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到武汉又能如何?这一次,黄柯决定借此机会给那帮在武汉的官员们来个下马威。
这些事情他自然没有有意干涉,黄柯只是在报纸出来之前和宣传部长陈布雷谈话中无意间提及新闻监督。
他说,“我们正处于抗战的艰难阶段,这个时候更需要新闻界和民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不要怕监督出来什么坏事,如果坏事不能被曝光出来这才是最可怕的。”
陈布雷对黄柯突然谈及这番话有些莫名其妙,他敏锐的意识到其中应该会有什么信息传达。
不容他考虑,黄柯又接着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人都懂得的道理,难道到了20世纪的民主国家还不懂得吗?你是主抓宣传战线的,宣传好的是一个方面,监督坏的也是另外一个方面。”
虽然不知道黄柯这番话的用意,但陈布雷还是应声答应。回去之后,他仔细的咀嚼着这番话的用意,以为是自己工作上有什么失误之处,或者是黄柯暗示他要做出一些事情呢?
陈布雷决定第二天去细细了解一番,可凌晨时分,他就被新闻监督处的电话吵醒。
原来,当天出版的大公报披露了孔二小姐洋狗事件,新闻监督处觉得这些新闻势必会在民众之中引发巨大反响,询问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应管控。
新闻监督处是在抗战之后设立的机构,隶属于宣传部,但为了避免有人觉得国家对新闻管控,妨碍新闻自由,所以这个部门只是对内存在。
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大报纸进行有效的新闻监督,说白了,就是查看是否有不利于政府的负面新闻。
每天早上,监督处都会派人到各大印刷厂,将各个报纸样刊进行查看,这样也就保证了监督处能够提前看到报纸的具体内容,更好的实施监督。
如果遇到有一些雷区的内容,自然也就电话告知上级,向上级进行请示汇报。上级请示删除的话,有的报社为表示抗议,在原来被拿掉的文章版面上也就留下一处空白,行业话也就“开天窗”。
从抗战以来,报纸因为这种情况被“开天窗”虽然有过,但却是少之又少。一来国家倡导言论自由,对新闻干预则有违宪法;二来黄柯虽然注重宣传,但却不喜欢管制,所以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监督处官员不会进行干预,更不会强行勒令删除文章。
陈布雷脑袋本来昏昏沉沉,想来这一起新闻也没什么大不了,想要随口回句“酌情处理”之后,忽然猛的一个激灵,他当即问道:“你现在手头上有这篇稿子的原文吗?”
对方回答:“有的有的。”
“好,你现在就读给我听,一个字也不要落下。”陈布雷说完,电话那头的官员就读了起来。稿子不长,加上评论也不过短短一千多字,但却字字珠心,掷地有声。
读完之后,陈布雷思索了起来,他联想到黄柯当天上午所说的那些话,心里便有了计较。
“这篇稿子是实情与否我们暂不做评判,如果是实情,那就应该发出来。这样的实情太过令人发指,你们不必干涉。”
说完,陈布雷挂上了电话,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揣摩上面的意图有没有错误?会不会弄巧成拙?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稿子发出之后,汹涌的民意开始集中攻击孔祥熙,而作为留守武汉坚定力量之一的孔祥熙此时势必是众矢之的,黄柯借此机会整垮孔祥熙已经是必然。
当然,这只是黄柯的计划。毕竟撤换财政部长是件不小的事情,人事任命还需要拿到委员会进行讨论,不过黄柯已经胜券在握。
在黄柯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赵庭辉终于向妹妹赵小婉说出了王茂才吩咐他的事情。
刚听到此事的时候,赵小婉大为惊讶,“哥哥你怎么能和日本人和76号的人搅和在一起?这件事要是被外人知道,就算司令想要保你也很难保住了。”
赵庭辉不以为然道:“我的好妹妹,看来你还是不懂政治。现在和日本人和谈,对于中日双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可这场仗是不能谈判的,不能单单只考虑利益啊。”赵小婉还是有些不放心。
赵庭辉摇摇头,“没什么是不能谈判的。国战、死战那都是告诉老百姓的,哪有那么多的仇敌?中日双方再打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现在谈判对双方都有好处。不是我说你妹妹,你不为国家考虑,也要为黄柯考虑。他现在所处的境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外面有日本人、英美麻烦,内部有蒋中正、孔祥熙这些个武汉派,内忧外患形容也为过。能和日本人谈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赵小婉被说的有些动心,她思索了片刻之后咬了下嘴唇道:“我试试。”
赵庭辉眉开眼笑,“这就对了,你哥哥我虽说办过几件错事,但我的出发点还是好的。放心吧,为了你和妹夫一世英名,我这个恶人也就当了。”
第048章 缅甸前线的争执()
赵小婉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件事全盘托出。
她知道跟黄柯说这件事不用有什么避讳,即使是黄柯不同意也不会责怪于她,不过再亲近的人说话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况且赵小婉觉得,正如哥哥所说,如果真的能够在这个时候跟日本人谈一谈,未必不是好事。
下午的时候,她将电话挂到了黄柯办公室。是秘书长陈烈文接听的,她说,“小陈啊,司令在吗?”
