,从天宝六载算起,整个青海几乎被他蚕食殆尽,以前是吐蕃人经常去打唐人的草谷,如今倒过来,唐人的骑兵依托城堡,不时地出击,将吐蕃人的牛、马、羊以及人口掠去,一步步地压缩着空间,眼着就快要与自己的领地接壤了。
他如何能不惊?
之前的小打小闹,还有一个原因,哥舒翰与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安思顺不和,后者虽然也是个狠角色,可同他一比,简直就是活菩萨,只要钱财打点得够,那个杂胡什么都敢做。
哥舒翰,却是压在吐蕃人头上的一片乌云,油盐不进、软硬通吃,收了礼照打的主,偏生还极得天子的信任,这样的一个狠人,仿佛天生就是来与吐蕃人作对的。
十五万武装到牙齿的唐军!
一想到这里,末凌替的牙齿酸得直打战,如今的吐蕃,到哪里再寻一个噶尔。钦陵那样不世出的英雄?到哪里再去集结一支十万人以上的大军?
可笑的是,如今就连大非川,这个唐人曾经的噩梦之地,都已经落入了哥舒翰的手中!
难道,天神已经弃吐蕃而去了么?
“大夫的意思是。。。。。。”末凌替压低声音,弓着腰,凑近了用汉话问道。
论诚信没有说话,只是从衣袖中,掏出一卷纸,纸这种精贵的事物,在吐蕃可是不多见,他随随便便地就拿出来,放到几上。
“你慢慢看,我累了,去歇一歇。”
竟然就这么起身而去。
哥舒翰的书信?末凌替顿时有些紧张,说说话没什么,就算给人听到,也大可以狡辩,可如果留下了字迹,就是铁一般的证据,一旦被人拿住,他的下场,只怕比噶尔家还要惨!
可要是不看,岂不是白瞎了今天的一席话,末凌替还是忍不过好奇心,一把将纸卷拿在手中,展开一看,顿时傻了眼,上头全都是汉文,他能说一点,可并不识字。
“悉诺逻。”
一个年青人应声而入,叫了他一声:“阿爸。”
“你识得汉文,来看看,这上头都写得些什么?”悉诺逻是他的长子,也是苏毗部的继承人,这种大事自然不会瞒他,就连大帐周边的警戒,交到他手上才放心。
悉诺逻接过来一看,皱起了眉头,这上头的每一个字他都识得,可连在一块儿,就有些懵了,好在后头有些字句还是很明白的。
“。。。。。。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州,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
“够了。”
末凌替低喝了一声,这哪是什么书信,分明就是檄文。
哥舒翰,竟然是想要封王!
第九十九章 得失()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揪揪。”
这首《兵车行》是诗圣杜甫的名作,描述的是天宝八载的一场战事,在这战事中,代替王忠嗣出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迎来了他的成名之作,当然,是美名还是恶名,时人众说纷纭,至少杜甫是不以为然的。
从战果来看,为了拿下一个小小的石堡城,唐军出动了近十万兵马,除了陇右的七万之众,还有奉命随攻的突厥同罗部骑兵,带领他们的就是后来被封为奉信王,赐以国姓的李献忠,当时他叫做阿布思。
过程有多惨烈,从事后的统计就可见一斑,唐军光是战死的,就达数万人,这个数万的概念,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八、九万的,就算只计五万人,也是全军的半数了,五万具尸体是什么概念,可以将石堡城前的壕沟全部填平,再堆出与城墙一样高的斜坡。
也就是说,唐军最后是踏着由自家兄弟的尸骨垒起的高坡,呐喊着冲入城中的,而城中的守军有多少呢?
不到一千人!
这个结果,王忠嗣早在两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城堡越小,防守的成本就越合算,为了拼掉这一千守军,唐人是以五十人换一个才打下来的,战后,陇右之地家家带丧,这就是杜甫诗中所描述的那个情景。
一将功成,何止万骨?
