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亦同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慎激动地眼眶都红润了,最后以年近古稀的高龄亲自送三十六岁的迟峰登船离岸。迟峰诚惶诚恐,田慎确是真心实意,旁边的人都十分不解,连迟峰也没把田慎的富贵之语放在心上,但惟独田慎始终对其家人说“日后一言能定尔等生死者,必此人也”。

    同一天,京城当然也在欢度佳节。皇上特地移驾仪阁,在那里和五位阁臣一同进食,以示君恩。诸位阁臣都坐在自己办公的位置上,皇上也在仪阁里摆上了御案,各自吃着自己面前摆放好的美食。

    半晌,皇帝说话了:“葛帅致仕了,姚老也不能视事,原先七个人的担子,如今要你们五个人来挑,辛苦了。”皇帝这是在暗示仪阁应当进补阁臣了。

    按理说,皇帝这样的暗示,当然是希望臣子们自己提出来需要增添阁臣,但五个人里有三个都没资格代表仪阁说话,两个被皇上钦点了“商量着办”的阁臣李嵩和王悟承也不好率先表态,一时竟冷了下来。

    沉吟片刻,王悟承以次辅的身份接了皇上的话:“为君上分忧,是做臣子的本分,原先七个人是为陛下分忧,如今五个人依然是为陛下分忧。”王相的这几句话可谓绵里藏针,言语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态度上已很明显了,至少在他看来,朝中文武还没有谁能入仪阁。

    皇帝见王师傅如此答对,心下也吃了一惊,自古哪里有君王对迁移之事征询臣子意见的呢,自己已经是摆出了开明的样子,可自己的师傅居然真的表达了反对意见,这令这位少年天子很不适应,于是干脆将话挑明:“依朕看,御史台都御史罗应龙办事稳妥,年资亦长,让他来仪阁帮衬着诸位,岂不是更好?”

    李嵩看了看吴崇,因为吴、罗不和是朝廷上的秘闻,皇上知不知道尚且不明,但是仪阁这五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李嵩估计以吴崇这样的性格,即便平时顾全同僚的颜面情分不会发作,但此时也必然是要“呆”上一回的了。

    正当李嵩以为吴崇会跳出来激烈反对时,刚才已经让皇上碰了软钉子的王悟承,这回居然直接反驳皇上:“陛下,臣以为,罗应龙不当入阁。”王悟承这句话言简意赅,但是却针锋相对,连一旁本有反对意见但尚在斟酌词句的吴崇都吓了一跳,如此直白地顶撞,实在是有违君臣之礼。

    皇帝内心的波澜当然比吴崇、李嵩等人还要激烈,但面对自己的老师,皇帝体现出了一个开明君主所能表现的最大气度,他镇定地问:“为何呢?是他办事不力?还是他威望不够?”

    “都不是”王悟承似乎对罗应龙早就有意见,并没有因为皇帝所表现出的开明而退让半分,继续讲道:“罗应龙是品行有缺。”这样的评价用在一个朝廷二品大员的身上,不仅是在侮辱罗应龙个人,简直是在侮辱整个朝廷,尤其是罗应龙的升迁之路并不仅仅关于今上,更可以追溯到先帝时期,王悟承一句“品行有缺”相当于说两代皇帝察人不明。

    面对王师傅这样公然地反驳,皇上自然要问个清楚,只是语气已经明显阴沉了许多,有意识地想让王师傅想起那天暖阁中对话的前车之鉴:“王师傅说说看。”

    王悟承当然明白自己最近的处境,暖阁谈话以后,皇帝明显对他起了戒心,虽然新年的拜师大礼皇帝还是行了,但是让他与李嵩共同署理仪阁事务,已经算是很大的警告,在这样的境况下,王悟承仍然要对皇帝提名罗应龙进仪阁持反对态度,说明王悟承要么是铁心要做权臣,胁迫天子,要么就是对罗应龙十分不屑,耻于同列,现在看,应当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

    王悟承镇静地讲到:“罗应龙此人,勾连上下,逢源左右,明里是一团和气,实则是私欲熏心,其人为官二十载,逐利则竞先生怕不前,见危则避之惟恐不及,逢迎之辈莫不对其感恩戴德,忠直之士无不对其嗤之以鼻,陛下将这样的人调入仪阁,总领百官,岂不是将宵小措置在君子之上吗?臣担心陛下的圣名会因为沾上他而被玷污啊。”

    皇帝听了,点点头,说道:“王师傅的意思是朕“举枉错诸直”了?”

