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绕了一圈,该说到俄罗斯和印度。它们的市场经济改革无非是鼓励人民自由地刷盘子,自由地消费改善生活。正好中国开了个大饭馆,生意兴隆,工钱还给的高。刷盘子拿钱,欢欢喜喜把彩电冰箱抱回家。交学费读书?那种没有比较效益的傻事谁干。好在俄罗斯和印度还读过一些书,俄罗斯还有博士水准,让大家还有点悬念。巴西没有读过书,一直刷盘子,大家好象从来就不关心它的GDP增长率,其实它的GDP增长率也是很高的,并且持续了上百年。
第三节 中国和日本的战后再出发
第三节 中国和日本的战后再出发
日本虽是模范生,但不敌先生,最终战败。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拆除运走。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沧痍。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百年,又回到了原点。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日本本就一无所有,唯一的资源也就是人。终战直后,政府的经济安定本部(现在经济企画厅的前身)就开始运作,规划和协调未来的发展。航空改汽车,军舰改轮船,瞄准镜改照相机。转型需要时间,国际市场开拓也需要时间,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在家,会消磨掉技术力,尤其是组织纪律性。一声令下,组织去种树,演义日本版的上山下乡。今天,日本各地都能看到那高耸入云的水杉,就是当年的杰作。这种水杉现在向中国出口,竟然也是每年春季〃花粉症〃的原凶。战后食品困难,政府集中有限的粮食给学校发放免费午餐,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战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被称作〃团块世代〃,是日本高度成长期的主力,也是现在日本经济的脊梁。
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完成艰难的转型,毕竟是转行。以厂为家,不计报酬。其实也没有报酬,政府没钱,只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给,工厂也没钱,日本生死未卜,怎能计较个人得失。就这样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进入50年代,日本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原料大量输入,各工厂重新运转起来,原来的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进入60年代,团块世代推动日本进入黄金时代。
日本经历十年不况,还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NHK经常放送当年再出发的节目。前不久放送了丰田再出发的节目,邀请了当年的几位技术人员现场作客,讲述当年如何从造飞机转行造汽车,研制日本第一种小汽车皇冠,功成名就后竟不计报酬引退。回忆当年的创业,白发苍苍的老人热泪盈眶。
1949年的中国也是一片废墟。所不同的是,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现代技术几乎为零,只能仿制汉阳造。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满口之乎者也,与现代工业技术几乎毫无关系。祖上留下的土地和资源,人均也不见得比日本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远见卓识,中国崛起唯一的依靠其实与日本一样,是人!而不是土地和资源。1949年时点,从人的角度来看,日本已经领先中国近百年。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中国,绝大多数是文盲,极少数的科技人才,包括后来回国的钱学森,也是只读过书,没下过水的,知识分子几乎与工业生产不沾边。如何造就工业化人口是发展经济的最优先的课题,而不是优化配置土地和资源,这一点上毛泽东至少领先现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50年。他们还在鼠目寸光地研究该如何优化配置资源。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中国首先是个学校,目的是改造人。生产,也就是打工刷盘子挣钱,是从属的,只是为了支持学业。所以,在经济方面对毛泽东时代的争论完全是不得要领,无论评价高还是低。
首先要进行扫盲初级教育。那个时代政治运动不断,读毛选,贴大字报,好象很荒唐。但奇怪的是,中国人读《子曰》两千多年,绝大多数是文盲。读《毛曰》只20余年就扫盲了,真是奇迹。
中国的工业化是漫漫长路。要尽快把工业文明之风吹到农村。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工业化训练。被许多人指责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村发展。其实,人就算是机器,没日没夜地干活,中国也打不了多少粮食。还不如多些闲暇时光,学知识学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集体劳动,分工协作,进行初等工业化训练。兴修水利,机械化,电气化。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前行。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平均身高体重得到了迅速增长。而农民也得到了再造,扫除了文盲,接触到了现代的农业技术,学到了科学知识。日本电视台经常有反映第三世界农村生活的节目。其它国家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可能土地是私有的原因),轻壮年在田间拼命干活,但非常贫困,没有文化,家徒四壁。而中国农民,积极性差很多,老弱病残干活,因为有各种农机具,轻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多少还有几样电器。但中国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准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相比日本农民,中国农民还算勤快的,但日本农民非常富裕。