这样的仗,王忠嗣另可丢官丧命也不愿去打,最后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极高,谓之为一代良将,相反的,哥舒翰就成了反面教材,的确,从战果上看算,说是虽胜犹败都是轻的,简直就是拿将士们的血肉在换乌纱,换了后世的宋明等朝,就等着被前赴后继的御史们喷死吧。
哥舒翰不但没有被弹劾,反而一路加官晋爵,成为了继安胖子之后,天子最信重的边将。
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李隆基已经老迈昏聩?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看一看天宝八载前后的大唐西北边陲形势,实际上,在天宝六载,由安西和河陇两地联合的军事行动中,吐蕃人就被打得疲于奔命,既没有守住小勃律,也没制止王忠嗣对青海一侧的袭击,此后,由于河中地区及大食人的牵制,安西唐军的目标被吸引过去,双方得以在积石山一带展开拉锯,经常你今天骚扰我一下,我明天打你的草谷,大唐时常还能占些便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天宝八载拔掉石堡城这个钉子之后,整个青海全都暴露在唐军的铁蹄之下,吐蕃人不得不在其后修筑一系列的堡寨,却再也找不出一处如石堡城这般的险地,唐军则越战越勇,吐蕃人一路修,唐军一路拔,仅仅是天宝十年,陇右就新增了三个军,全都是取之于吐蕃人之手。
这便是战略形势的彻底逆转,吐蕃人失去了一个牢固的前出基地,唐人则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战术支撑,此战过后,哥舒翰一改之前的战法,再也没有同吐蕃人大规模作战,而是逐步蚕食,步步进逼,将双方的战线,由河湟导入到青海一带,从而彻底解决了本国百姓的战乱之苦。
此役之后,陇右年年出击,非但没有变穷,就连朝廷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甚至还有余力反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么记载:是时(唐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这个结果,充分地说明了一点,安居乐业不能靠敌人的慈悲,只能靠战士的铁血,唐人从来不修长城,因为他们有百万边军,这便是他们的长城。
五万战士的尸骨,换来两国攻守易势,换来河陇百姓的安居乐业,换来一个强邻步步走向灭亡,值得么?后世,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林帅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可以为此做一个注脚。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就是哥舒翰能得天子信重的原因,在北边一片安宁,西部毫无寸进,南边尽是败绩时,只有他,隔三岔五就会送一份捷报入长安城,每年天子的生辰,都会有一队队成串的吐蕃人俘虏走过朱雀大道,以供天子一乐,如此贴心贴肺,李隆基安得不喜?
大唐以安史为界,大致上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强得不可思议,四夷宾服,这可不是朝贡上占占便宜的那种服,而是打服的,后期则烂得令人扼腕,天子尽皆操于宦官之手,从废立到生死!
然而即使烂到这个程度,北边统一了大草原的回纥,都没有动过入主中原的脑筋,基本上做到了与大唐相始终。这与隋末时,群雄争相向突厥人称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就是大唐前期的一百多年,给周边各民族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李隆基一个人就包揽了其中的四十多年!
放诸历史上,像他这样不遗余力,矢志开边的帝王,持续时间又这么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几乎满朝文武皆说安胖子要反,就连其族兄都不例外时,依然固执地相信自己的眼光。
同样的信任,他也给了哥舒翰,当然,某胖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份固执最终葬送了大唐的盛世,更为关键的是,从此以后,中央王朝再也没有如此信任过边臣,反而生生逼出了一个又一个叛乱,催生出一个又一个藩镇。
至少,在天宝十一载,他还是创造盛世的明君,四夷眼中,凛然不可犯的天可汗!
在这一年,由他亲自起草的《讨吐蕃制》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等各个节镇,向着即将出征的数十万大唐将士宣读。
积石山下,大非川边,青海之侧,陇右、河西两镇十五万之众,连营数千里,旌旗弊日,只为了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就是那位即将成为第四位身兼两镇节度使、传说中恶名能止婴儿啼哭的凶人。
他们的统帅。
哥舒翰。
第一百章 立威()
哥舒翰已经五十余岁了,一双眼睛因为饮酒的缘故,似乎总像是惺松未醒的模样,再加上那张迵异于汉人的面容,如果不是甲胄及身,任是谁,都会以为是个落魄潦倒的突厥牧民。
可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