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谨遵圣谕,一定不负圣望!”何有渥永锾统鍪志睿潦米哦钔返暮怪椋ё朋税辶ε怠

    早朝散去,午后李白前来求见。

    “启奏陛下,前番微臣游历汝南,视察文化普及状况;偶遇一画匠,姓吴名道玄,一手丹青妙笔,堪称空前绝后;其笔下的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栩栩如生,尤其擅长描绘佛道场景。白惊为天人,因此带了回来向陛下举荐!”

    在金陵做了半年的官,李白的傲气虽然还在,但在不喝酒的情况下,还算是规规矩矩。面对着天子,在清醒的状况下自然不敢造肆。

    “吴道玄?”刘辩很是意外,在心中暗自沉吟,“吴道玄不就是吴道子吗?想来就是被李时珍的医术爆表之后的出现的那个画家了?”

    因为都是一些小人物,所以刘辩没有特别记载,只是脑海中依稀还有一些印象。还模糊记得这吴道子是和西门庆一块被李时珍的医术爆出来的,而现在西门庆已经原路返回,吴道子才出现在了自己的视野之中。

    刘辩一心想要开创一个空前绝后的王朝盛世,不仅仅在军事上要强大,在疆域上要广袤,在经济上要繁荣,在科技上要发达,在人口上要稠密,还要在文化上流芳溢彩,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而吴道子的到来定然能够让大汉朝的文化事业锦上添花。

    “宣吴道玄觐见!”刘辩正襟危坐,宣布召见吴道子。

    不大会功夫,年约三十岁,身材修长,面容清癯,留着一脸大胡子,颇有一点后世艺术家风范的吴道玄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含元殿施礼拜见天子:“草民吴道玄拜见陛下!”

    刘辩虽然知道吴道子的才能,但也要装模作样的考察一番,命郑和准备了笔墨纸砚,让吴道子提笔作画。

    吴道子答应一声,挥毫泼墨,很快的就描绘了好几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有山水田园,有宫廷侍女,有楼阁草木,端的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刘辩击掌称赞:“吴先生丹青妙笔天下无双也!当进入翰林院供职,将你的画术发扬光大,等朕的皇子长大之后,吴先生可以为帝师也!”

    “多谢陛下恩宠!”吴道子作揖致谢,躬身领命。

    翰林院是刘辩去年创立的机构,属于学部管辖,将优秀的知识分子集中在翰林院中,为朝廷储备人才,推广文化。由李白担任翰林院院丞,负责翰林院的日常管理;而把“画圣”吴道子安排在翰林院中,自然是再好不过。

    吴道子又向天子举荐道:“启奏陛下,在小臣游山玩水之时,结识了一名高僧,法号玄奘。这位大师虚怀若谷,满腹慈悲,深得佛法真传,想要在大汉推广佛法,普济世人,可惜地位卑微,夙愿难偿。今日小臣三生有幸,能够目睹陛下尊容,故此斗胆替玄奘法师求情,还望陛下能够召见玄奘大师一面!”

    “哦……真是巧了,李白推荐了吴道子,吴道子又推荐了唐三藏……不对,从今以后应该是汉三藏才对!知道你们都是召唤出来的,可你们怎么就这么巧还能彼此认识呢?”

    吐槽归吐槽,但刘辩对于玄奘还是欢迎的。佛法弘扬以慈悲为怀,劝人向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用来制衡太平道这样的邪jiao组织,也是个不错的途径。而且,若是玄奘有西游的愿望的话,正好让他西去罗马,给自己探听一下那边的风土人情。

    “既然吴先生极力举荐,这玄奘大师定然是有道高僧,不知现在何处?可带来金陵与朕面谈!”刘辩和颜悦色的同意了吴道子的请求。

    吴道子大喜过望,施礼道:“玄奘大师就在下邳附近的法华寺修行,小臣这就走一趟徐州,邀请玄奘大师来金陵面圣。”

    数日之后,戴宗从青州返回,并且从彭城境内带回了刘伯温的书信。

    原来刘伯温领了皇帝的命令后,就带着随从一路向北,在彭城国境内遇上了押解沮授、麴义等人的车队。刘伯温施展三寸不烂之舌,花了几天的时间成功的劝降了所有俘虏,包括麴义、沮授、辛毗、陈琳,甚至就连郭图、辛评两个袁绍的死忠也愿意为朝廷效力。毕竟人皆有求生之心,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家本来就是汉臣,想通彻了也算不得奇耻大辱!