工业的扩张,完全是与经济学原理背道而驰的。在工业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但却使更多的人卷入到工业生产之中,已经熟练的技术工人,没有必要积极且重复机械高效率地生产产品,而是带更多的学徒。节省下的时间,学知识学文化,进夜校,搞小发明,小革新。或者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自学无线电技术,可别小看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可是高新技术,一点不亚于现在的计算机。组装半导体收音机获得的知识,比现在拼电脑多多了。看6、70年代的《无线电》杂志,就能清晰体会到这人才的再造。经过这种违背经济规律中等教育,中国完成了中级人才的准备,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
毛泽东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个奇迹。中国几乎所有的第一都诞生在那个年代。即使现在的神舟五号,火箭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中国的这些第一,与世界的先进水准相比是幼稚的,不符合比较效益的经济学原理,但它们完成了中国高等人才的准备,使中国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在最新技术领域,中国的第一与世界第一诞生的年代相差不远,虽然质量和性能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于学生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
毛泽东远见卓识,使中国从目不识丁的文盲,经过小学、中学……,20多年后博士毕业了。日本是模范生,也经历了近百年,明治年间的日本人没有看到日本毕业。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却看到了。毛泽东创造了奇迹,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再造。刚毕业的博士是清贫的,当然不能与刷了20多年盘子的打工仔相比,但前途是无量的。
6、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的〃团块世代〃, 在孩提时代就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之风,读书认字时陪伴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近乎免费地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还受到了很好的职业培训。这代人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绝对数目在世界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推动中国的经济列车急行,但急行的列车却出现减速倾向。
第四节 改革开放
第四节 改革开放
毛泽东创造了奇迹,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再造,走完了日本明治以来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科技先进的工业国。中国需要从一所大学校向经济体转变。也就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
改革调动了积极性,开放如潮水般地引进了先进的西方技术,加上工作重心转移,中国的经济列车骤然前行。大量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几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三种神器〃的普及,领先名目人均GDP比中国高几倍的国家近20年,人民生活突然间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
但现在,中国经济列车减速倾向非常明显。怎么办,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改革的攻坚战,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各种彻底改革开放政策纷纷登场。但实际情况是,GDP仍然高速增长,但大多数人的实际所得却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满在积蓄。
问题出在何处?其实,人的积极性已发挥到极点,在机台上连续工作10余小时,司空见惯。西方先进技术的流入停滞了,只看见外资进入,却没有得到技术,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长,却没有见收入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和改革之初完全不同?
日本的家电业受到中国企业严峻挑战。但中国企业的技术主要却来自日本,为什么日本当年会扶植竞争对手呢。带着这些疑惑询问业内人士,得到的答复是当年中国已经研制出来了,并批量生产,如果不乘早卖技术,晚了就卖不出去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毛泽东时代已经起步的先进技术,大型喷气客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规模集成电路、CPU……,虽然很幼稚,没有比较效益,却如潮水般引来西方先进技术。既然西方技术那么容易引进,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没有比较效益的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自己的技术纷纷下马,研制队伍纷纷解散,这是80年代的主旋律。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和平典范一起烟消云散,幸亏火箭和核弹不能引进,要不然全军覆没。
要感谢李灯辉和美国的炸弹,惊醒了梦中人,才发觉自己蹉跎了近20年的岁月,两手空空。李灯辉功不可没,至少应该获得一吨重的勋章。20年是科技人才创造的黄金时代,就这么随风而逝。把失去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