陈烈文道:“夫人好,司令还在开会,要不我这就去喊司令?”
“不必了。一会我再打过来吧。”
“好的,夫人,等司令开完会后我转告司令,让他给您回个电话。”说毕,陈烈文拿出小本记上了这个通话记录。
作为文字兼生活秘书,陈烈文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他经常要接听无数个电话,为了避免自己忘记什么,这些电话他都会一一记录在自己本子上,当然,仅凭着他的记忆力也是可以的记住的,这样做是加了一道保险。
让陈烈文没想到的是,黄柯的这个会议足足开了一个小时还要多。这个会议是专门研究远征军作战部署的,眼下戴安澜的第1师已经在同古坚守二十多天之久,部队伤亡虽然不小,但这支劲旅却如同一根钢钉一般楔在同古,让日军不能前进寸步。
这般情景不仅让国人倍受鼓舞,就连美国和欧洲的各大媒体也都纷纷报道,称赞中国远征军为战斗力顽强之部队。
当然,黄柯开会不是为了看看各地的溢美之词,他开会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下一步的策略。
按照中方最初的设定,如果同古能够坚持十天以上,就应该在同古周围集结远征军主力兵力,和日军在同古展开一场大规模会战,趁势继续增兵缅甸地区,继续扩大战国,一举夺回仰光等地。
这样的战略设定是基于中国当前抗战局面和未来几十年发展设定,也有着国内外两重相当大的阻力。国内的阻力暂且搁置,无非就是兵少、钱少的一些问题,这些勒一勒裤腰带,总是能够解决的。
可难题就是国际上的阻力,因为盟军参谋部不同意中方的这种作战方案。
在黄柯召开这个会议的之前的一天里,缅甸曼德勒盟军临时司令部里,盟军参谋长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司令已经争论的面红耳赤。
两人争论的焦点是接下来的军事部署计划,笼统的来说,就是要不要在同古地区集结兵力,同日军主力展开会战。
其实在这之前,史迪威和孙立人已经达成一致的目的,以中国军队的第1师为诱饵,吸引日军在缅主力汇聚,然后大兵团集结在同古周围,同日军展开会战。集中优势兵力,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围歼在缅日军。
这份作战计划史迪威大为赞同,并且签署了一号作战命令。
为了将计划实施的更加彻底,在战前会议的时候,他还将自己指挥所里一份大比例尺、高精度的缅甸地区地图送给了孙立人。
当时史迪威说,“如果远征军的部队能够在同古坚守一个礼拜,就可以完成后续部队在同古的集结,吸引大批日军前来展开会战,进而实现缅甸战役的反攻。”
事实证明,远征军第1师以仅仅一万人之众,在同古抗住了日军骄横的十八师团近二十天的猛烈攻击!
目前,日军五十六师团和十八师团主要兵力已经集中在同古一线,先前依靠远征军第1师吸引敌军主力的战术目的已经达成。
此时,孙立人准备挥师南下的时候,史迪威却更改了主意。
“将军,第1师现在面对二十倍于他们的敌人正在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用鲜血打开的这个局面难道就这样白白浪费掉吗?我们在这里多犹豫一分钟,前线的伤亡就会增加一分。”孙立人声调很急促,显然他已经有些着急了。
史迪威皱了皱眉,“孙将军,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现在盟军没有实力和日军展开大规模的会战。在同古的军队应该撤退到彬文那去,我们应该着手建立反攻基地,在平满呐进行大规模会战。”
“那我军在同古坚守这么多时日有何意义?”孙立人针锋相对,他又接着用娴熟的英语反问道:“一退再退究竟要退到哪里去?”
帐篷里闷热无比,几个电风扇在不知疲倦的转着,带来的都是一阵阵热风。
史迪威摘下头上的大叶帆布帽,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用汉语也大声的回应道:“孙将军,坦白来说,中国军队的表现让我很是惊讶,我没有想到你们拥有这么英勇的战士,你们的战士意识之强,是令我钦佩。但这个作战计划目前还不能够实施,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盟友在这方面表现的有些不尽如人意,现在日军一部分部队已经从英军防守的西线开始进攻”
说到这里,一向快人快语的史迪威竟然有些语顿,他接着换了一副口吻认真说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