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华民国现在有工业体系,能自己大量生产拖拉机,而那些经济殖民地现在有大量中华民国的资本涌入进行开发,加上贷款什么的,拖拉机还是能很快普及的。
拖拉机这个东西并不是很先进的东西,只要一个柴油发动机就差不多了。柴油发动机制造起来比较容易,这玩意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就是噪音和震动大一些。中华民国现在钢铁逐渐不缺,柴油发动机生产线又能通过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量生产,所以拖拉机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
拖拉机、汽车这些陆上交通工具的出现,也是大陆性国家崛起的关键技术。
过去交通技术不发达,海洋性国家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和交通是分不开关系的。因为这些海洋性国家可以通过更好的交通集中大量的资源。
不过这个时候,海洋运输依旧比陆地运输有优势性。但是大家都把海洋运输的优势性开发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比的就是陆上运输的建设了。
中华民国的铁路、公路,以及经济殖民地的铁路、公路建设也遍地都是。中联储的放贷,支撑着这一切的大规模建设。
波斯和阿富汗两国的建设速度则没有北朝鲜和越南快速,这里依旧受到一些宗教因素的困扰,宗教改革虽然正在展开,但是一时半会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中华民国这一年的资本对外输出中,单是财团的预算就达到了600多亿,大量的资产被财团廉价的买下并建设起来,所控制的海外资产数额越来越庞大。
民族商人在海外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华人垄断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的格局已成定局。
第345章 战争前奏()
随着春季的来临,经历寒冬的历练的冬小麦开始茁壮成长,而春小麦也开始播种。中华民国的冬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这里的小麦是供应中华民国内部消费的主力。
而更北边的春小麦,一般是用来出口。
冬小麦因为经历风霜,所以口感要好得多。中国民族财团基本上不出口冬小麦,而春小麦基本上都是用来出口。
去年因为华北大旱灾,导致冬小麦减产,使得冬小麦价格上涨了将近五成。到1922年,旱灾有所缓解,冬小麦生产也逐渐恢复。
西域省的小麦有部分是冬小麦,更多的则是春小麦。另外波斯地区也是冬小麦产区,波斯的冬小麦今年将出口到中华民国。
其他农作物也开始忙着春播,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又进入了新的一年。
到处都是农机的影子,随着那些农机的耕耘,过去几百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一个人就能完成了。
属于财团的那些土地,大部分都完成了机械化建设。
棉花、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这些农作物都在用农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鸡、猪、羊、牛这些家畜也集中起来大规模饲养。
另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分布广袤的牧场。
吴佩孚一路从兰州赶往西域,一路上见到忙碌的春播景象,内心也再度震撼。他不仅看到了那些大型农机的生产力,更加看到了一种秩序。
这是一种推翻了就有的秩序,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在这种新秩序下,生产力空前提高。中华民国的人口大量集中,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商品大量生产,人民大量消费。
在这样的秩序下,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不过吴佩孚作为传统文人,也看到了另外一面,那就是随着工业化的持续,以及分工的深入,民众的精神活动比传统的社会更低级了。
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处,这一点吴佩孚也比较明白。
出了天山,来到西域地界,这里更加广袤无垠,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棉田和牧场。吴佩孚的目的地是西域行政区东部省份中心城市——碎叶城。
碎叶城位于后世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西南一百公里外,也就是吉尔吉斯北部城市托克马克。
中华民国占领西域后,恢复了碎叶城,并将此地打造成了中华民国在西域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此次吴佩孚来西域,主要是执行最高统帅部就对苏联发动春季攻势的后勤调度,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
