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海上重返青州,坐镇指挥,争取重创唐寇,一举收复冀、幽二州。”

    满朝文武都知道刘辩的性格,向来都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唯有在立后的时候迁就了臣子们一次,其他时候从来都是言出如山,金科玉律。

    而在御驾亲征这件事上,刘辩已经习惯性的一年一次,根本容不得臣子劝阻,所以满朝文武也就不再劝谏,齐刷刷的作揖施礼:“臣等恭祝陛下旗开得胜,所向披靡!”

    群臣施礼完毕,忽有一人大步出列,怀抱笏板启奏:“陛下御驾亲征青州定能让将士们备受鼓舞,三军用命。但俗话说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已经由海上往返青州多次,臣唯恐唐军注意到陛下这个习惯,做出针对性安排,在路途之中设伏,陷陛下于险境之中。因此臣认为陛下应该改变思路,由陆路前往青州。”

    刘辩举目望去,说话之人正是兵部侍郎张良,便淡然一笑:“朕亦知道子方向来谨慎,这样考虑也是为了朕着想。但大海茫茫,唐军即便能够猜到朕要由海路前往青州,又怎知朕何时动身,从哪里登陆?”

    “陛下乃是万金之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冒险。”张良长揖到地,苦苦劝谏。

    刘辩颔首道:“朕心中自有计较,子方不必多言,你只需回家收拾行囊,做好随行准备便是。”

    见刘辩未置可否,张良只好应诺一声,躬身退下。

    刘辩目光扫向王猛、刘基等人,沉声道:“朕不在金陵之时,依旧由七位顾命大臣辅佐太子监国,小事自行决断,由太子加盖监国印章。大事飞鸽传书于朕,朕自会做出裁决。”

    王猛与刘基带着众臣一起作揖领命:“臣等遵旨!”

    刘辩目光如炬,朗声道:“朕不在金陵之日,决定任命左丞相王猛、右丞相刘基,吏部尚书鲁肃、礼部尚书张居正、户部尚书糜竺、刑部尚书狄仁杰、京畿中郎将孟珙等七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裁决朝堂上相关事宜。”

    在满朝文武的羡慕之中,七位顾命大臣一起出列作揖:“承蒙陛下信任,臣等誓要庶竭驽钝,竭尽所能的辅佐太子。”

    经历了“薛刚风波”的刘齐看起来成熟了许多,跟着七位顾命大臣一块向前施礼:“父皇请放心,孩儿一定会听从七位大人的建议,将国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父皇免去后顾之忧。”

    刘辩点点头,对太子以及七位顾命大臣勉励一番,又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满堂文武一眼:“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启奏,若是没有了,咱们就此退朝吧?”

    刚刚退下的右丞相刘基再次站了出来,手捧笏板施礼:“启奏陛下,臣还有本启奏。”

    “哦……刘卿还有什么本要奏?请平身道来。”刘辩笑容和蔼的看向刘伯温,对于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刘伯温稍微直了直身子,朗声道:“臣所奏非为别事,乃是长安、洛阳皆已平定,作为大汉国都,两地皆是风水宝地,都曾经做了两百年的国都。长安有秦岭天险,八关之固;洛阳表里山河,两地都是龙脉之地,风水宝地,所以臣提议迁都长安或者洛阳可好?”

    刘伯温话音刚落,整个太极殿一片哗然。有人支持刘伯温的提议,更多的人持反对意见,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派系之间谁也难以说服谁。

    对于迁都之事刘辩也不是没考虑过,但再三权衡,刘辩还是更愿意把京城放在金陵,因为这是打上自己烙印的一座城市,这是一个王朝的象征。

    无论长安还是洛阳都无法给予刘辩这样的荣耀,因为这两座城市都深深的打上了刘邦和刘秀的印记,重新统一了江山的刘辩立志要获得与刘邦、刘秀平等的地位,甚至取而代之,自然不会热衷于拾人牙慧。

    其次,在刘辩看来,自己一手缔造的这个超级帝国与之前的大汉王朝已经明显不同,现在的这个大汉帝国已经变成了区域性的帝国,将来甚至会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帝国。所要联通的地区不仅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中南半岛,甚至还包括中东地区以及遥远的欧洲,所以海上交通至关重要。

    考虑到这个原因,坐落在长江岸边的大都市金陵无疑比长安与洛阳更有优势,这个因素也可以让刘辩理直气壮的拒绝刘伯温的提议。

    “我大汉帝国连续开疆拓土,东至瀛洲群岛,南达吕宋群岛,西抵贵霜大陆,将来还要兼并安息,鲸吞罗马,建成一个日不落的超级帝国,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帝国。要连接各地,只能靠海运,相比长安与洛阳,金陵无疑更有优势,所以迁都之事就此打住吧!”刘辩清了清嗓子,一口否决了刘伯温的提议。

    刘辩话音一落,许多文武纷纷高声附和:“还是陛下高瞻远瞩,宏图伟略,金陵的人口现在已经超过了五十万,再下去二三十栽,金陵城的规模必然超越长安、洛阳,所以根本不需迁都。”

    刘伯温闻言只能黯然退下,颔首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老臣便不复多言。”

    到十一点左右还有一更)。

一千三百八十二 众望所归() 
一口回绝了刘伯温的迁都提议,刘辩用威严的目光扫了满堂文武一眼,肃声问道:“诸位爱卿,哪个还有本启奏?如果没有,便就此退朝吧,朕回去收拾一下东西,明日清晨便御驾亲征。”

    刘辩满以为群臣这次应该作揖恭送自己离开太极殿,没想到糜竺却又跳了出来,手捧笏板道:“臣有本启奏!”