    王悟承此时的语气更为坚定:“陛下如果轻信了罗应龙这样的小人,恐追悔莫及。”

    皇帝默许了王悟承的建议,终于不再提这件事了。而除了王悟承外,仪阁其他四位阁员刚才都替王相捏一把汗,尤其吴崇,本来自己思来想去要说的话此时也是半句不敢吐露,毕竟自己不像王悟承有那般身份。什么话说得,什么话说不得还是要多掂量,就算平素里为人再忠直,关键时刻也要先保住自己,留得有用之躯,不然这份忠直哪里还有用武之地呢。

    上元节,在华朝的几个重要地方,就这样过去了,虽然都是吃饭喝酒,可每人的心头都是别样一番感受。

    本章完

第39章 父子夜谈() 
迟峰领着兵马渡过了淮江,一路上风尘仆仆,再也不敢停下歇息,唯恐耽误了行程,华朝对延误军期处罚一向严厉,这次虽然是归途,可以宽宥些,但总归也有个限度,先前在淮江边过节已经耽误了些时日,过江之后当然要靠马蹄追赶回来。

    几日后,迟峰终于又回到了镇北关前,这已经是他这短短几个月来数不清多少次伫立在关前了,可每一次心情都不一样,也都难以言表。这回,他骑马等待着城门打开后城内将士的迎接,尤其是那几位自己的好兄弟,想必此时已经从北军屯驻地赶到镇北关里了,自己必定不会再像上次在城内那样形单影只。

    倏忽之间,城门大开,几路兵士依次列队出城,向两边跑开,正中间骑马跑出一位将领。

    是的,只有一位将领,而且不是迟峰那些兄弟们,正是北军另一位副元帅马淳的公子,北军主将,虚岁才三十的马伯濂。

    没有欢呼雀跃的迎接队列,没有相拥而泣的兄弟情深,迟峰所受到的待遇莫说比之于葛昀回师当日所接受留亭相迎的盛况,就是比之于林允贞返回平南关时的境遇也远远不如,而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从北军过去与现在的特殊状况谈起。

    华朝北军始成建于武祖朝,于护国战争后形成定制,经历五十年岁月洗礼,已经成为捍卫华朝北疆最值得信赖的一支劲旅,旗下辖众二十万,是华朝所有单独成军的战斗序列中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军队,也正因此,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尤其是高层将领之间的关系是华朝皇帝十分注意拿捏的,既不能让他们成为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又不能让他们变成铁板一块,尾大不掉,所以自武祖起,华朝几代皇帝都在北军高层当中“掺沙子”,“钉楔子”,欲知其中故事,不妨就以北军副帅马淳为例,略述一二。

    原来吴俊山还在时,总揽北军自然是他分内之事,这不必多言。但是,昭帝特旨安排的北军副帅马淳,来头也是不小,其人于烈帝朝投身行伍,在两淮新军营训练时就崭露头角,当时马淳年纪虽轻却颇有心计,竟然使其谋得两淮新军营的参将一职,成为未打一仗便成将校的典型,后来十几年间,他平步青云,从来未临战场却得以步步高升,不禁令人讶异,而且一直做到了两淮新军节度副使。他本以为可以顺顺利利地接任正职,继续他的高升仕途,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此时军中另一位升官翘楚终于与他来了一次正面博弈,昭帝将李嵩破格擢拔至两淮新军营主持练兵,这样一来,比马淳还小五岁的李嵩初来乍到便一跃成为马淳的顶头上司,两人之间的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在朝廷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正副职二人不和,古已有之,只要不耽误朝廷的大事,皇上也不会彻底追究。可命运似乎这回就一定要捉弄两人,几年后,昭帝把他二人先后调至京畿卫戍精锐部队启明军,结果仍是一正一副,但却是马正李副,如此更加激化两人矛盾,二人经常上疏互相攻讦,弄得启明军内部乌烟瘴气,名声十分不堪,昭帝起初为难,但权衡再三,最终倾向李嵩,马、李二人斗争的结果就是昭帝把李嵩扶正,而让马淳外放,平调到北军担任副帅,看起来是两全之策,但实际上二人都觉得对方占了便宜,心里并不罢休,直到昭帝临终时将李嵩调入仪阁,马淳这才知道大势已去,也不再提二人的恩怨。

    事情若是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也不算复杂,只是在马淳到任北军后,形势情况变得更加微妙。由此不得不提的就是迟峰在北军中的特殊处境,本来马淳外调北军,是等着给吴俊山接班的,可几年以后,昭帝突然把比马淳小了近二十岁的迟峰提拔为与马淳平齐的北军副帅,一时间朝野上下都认为迟峰才是昭帝对未来接掌北军的嘱意人选,就连马淳自己也都渐渐心灰意冷,可时过不久,昭帝又把马淳之子马伯濂破格调入北军充当主将,而马伯濂比之迟峰还要小个五六岁,如此一来,马淳的心思又活泛起来,私下里为儿子铺了不少路,把自己攒下的多年人脉都用在扶儿子上马上面,马伯濂倒也争气,几年下来并没让旁人看了笑话,反倒做出几分成绩,叫人暗叹这父子二人的本事。

    就在李嵩进入仪阁的同时,明白自己大势已去的马淳并没有坐以待毙,虽然他无意再与李嵩争锋,但是面对李嵩可能施加的整治,他必须积极地为自己寻找靠山,而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当时全军上下唯一能彻底镇住李嵩的葛昀。为了上葛昀的船,马淳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在几次努力以后,他终于打听到葛昀腰间有痼疾的消息,于是便从此入手。

    说来葛昀的腰伤也是年老所致,加之戎马一生,颠簸甚巨,所以每到天阴湿闷时,他便腰间隐隐作痛,但碍于颜面,始终没有示于外人,也就耽误了医治,久而久之就变得更加严重,于是自六十岁后,葛昀几乎连马都骑不了。

    且说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