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重的旱灾、蝗灾会导致农业极大的萎缩,没有水源的土地,耕种也是徒劳无功,那就要把依靠土地的人口转移到有价值的工作上去。
比较有效的就是移民。现在需要移民的地方很多,转移过去的人口能立即发挥作用,创造价值,也就养活自己。
例如康南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上千万的人口移民到康南都会被顺利的消化掉,那里的良田无数,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三熟,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北方数省的移民都交给康南也毫无问题。像这样的地方还有锡兰府、新加坡、三金(金瓯)、海南岛、台湾。
北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滨海、兴安,那里虽然也是北方,但是气候与中原大地是隔绝的,中原的干旱波及不到东北地区。
有这么多的好地方何必死守着干旱的土地呢?
其次就是兴修水利,特别是西北地区,那里众多的河流来源于青藏高原。本地的干旱与河流中丰富的水源没有直接的关系。天不下雨,但是河水丰富,只要有好的水利工程就可以灌溉饥渴的土地。在陕北,去年的移民已经减少了不少的人口,还可以再动员一批移民。此外陕北的抗灾和水利工程要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不能让新形成的植被再次破坏。
朱万化指示:北方的各省: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除了动员移民之外,就是因地制宜的勘探发展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对于已有的工程要复查维护,可以扩大规模的要扩建。
他针对重灾区河南则给出了一个浩大工程的建议,这就是从湖广的丹江口(湖北的西北部)上游作为起点,引汉水的水源直到河南,这一项工程做好了,就彻底的解决了河南全省的水利灌溉问题。
这是因为朱万化知道,在现代,南水北调的一条重要路线就是从这里引汉水的水资源,途径南阳,越过黄河,向华北、北京地区供水的。那是现代无数专家学者考察论证的引水线路,总体原则是不会错的。如果有问题也是涵洞、高架桥的施工难度问题。现在的工程水平修不了的涵洞、高架桥,可以借助地形,绕远一些,用增加水渠的长度来解决。
水渠到达河南这一段,只是现代南水北调工程中很小的一段,仅仅到河南为止,工程量小多了。水渠的容量也可以再小一点,减少施工难度。
现代的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开始的。现代丹江口那种规模的拦水坝现在是建不了的,那就只能再向汉水的上游寻找合适的位置做分流引水,而不要修建拦水坝。
为了保持汉水的航运能力,也不宜修建拦水坝,只能分流,否则就要修建过水坝的船闸,其难度,以现在的水平无法实现。
这一项工程的主干是从丹江口到南阳,直线距离三百里,勘测后的水渠很可能要增加一倍的长度,那就是五六百里。如果动员十万劳工,平均每人的工程量是两三米,这个工程是可以实现的。河南的壮劳力多的很,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是在河南形成的,也就是说,招募五十万劳工也能凑出来。
水渠到达南阳之后,就是河南省内的分水水渠了,分别引到各府各县,浇灌农田。
联省不缺银子,粮食又特别的充足,动员再多的劳工也能养的起。河南将迎来连续三年大旱,只要没有水利的农田,就不要种庄稼了,这条水渠修三年也可以,修好了,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因此,朱万化说:从现在起,就开始勘察,尽早的开工,不能灌溉的农田全部撂荒!动员十万以上的劳工。因为朱万化知道,没有水源,庄稼种不上,种了也没有收成。
就这样,一个缩小版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前四百年将出现在中原大地上。
。。。。。。
前几天看到一份新闻:说河南干旱,要调拨途径河南的南水北调干渠的水,被拒绝了,理由是水资源由国家统一调度。
引用此新闻的目的不是评论谁是谁非,而是借此说明,朱万化设计的这条调水线路向河南供水的合理性:汉水向河南供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水利工程。
。。。。。。
除此之外,发展工商业,减少农业人口的比例也是减少旱灾危害的办法,这方面,联省的各省都有比较好的基础。
最后还有发展交通运输业,北方的主干铁路已经修建了几条,还可以建设新的线路。大型工程是吸纳劳动力的好办法。
说道修路,不要忘了在外蒙古还有六七万准格尔蒙古人的战俘,他们在外蒙古已经修了半年多的公路,原计划到了十三年的春天,天气好转之后就要释放他们返回准格尔了。现在准格尔已经收复,也正在建设公路和城池,这一部分劳工还要继续的利用。但是他们的身份就要变了,不是战俘苦力,而是雇佣的劳工,要发工钱,不能无偿使用了。