    “哦……糜爱卿有什么本启奏?”刘辩双眉微蹙,肃声问道,看来满朝文武这是打算把一年的问题全部提出来的节奏啊!

    糜竺手捧笏板,毕恭毕敬的启奏道“启奏陛下,自去年腊月岳雷伙同薛氏兄弟殴打太子之后,岳氏银瓶便被褫夺了太子妃的头衔,到现在一直虚位以待。而陛下这次御驾亲征,怕是要到年底才能返京,因此臣认为是否应该在陛下离京之前把这件事定下来?”

    司空孔融点头赞成:“糜子仲所言极是,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太子妃亦是未来母仪天下的继承人,不可空缺太久,应当早定人选,以安民心。”

    听了糜竺与孔融的请求,刘齐的脸颊微微抽搐了几下,对于重选太子妃突然产生了一股抵触感。

    虽然在岳飞的负荆请罪之下,刘齐与岳银瓶重归于好,毕恭毕敬的把岳银瓶接回了太子宫,自此之后嘘寒问暖,相敬如宾。而且刘齐也能做到雨露均沾,再也不会因为过分宠爱曹嬛而冷落了岳银瓶,看起来相处的十分融洽。

    但刘齐却明白这并不是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是在互相迁就而已,岳银瓶心中依旧不满自己宠爱曹嬛,而在自己心里岳银瓶的地位也始终无法超过曹嬛,这个给自己少年时期带来温暖和快乐的女人。

    刘齐甚至觉得,岳银瓶之所以突然变得这么温顺,或许和她失去了太子妃的地位有关,迫不得已才委曲求全的讨好自己,才和曹嬛以姐妹相称。

    而现在糜竺、孔融又突然提起重新册立太子妃,不能不让刘齐的一颗心悬了起来,唯恐岳银瓶重新成为太子妃,打破了现在的和谐。

    不过,在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年代,在身为皇帝的父亲面前,刘齐也知道自己没有多大的权力插嘴这件事,只能听天由命。

    刘辩双眉蹙起,目光转动,略作思忖后点头道:“两位爱卿说得也有道理,既然糜子仲主动提起此事,莫非心中已经有了合适人选?”

    糜竺点头道:“岳氏银瓶虽然出身将门,然则胸襟不够宽广,没有容人之量,不能以大局为重,再加上刚刚被褫夺太子妃之位,显然不适合再次担任。”

    “糜大人说得极是,岳银瓶惹起的轩然大波才刚刚平息,被褫夺了太子妃头衔不过才一个半月的时间,若是重新上位,未免显得有些儿戏。朝令夕改,有失天威!”听了糜竺的话,满堂文武齐声附和。

    糜竺继续侃侃而谈:“而那曹嬛乃是逆贼曹孟德之女,陛下能够不究其罪,依旧旅行诺言,让她侍奉太子,已经是皇恩浩荡,仁至义尽。所以曹氏比起岳氏来更没有资格担任大汉的太子妃!”

    “既然岳氏不行,曹氏也不行,该让何人做太子妃?难不成重新从民间遴选么,陛下明日便御驾亲征,哪里还有功夫。”孔融手捧笏板望着糜竺,一副你是不是搁这儿扯犊子的表情?既然这个不行,你跳出来说个蛋蛋?

    糜竺大笑一声:“哈哈……司空大人莫急,不是有现成的么?陛下去年就金口玉言让太子今年春天迎娶王丞相之女,而这位王小姐知书达理,贤惠体贴,心地善良,博览诗书,认识之人无不夸赞。所以糜竺才提议由王蔷小姐来担任太子妃,上承天命,下安民心。”

    听了糜竺的话,整个太极殿上的文武才恍然大悟,原来糜竺这是要拍丞相王猛的马屁啊,甚至不惜得罪岳飞!

    不过话又说回来,糜竺所言句句在理,岳银瓶的确不适合再重新担任太子妃,而王蔷贤惠善良的名声已经在金陵传开,为许多百姓津津乐道,称赞他有甄皇后年轻时的风范,乐善好施,待人和蔼,将来必是母仪天下的人选之一。

    再加上有领衔满朝文武的王猛做后台,这王小姐也算得上系出名门,身份丝毫不输岳银瓶,此刻被糜竺推荐为太子妃,倒也是合情合理,实至名归。

    不等刘辩开口,包括医部尚书步骘、署理学部尚书顾雍,以及许多侍郎、御史纷纷站出来附和:“糜尚书所言极是,臣等也听过王小姐的事迹,坊间纷纷传言王小姐有皇后年轻时候的风范,心地善良,雍容大度,的确比岳氏与曹氏更适合担任太子妃。”

    孔融颔首道:“既然这么多同僚支持,王丞相家的千金必然有过人之处,陛下就应允了此事,让王蔷担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