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的环境是否能够承受自己改革的速度?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那么,他也一定会损失些什么。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有一批人跟上改革的节奏,从而大富大贵,那也一定会有一批人,适应不了改革的节奏,从而变得越来越穷,最终导致的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李毅以先近千年的改革步伐来带动大唐愚昧落后的百姓,这种差距将会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受益的世家大族,而受苦的还将是百姓,因为他们跟不上李毅的节奏,就算是又慈善的帮助,但是他们从骨子里就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就好比你送给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一本书,告诉他,有了他,你将会变得极其富有,但是他连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李毅也终于认识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修路,也不是什么发展钱庄、商盟!而是开民智!
不开民智,社会将永远无法进步。就像是清朝的皇族,他们满脑子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封建思想,清末的时候,列强都把抢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只当这是烧火棍,这是何等的悲哀,这就是思想落后所带来的后果。
想通了一切,李毅也出了一身的冷汗,要不是师父的提醒,自己险些走上了岔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开民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仔细一想,如果百姓自己做不到独善其身,你的兼济天下又有什么意义,最终得利的,估计还是那些达则独善其身之人吧!
“师父,徒儿懂了!”
王远知欣慰的点了点头。“呵呵,毅儿,万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我道家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也就是平衡,当你想要推动这种平衡的时候,就一定要先遵守这股平衡,否则,一旦失了平衡,那也就是乱的开始了!”
“徒儿谨遵师傅之言!”
李毅恭恭敬敬的给王远知行了一礼。说实话,今天王远知的言论给李毅的触动很深,虽然说的不是恨透,但是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让李毅的格局自然地升了一层。
抬起头,敬佩的看着师傅,看来自己的师父还是宝刀未老啊!
然而,李毅却发现王远知不知何时已经闭上了眼睛。
不多时,房间里传来了一声低吟。“师父,一路走好!”
没有声嘶力竭,也没有大喊大叫,只有那么平静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与极大的悲伤。
第247章 拉开改革的序幕()
茅山某个地方,安静且祥和。这里是一处山谷,正是李毅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
李毅把师父和师兄一起葬在了这里,或许,这里,是最好的归宿,因为对李毅来说,在大唐,这里是他心中最干净的地方。
师父的去世李毅早已做好了准备,虽然伤心,但是也终是挺了过来。
李毅在师父的坟前跪了三天,这三天,李毅一句话都没说,甚至饭都吃得极少,这三天里,李毅想了很多,从前世想到了今生,想了很多,也悟了很多。
三天后,李毅生龙活虎的出现在了潘师正面前,把潘师正吓了一跳。要知道李毅可是三天三夜没有怎么休息了,居然这么快就恢复了?这才过了几个时辰?
然而,他确实不知道,李毅现在身体上或许很是疲惫,但是他的精神去很是振奋,这三天,他已经彻底明悟了以后自己所要走的路,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不再像以前一样,走一步算一步,这次要不是师父的临终提醒,自己或许真的要闯大祸了。
“师父,师兄,你们在天上看着小子,小子一定打造出一个万古不朽的大唐!”
。。。。。。
五天后,李毅对茅山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
茅山现在共有一百三十三名弟子。其中少年七十四人,中年五十九人,之所以人数这么少,还是因为王远知收徒有着严格的标准,所以,茅山弟子看起来不多,但却个个都是精英,最起码,茅山众弟子没有一个不识字的。
经过王远知的提醒,李毅知道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开民智。而开民智,李毅想要双管齐下。
其一,开办大唐科技学院,科技学院是李毅早就提出来的,当初是为了安置那些被孤儿院收养的孤儿,也是李毅抛出的一个幌子,李毅当初就打算以科技学院为根基,来轰开被儒家封锁的教育体系,这事是李毅早就计划好的,但是却一直被耽搁了,所以,这项任务必须要先做了,而且,李毅还打算,让科技学院以慈善基金会的孤儿院为依托建立科技学院,这样就可以做到孤儿院开到哪里,科技学院就做到哪里,就像滚雪球一样,但是这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需要足够多的老师,所以,李毅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足够多的老师,至少到时候可以跟上孤儿院的步伐。
其二,就是报纸,这可是控制舆论的好东西,而且,这也是普及知识的好东西,现在大唐的百姓之所以识字率不高,就是因为他们想学而没有书,由于造纸术落后,只是大唐的书籍格外缺少。而且就算有书,也绝大多数都被各世家大族收藏了。这也是唐朝的世家大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寒门子弟想要读书,就必须投入到世家门下,然后经过世家的推荐,他们才可以入朝为官,然而,这些人也就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了,所以,世家大族就通过他们间接的控制了朝政。
因此,改良造纸术,也是势在必行。
李毅突然发现,他现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培训教师,他没人。改良造纸术,他没工匠。虽说这些长安都由,但是这些事情,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改良造纸术。这些都不宜在长安做,一旦走漏风声,被世家大族知道,李毅绝对会被世家大族联手攻击,因为李毅做的事情,都是在挖掘他们的根基。那时候,以李毅的底蕴,绝对抵挡不住。
而茅山却是很合适,这里刚被封为国教,所以,茅山也就属于茅山道教的私人领地,绝对安全,而且这里本来就远离长安,属于偏远地带,李毅完全可以在这里闷声发大财。所以,之前跟李二告假是因为要照顾师父,现在虽然情况有变,但是李毅也不打算回去。
想到这,李毅连忙休书一封,把自己的一些意见以及所需都写了进去,李毅要尽可能地狮子大开口,因为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向李二要东西了,之后,要么李毅做出成绩,要么李毅灰溜溜的回到长安!