调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的吴佩孚虽然在现代化军事素养方面不是太高,但却很受沈凝云的器重。
吴佩孚的个人道德是可以绝对信任的,所以这种后勤的东西沈凝云交给吴佩孚去做也很是放心。
来到碎叶城,吴佩孚立即将后勤主持了起来。继续向西域调集各种作战物资,来到碎叶城接管了西域军事后勤之后,吴佩孚能够很明显的意识到当初西北政府对西域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此时西域到西安的铁路,光是军用的就有六条重轨,而运输大宗原材料的重轨则有四条,加起来重轨铁路就达到了十条,也就是五条双轨。
另外还有两条负责客运的轻轨铁路。
共计十二条铁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各个火车站,这铁路密集得有点丧心病狂了。为了建设这些铁路,定然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路方面则有三条,两条是从伊犁方向开凿过来的。一条是从天山方向修到西域行政区的。
另外在西域行政区,还有六个大型战略机场,有上千架运输机可以调用。
汽车、火车、飞机,都可以进行物资运输。
西域行政区的交通变得极为便利。
这样的交通状况下,一旦西域省发生战争,关内的物资就会通过这些运输方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西域地区。
而在此时的西域省,几乎家家户户都持有枪支。
同时有大量的退伍兵退伍后就在西域行政区安家,他们有军部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在土地上经营牧场、农场。
一旦战争吃紧,这些退伍兵也可以迅速动员到战场上。
就普通的子弹、炮弹方面,西域行政区有大量的产能,这里的武库并不缺这些东西,要从关内运输过来的主要是一些轻工业作战物资,以及高端的军事装备。例如战车、自走炮、火箭炮等等。
当然,现在火箭炮还未装备部队。
三百多万国防军云集于此,成为中华民国的军事力量最集中的地区。边境外的苏联红军,同样也有三百多万聚集在乌拉尔山脉一线。
双方都是陈列重兵,气氛很是紧张。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为了防止被苏联空军偷袭,在西域军区已经布置了十多个大型雷达指挥站。
这些雷达指挥站一律不允许人员靠近。
这些雷达指挥站的存在,让中华民国国防军能够掌握主动权。只要不被苏联的空军偷袭,苏联军队直挺挺的过来就是找死。苏联的空军就算过来偷袭,也会被这些雷达发现,从而做出紧急反应,升空战斗机进行拦截。
这次负责对苏联展开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是胡静林,这是西北军事体系中最耀眼的中流砥柱。
也是西北军事体系当中,最精通机械化战争的将领。
老一辈的西北上将军事素质普遍跟不上如今的军事技术变革,不是退休就是半退休状态,西北军事体系当中开始以西北讲武堂毕业军官为中流砥柱。
基层军官很多则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拼出来的,而这些从普通士兵中提拔上来的基层军官,很多也已经晋升为校级军官。
然而胡静林来到西域坐镇,在各国情报分析系统的结论就是,不太可能爆发战争。
因为沈凝云在北京。
苏联红军乌拉尔军区总司令伏龙芝也得到了类似分析结论。
“中国人历次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司令在后面坐镇,而这一次他却在北京。”
伏龙芝却很是忧虑,抽着烟看着地图。
他并不是很相信情报部门分析的结果,因为他已经明显嗅到了战争的气息。他指着地图说道:“中国人的在突厥地的兵力以前之后两百万不到,而如今却增长到了三百万。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战争倾向吗?难道仅仅从中国人的高层动向就能看出是否可能爆发战争吗?”
“这个结论,也是结合中国人的经济局势推断出来的。他们的中联储宣布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这明显是要发展经济,所以战争一般不可能爆发。”
伏龙芝对此嗤之以鼻,中国人的三百万大军简直就是定时炸弹,随便一个火星就可能让这个炸弹引爆。
而且伏龙芝注意到,那些国防军部队有明显的调动痕迹,明显是在收缩兵力。而且最近一段时间,中华民国通往西域的铁路有加大货运量的迹象。
这明显有问题。
而伏龙芝更清楚的是,这样的结果,唯一的问题就是出在了苏联在边境集结太多兵力才造成的。
此前中华民国已经和苏联方面多次交涉,要求双方在边境不得布置太多兵力,以减少军事冲突爆发的可能。
然而苏联高层这个时候要向欧美要援助,就必须有一个姿态。这在伏龙芝看来简直就是在玩火。
伏龙芝随后给列宁发起了一封电报,电报中声称:“边境局势极为紧张,中国人随时可能进攻苏联。”
同时建议列宁尽快通过外交途径,解除这一不良势态。
列宁却是对当前局势很有信心,发了一封电报给伏龙芝,电报中说道:“日本已经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南朝鲜增兵,中国人不太可能会和我们苏联爆发战争。一旦进攻苏联,他们将会陷入战争泥潭。这时候日本如果发动进攻,中国人就非常被动了。中国人应该不会那么没鲁莽。”
伏龙芝有些崩溃了,应该,可能!都是不确定的东西啊!
但是,一旦中国人进攻了谁负责?
显然要负责的是他。
苏联红军和中国国防军的差距有多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