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东幼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是不是想亲自给我演示一下那个传说中的‘坑爹’?”周瑜又问。

    孙策心里流泪,自己不想看到的情况果然发生了,满嘴跑火车把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说了。

    轻咳掩饰尴尬,孙策继续道:“公瑾这次来的正好,我这里有事拜托。”说罢将手中包裹递给周瑜,见周瑜接过,才继续解释。

    “这里是几种器具、一种炼铁炉子的图样和一张地图。是我偶然所得,器具和炉子你可回去安排人试制一下,而地图相信你只要看到就都明白。我还要在此处呆一段时间,不出所料年内将会回返。”

    孙策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周瑜只在一旁听着,期间未发一言。两人相交一直如此,周瑜信任孙策的判断,只会在必要时查缺补漏,从不表现自己。而孙策更信任周瑜,如果是周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基本都会无条件的采纳。

    “战事一月内必有反复,其实你大可不必着急交给我。”周瑜以为孙策推测战况要持续一年,因此出言提醒。

    “我还有其他事要做”孙策尴尬,同时也钦佩周瑜眼光。

    “又要翘家?”周瑜反问。

    “”孙策无语。

    “好吧,东西我帮你试着做做,不过有几件事儿你得记下。”周瑜突然变得严肃,对孙策娓娓道来。

    “第一,玉玺之事有些孟浪了,此事不可再传于外人。你以为那小皇帝帮你盗走玉玺是好心?这是一个把柄,他虽不知你身份,但显然也猜出了你是关东联军中人,若是宣扬开去,就是一场大祸,是以此事不可不防。”

    “第二,你前些时日在洛阳城中见到的那些人应该就是袁绍的手下,具体目的我不知晓,但既然近日有所行动,也就可以由此推断,大战将会在近日兴起,而且必然不会如同之前一般浅尝辄止。”

    “第三,叔父得令进攻汜水关并非偶然,此事定然还有后手,而叔父作为袁术一方重要一员,想必背后施计之人必与袁绍有关。”

    “最后,叔父这次‘战败’又实力未损也不见得是好事,此事如果被袁术知晓,必然会成为袁术心头一根刺。虽然短时间不至于爆发,但裂痕已生,就无法弥合。”

    看了看一脸懵逼表情的孙策,周瑜只能继续解释。

    “算了,我还是直接说结果好了。综合起来看,袁绍此次所图非小,与其对立不是好事,能从汜水关这摊浑水之中脱身最好,不能也要小心防范,莫要着了算计。”

    “而一旦汜水关破,洛阳城中必然有变。董卓乃是西凉宿将,久居边蛮,行事与我等大有不同,再加上袁绍这一变数,情报不足,我也看不清许多。总之一定规劝叔父远离是非之地,卷入其中后患无穷,而且这时袁术会起到极大的反作用,一定要有所提防。”

    “一俟袁绍入洛阳,诸般手段必然全部使出,到时联军散尽,迎来的将是一场大乱。如果之前都没躲过,被裹挟进去,切记不要做他人手中刀,只要保住元气,哪怕只有一县之地也可以东山再起。”

    周瑜一套长篇大论字字诛心,却直指要害,孙策听着也是一头冷汗。以自己千年后的见识,当然知道周瑜所说之事句句应验,而孙坚也恰恰正是败于这一步又一步,步步连环的陷阱之下。

    可要从这漩涡之中把孙坚“捞出来”又谈何容易。

    纵观历史,只要是在战乱年代里,“忠君报国”就是悬在忠臣颈上的一柄钢刀,为其裹胁赴死者不计其数。李牧、高仙芝、杨业、岳飞、袁崇焕领兵将领受人猜忌,坐拥大军而取义赴死者更是不可计数,这也只是其中最有名的几个而已。

    不幸的是,据孙策的观察,孙坚也是其中之一。

    抽身事外从来不是孙坚的选择,作为保境安民的真正军人,孙坚甚至对此连一刻犹豫都不曾有过。

    以布衣进位高官,坐拥数万人马,家有贤妻娇儿,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孙坚都异常感恩。感激的目标却不是把持江东,甚至为其起家提供不小助力的江东世家,而是大汉朝廷,或者说是大汉天下!