想到教师,李毅忽然想到了师兄以前的那些手下,那些人都是师兄训练多年的,而且都还年轻,而且最主要的是,受李毅和王远知的影响,当年师兄着重的训练了这些人的文化,所以,这些人基本都识字,这可是一批现成的人,李毅怎能放弃,这些人当初在兰州的时候,李毅进攻吐谷浑,便将他们留在了兰州,估计现在还在那里,李毅估计,自己跟李二求求情,李二应该能将他们送给自己,不过如何说,这要好好想想。
然而想到这些人,李毅便又想到一人,便是宁远村的江青云,这人绝对是有大才之人,欠缺的就是阅历,然而李毅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是其他老学究,早就被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思想,李毅的思想不一定能被他们所接受,然而江青云却正合适,现在的江青云就像是硬件齐全的电脑,自己只要往上安装软件就可以了。而且,李毅又想到了宁远村的人,李毅要想开发金陵,最缺的就是人,而宁远村的这些村民却是正好可以应急。
想到这,李毅的思路便被完全打通了,想得越来越多,写的也越来越多,就这样,李毅足足写了一个上午,才算是写完了自己最满意的成稿。
找了一个机灵的弟子,让他拿着自己的信物,进京交给爷爷,李毅相信爷爷一定会为自己尽量安排好一切的。
不是李毅不想自己回长安,而是李毅怕自己回去以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之后,李毅便又开始了闭关,他要开始准备一切,并写好相关计划,例如造纸术,教材的编写,金陵的改革方案等等,这里写李毅都要提前做好计划,以免到时自己乱了阵脚。
就这样,时间一晃,一个月的时间便悄然而逝,在这一个月中,李毅也终于是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而从长安而来的大队伍,也终于是赶到了,李毅在江南的大改革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第248章 房玄龄到来()
山里的清晨格外清新,如今已经是十月初了,已经过了盛夏,进入初秋。天气也逐渐变得凉爽。
李毅吃过早饭之后,便开始大范围的探索茅山,这是他这几天一直做的事情。李毅生于茅山,算起来也算是半个道士,虽然他对做道士没什么兴趣,但是,不论如何,他都有复兴道教的责任,否则,道教人这样发展下去,迟早变成只知道算命测字的江湖术士。
尤其到了后世,李毅很少听说有什么道教得以生存发展,就连茅山,也变成了只知道捉僵尸这等不入流的传说。就连佛教都还有一个少林寺文明中外,所以,李毅一直寻找一个可以让道教长久存在的生存模式。
想到教派,李毅不由的想到了后世那些玄幻小说里的教派,那些都是凌驾于帝国之上的教派,而他们存在的根基就是有着超越一般实力的传承,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传承,是一个教派生存发展的关键。
而所谓的传承,就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李毅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将科技学院融入到茅山之中,众所周知,道家对于医学、科技、天文学等等都有着很深的研究,比较出众的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所以,将科技学院融入到茅山,不存在任何的生硬感。而且李毅做的这些事情在暂时的情况下都需要保密,所以,茅山正合适。而且,李毅更倾向于把茅山打造成一个科学研发基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