准格尔的公路已经勘测完毕,准备春季开始施工了,有了这一支生力军的加入,进度也会更快。
这三年的大旱灾,对于几个蒙古草原也有影响,牧民们也是需要救济的,以工代赈也是救灾的手段。那里都是很落后的地方,急需的工程太多了,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多的机会。
旱灾对于南方的影响稍差,灾情也是有的,一般都是季节性的,影响一季的收成也就过去了。但是,朝廷治下的省份正在闹粮荒,本来不严重的灾情就可能雪上加霜了。
丹江口属于湖广省的边远地区,目前在国防军的手中,这是由于几条航运线路为了避免被官军围攻而收缩兵力,汉水航运以及独立第四团向陕西边界收缩。丹江口已经是湖广与陕西、河南的交界处,此地还有属于南阳农牧场的码头,因此,第四独立团就占据了这里。
勘察修建引水渠,其工程浩大,人员众多。为了工程的安全,国防军就要取襄阳,并且完全占领襄阳府的属下各县。
朱万化给出的指示是利用粮食战略的成果,力争和平取得襄阳,和平收复总是强于战争,这也将为国防军收复朝廷所属地盘取得一些经验。
取襄阳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第四独立团的身上,因为该团就驻在襄阳府境内,第四独立团的团长是马科,他是大明的旧军官,原属于洪承畴的部下,随同洪承畴一起归顺了联省,原在第八师(陕西)任职,这一次军官调整到了第四独立团。
说来也巧,襄阳的知府竟然是马科的老同事,此人叫做罗尚文。当年洪承畴率部归顺国防军的时候,洪承畴征求了每一位部下的意见,不愿意的,或者有某种原因不得已,不能归顺联省的,洪承畴都赠送了财物银两使其自寻出路,罗尚文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的历史上他还曾经归属于孙传庭,但是现在的孙传庭在家闲居时就被朱万化搜罗到联省任职,所以他就不能有这一段经历了。罗尚文是有功名的,所以现在做了襄阳知府。
朱万化的和平解决襄阳的指示特别的对马科的胃口,他换上百姓的服装,带上两个亲兵就奔了襄阳城。
襄阳城就是古代楚国的国都,三国演义里边说的荆州就是这个地方,诸葛亮的老家也在这里。还有三顾茅庐、诸葛军师火烧新野初用兵,刘表的儿子刘琮(g)投降曹操,以及关羽的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等等,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多年不见的老同事自然十分的亲热,罗尚文也要置酒款待。他们相互间的身份都是透明的,也用不着隐瞒,另一方面,大明的官员与联省一方的官员从来就不是死敌,互有来往很正常,只是因为浦口一战双方才拉开了距离。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心向联省的也很多。
马科一上酒桌就发现了问题,罗尚文怎么说也是知府了,并且襄阳历来也是不错的地方。酒桌上的饭菜可是太寒酸了。现在是冬季,缺少蔬菜属于正常,肉类可是太可怜了,最多的就是鱼类,居然两个小麻雀也算一盘菜,勉强凑上的八个盘子还就数这两个麻雀像一点样子,那个酒还算勉强,应该是罗尚文珍藏的好酒了。
罗尚文也自觉惭愧,给马科倒了一杯酒,劝酒词成了哀声长叹。
朝廷下辖之地正在闹粮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罗知府的酒宴寒酸也属于正常,他们谈话的结果如何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44章完………
第545章:和平取襄阳()
崇祯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马科到襄阳城去见罗尚文,见到罗尚文的生活很艰难,襄阳城外就是汉水,好在鱼类还有一些,否则,喝酒都没有菜了。
罗尚文说:“马老弟,襄阳一地还算好的,因为地处偏远,靠买粮食吃饭的人不算多。即便如此也十分的艰难了,此时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市面的粮店基本断粮关门了,只有小商小贩的到乡下收购一些杂粮,在市场上一升一斗的出售,勉强维持着,杂粮的价格也是每石合三两以上,稻谷就更贵了。
就是汉水里边的鱼也越来越少了,所有能吃的都上了餐桌。百姓生活艰难啊!家境殷实的尚可以混一顿饱饭,贫困家庭哪里有银子买粮食?
据朝廷的邸报所说,这都是你们联省低价倾销粮食所致,这可是真的?”
联省的粮食战略到现在也算漏了底,成了公认的事实,从道德上说不那么光彩,说起来也算是朱万化的失策,他不是一直思虑着人心向背吗?也算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朱万化也不是完人,孰能无过?
但是政治哪有那么光彩的?朝廷干刺杀的事不是更龌鹾吗?
马科答道:“罗兄,官府之事我们管不了,且不管他了,我们还是看眼前吧。罗兄也是读书明理之人,联省与朝廷谁优谁劣还看不清楚吗?我联省督军立孔圣人之后为国君,这一份气度胸怀古之圣人不及也!新朝开国在即,大明亡国就在眼前,罗兄现在投奔过来依然是开国的功臣,这个前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