    刘辩立即修书一封,命戴宗再给刘伯温送去,给所有的俘虏做出安排:加封麴义偏将军之位,让他加入秦琼军团效力。让辛毗到青州刺史王猛手下效力,让辛评到交州刺史王守仁手下听令,让郭图到徐州刺史荀彧手下听用。而陈琳则到金陵翰林院供职,沮授到金陵兵部做参谋,各有任用,皆大欢喜。1152

四百一十 国色天香() 
陆纡死了。

    在四月十九的凌晨,七十岁的陆纡病死在吴县陆家。

    作为江东最大士族陆家的族长,当朝司徒陆康的兄长,德妃武如意的祖父,大将陆文龙的伯祖父,后起之秀陆逊的祖父,陆纡的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吴县陆氏一族数千户,家家贴上了挽联,户户挂起了铭旌,悲号声响彻大街小巷,恸哭声彻夜不息,每日里都有来自各地的吊唁者前来陆家祭奠。

    祖父辞世,作为孙女武如意理当回家奔丧,刘辩特地准了她一个月的假期,让德妃武如意回老家吴县为陆纡守孝。而司徒陆康也请了丧假,与武如意一道返回吴县。

    汉朝以孝治国,对于故去长辈的丧事特别看重,对于远在外地的子孙后裔,都会想方设法的通知回故乡奔丧,哪怕在天南海北;就算赶不上葬礼,也要回来守孝。因此陆康在动身返回吴县之前,就派出家丁快马加鞭赶往青州和荆南,分别通知陆文龙与陆逊回吴县奔丧。

    身为江东第一大族,陆家也算是为朝廷做了巨大贡献,既把武如意送进乾阳宫为妃,为皇室繁衍子嗣,开枝散叶;又有陆康、陆文龙、陆逊、陆骏、陆锡等一大批或大或小的官员,而且还举荐了高长恭、朱桓、贺齐等一批优秀武将。

    而且在国库空虚,朝廷财政捉襟见肘之时,陆家屡次捐献钱粮,帮助刘辩度过了难关,德高望重的陆纡功不可没。此番因病辞世,作为天子的刘辩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但陆纡一直是在野之身,要给他追谥封号,追封官职显然不妥,因此刘辩打算以爵位相授。

    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为了奖励军功,便设定了二十等爵位,从最低一级的“公士”爵位依次向上。第二级为上造,第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这些级别让刘辩颇感头痛,也不知道商鞅是怎么取得名字?

    四级向上又分别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等等杂七杂八的名号。一直到第十九级才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关内侯,最高二十等级的就是彻侯。后来彻侯又分别发展为有食邑封地的三等彻侯,分别是亭侯、乡侯、县侯。汉循旧制,一直传承到现在。

    一开始,这些爵位是赏赐有军功的将士。证据就是敌人的首级。每斩首“甲士”一人,便可以获得最低的“公士”爵位,获得赏赐住宅一座,良田一顷,仆人一名。斩首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

    这也是战场上将士们总是喜欢把死去的敌人枭首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敌人的首级就是军功,就是豪宅,就是良田。就是仆从,就是爵位!要问驰骋沙场的将士们最喜欢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敌人的首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太平年代没有这么多仗打;也有许多文人墨客、世家大族在其他方面,譬如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这些爵位便慢慢的开始向一些文人及世家授封。

    “这二十级的爵位太乱了,而且从商鞅年代沿用到现在,大汉帝国历朝历代负责吏治的官员真是够懒的,必须改革!打上朕的印记。这样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刘辩端坐在太极殿上,暗自打定了主意。

    大笔一挥,传诏改革二十等爵位,削减为十等爵位。免得太繁琐,上下两级没有什么差距,难以形成森严的感觉。从最低级的公士开始,向上依次是不更、庶长、士大夫、公大夫,再向上便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这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非刘辩首创。也不是之后的年代才形成,而是从春秋时代就有,只不过之后的各个朝代时用时不用,比较混乱而已。刘辩作为一个穿越者,对这种爵位认同感比较强烈,所以特地推出了这种制度。

    刘辩规定,伯、子、男三等爵位只有封号,无食邑,而且可以赏赐给非官员但却又对国家贡献巨大的人。侯爵分为三等,从最低级别的亭侯向上依次是乡侯、县侯,有食邑,可以在封地征税,但却不能干涉政事。

    侯爵向上,就是刘辩隆重推出的公爵,也是为了奖赏将士们,给他们制定一个奋斗的目标。刘辩规定,公爵分为两级,最高级别者为国公,其次为郡公。

    当然,国公、郡公只是荣誉封号,不可能真正的给你一个封国或者一个郡,更多的是荣誉象征。不过可以有食邑,国公可以在国号范围内挑选一个县城食邑三千户,郡公可以在封号范围内任选一个县城,食邑两千户。两者皆不可干预地方内政,否则罢爵下狱,剥夺一切权利。

    至于异姓封王,老祖宗刘邦早就通过白马之盟消除了隐患,刘辩是绝对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的。在诏书中再次强调异姓不得封王的制度,否则天下共击之。并且将推恩令制度也再次强调,避免出现自己殡天之后,出现子孙争权,祸起萧墙的局面。

    刘辩此刻已经大权在握,而且新的制度对文武百官利大于弊,自然俱都俯首允诺,连称圣明,一个个都想过一把国公的瘾。

    改革了爵位制度后,刘辩下诏书一封,追封陆纡为“忠义伯”,并且派出当朝司空兼吏部尚书孔融前往吴县陆家替自己吊唁,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