    这样一个人,一旦心中已有了成法,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从孙坚的一生看来,常年为国征战,身不由己,从未掌过“策符”之权。再看其人行事手段,更是毫无一丝“权谋”可言。白白给儿子取了一堆好名字,行事准则却只有一个,就是一刀砍过去而已。

    有人牵强附会的说孙坚给儿子取的名字包含野心,这一点孙策自己第一个不相信。

    “策符”、“权谋”、“翊弼”、“匡佐”,先不说后两个全是辅佐扶助之意,单单看孙策本人,只有“策”字能勉强的与册封这种帝王之权沾边,再与“符”字相印证,这里的“策”字明显取的决策之意。

    决策配合兵符,长子掌兵,次子主内,军权配合谋略,而三四子从旁扶助,这种政治遗产分配方式显然比袁绍那种广撒网式的继承人培养方式还要扯淡,哪有一丝野心家的城府可言,明明就是军人世家的传承序列。

    而后面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孙坚正是按照自己的期许来培养的几个儿子。孙策勇武绝伦,孙权政治出众,都是一时人杰。

    正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孙策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想要尽快拥有自己的势力,打造一支强兵,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拦住正在“作死”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的孙坚。

    这次给周瑜的包裹,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之前自己布下的“种子”,只待联军撤离便会开花结果。

    看着周瑜远去的背影,孙策心中暗暗发誓,越发坚定的想要保住大汉这“最后的一颗忠心。”

    

第32章 风云际会汜水关(上)() 
果然事情如周瑜所料般发展下去。孙坚一行刚刚扎下营寨,来自袁绍处的一纸调令就送上门来。

    孙坚接了军令后,急急赶往大营议事,而孙策却从中嗅到了满满的阴谋味道,暗自担心,却也改变不了孙坚行事,只能从旁规劝。

    明知孙坚军“新败”,还如此上赶着上门邀请,若说其中没有问题,打死孙策都不相信。而这一切既然躲不过,就只能迎难而上了。

    而孙策虽然“先知先觉”,却绝对想不到,此事的罪魁祸首正是那个被自己完全无视了的济北相鲍信。

    鲍信向袁术进的谗言其实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一方面,除了嫡系以外,袁术目前能调动的主要战力就是孙坚所部,自然不会多加猜忌自毁长城。

    另一方面,袁术目前的假想敌只有一个,就是袁绍,其他人都不足为惧,也不在袁术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只要孙坚没和袁绍眉来眼去,什么“有意战败”,“不战而逃”之类的,在袁术眼中根本就不叫事儿。而再好一点的点子,鲍信也

    不过鲍信一番废话还是提醒了袁术一件事儿,那就是孙坚所部除了“粮草短缺”、“士气低落”以外,其实并没有太大损伤。如此便还是应对袁绍的一招妙棋,因此强烈要求将孙坚也征召前往,不求上阵杀敌,只站在自己身后摇旗呐喊也好。

    就这样,孙坚也进入了征召序列,进入中军。手下四将则在孙策的强烈要求之下留守本阵,并未随行。

    一番商议之下,架不住孙策强烈要求,孙坚从袁术处争取了一批军资,数量足够补充之前损耗,还有武装千人的盈余。

    而粮草方面,袁术对之前一次运粮的差错也是心中有愧,更是进行了全面的补充,为孙坚全军万余人额外补充了半月粮草,可谓是异常的大方了。

    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已经闲的快要发霉的关东联军大营突然动了起来。虽然各家诸侯都各怀心事,效率颇低,但几天下来也完成了人员整合调动。

    袁绍军当先开拔,再次兵发汜水关,而这一次不再是万余人的小股部队,而是十余万精锐围攻关城,准备一鼓而下。

    一场大战蓄势待发,只待风云际会之时

    此时的曹操大营,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曹操此时还不是后来那个谋士如云、武将如雨的牛人,手下虽然人才不少,但都是跟随自己起家的本家将领。

    曹氏兄弟和夏侯兄弟都在此列,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四人支撑起了整个曹操军团的骨架。外姓将领李典、乐进新投,功勋能力却是不显。

    而谋士方面更是尴尬,目前只有落魄之时结识的陈宫在旁出谋划策。陈宫,字公台,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就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曹操发布的讨董檄文顺天应人,举兵讨逆之举更是深得陈宫之心。因此即便曹操势力不强,手中只有数千兵力,又是新败,陈宫也仍旧不离不弃,为其赞划将来。

    而此时大帐中就只有陈宫与曹操二人。

    “将军前次败的及时,正可以躲过汜水关一场乱局。此行属下无法随行,诸位将军也都留在大营‘养伤’,将军只需一人前去,适时结交名士即可。”

    陈宫面授机宜,一旁的曹操静坐凝神细听。

    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过三旬正是人生巅峰,却不像戏文中那样是个白脸,反倒有些黝黑。相比之下曹操的长相就不如袁绍那般出众,只能算是中人之姿,不过却自有一股独特的亲和力。

    曹操对陈宫的建议自然不会反对,只是问道:“公台,若只如此怕是此行难有收获吧?”

    “将军,此刻只有孙坚与我等有同样的优势,不过观其人行事,应该与我军目的并不一致。此时该做的我们都已经做好,收获却不在此时”

    陈宫笑笑,详细的给曹操说明后续计划,两人针对此事谈了很久,直到曹操离营,带领亲卫前往汜水关前与袁绍会和。

    公孙瓒大营同样人马喧嚣,全军整装待发。

    此时的公孙瓒可谓兵强马壮,在众多诸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