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庭的人,再加上许康毕竟对董卓有功,他也不好做的太过明显,这才让许康保住了身边这员好不容易获得的大将。
这天,许康忙完鸿都门学的事务,又来蔡邕府上请安,却见府内一片忙碌。打听之下,原来是蔡邕想要回老家了。
许康忙来到书房找到蔡邕。
正在收拾书籍的蔡邕,突然看见许康到来,微微一愣,笑道:“你到是好灵通的鼻子,我才刚收拾东西你就知道了。”
许康忙道:“弟子本来只是想给老师您请安,却不知老师为何这般急匆匆的离去?”
蔡邕一边收拾一边道:“这有什么,我来洛阳本就是为了替铲除宦官出一份力,只可惜没起到什么作用。如今宦官已除,何进也死了,我留下来还有什么意思?”
许康刚想劝几句,却见府里的管家领来一位官员,传话说董卓要征召蔡邕入朝为官。
蔡邕一愣,回绝道:“还请这位大人回禀董司空,就说蔡邕一介书生,早已无意于仕途。此次只想回家养老,还望司空大人恩准。”
那传话之人见劝不动蔡邕,只好悻悻而回。
见到来人的身影消失,许康方道:“老师真的不愿入朝当官吗?”
蔡邕摇摇头道:“这么久你也应该了解我的性子了,我如今最大的愿望只有两个,一是想早点把琰儿平平安安的嫁出去。二就是向司马迁一般写一部史书。则吾平生便无憾亦。”
许康闻言张张嘴,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心中想的却是蔡邕还真是一场悲剧,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也就罢了,奈何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愿望竟然一个也没有实现。
好吧,不管历史怎样,既然你已经是我的师傅,就让我来帮你实现这两个愿望吧。许康暗自下定决心。
不久不死心的董卓再次派人前来劝谏,只是这次已经变成赤裸裸的威胁了。
来人传达董卓原话,“若蔡邕再不奉诏,便诛其全族。”
蔡邕此人一向重视家族亲情,听到这话后,不得不留下来同意入朝为官。
这一点对于许康亦有好处,所以他还是乐见其成的。
日正当空,天气渐热,只是皇宫各殿设计巧妙,通风良好,却是一室清凉。
董卓看着天上毒辣辣的太阳,越发喜欢住在皇宫了。
李儒见董卓脸露喜色,上前恭贺道:“恭喜岳父,如今得并州军相助,洛阳大势已定,天下再无人能动摇岳父的地位。”
董卓却叹口气道:“丁原不过是一跳梁小丑而已,纵然天大的功劳放在眼前,也不敢取。打败他实不足喜,为父真正担心的乃是袁绍。此人有勇有谋,而且为人隐忍,眼光独到,手段毒辣,实乃是为父之劲敌也。此人若不早除,为父睡不安枕。”
李儒点点头,关于袁绍他也是做过详细了解的,对于董卓的评价他是深表赞同。袁绍年轻时,十常侍实力正盛,他便隐居在家中,不出仕为官。但他的隐居不同与旁人,袁绍放出话来,除非是有才学之士,否则绝对不见,结果天下士子无不以被袁绍接见为荣,使他的声望顿时高涨无比。
而此次洛阳之变,他又矫诏净屠宦官,甚至一些脸上无须者也多被误杀。不仅如此,他还以谄媚宦官的名义,将许相骗入宫中杀之。使袁家成为洛阳名副其实的第一世家。
若不是董卓奇兵突出,挟持了皇帝,如今的袁家早已是如日中天,便是取刘家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
对付袁绍,李儒自然甚是上心,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道:“岳父不是想要废掉刘辩吗?不妨以此为由,试探一下袁绍,若他不同意,便可有理由杀之。”
董卓眼睛一亮,点头道:“此计甚妙。”
于是董卓立刻设宴,邀请袁绍赴宴。
酒酣耳热之极,董卓突然道:“当今天子,怠慢懒惰,荒淫无道,没有一点儿天子的威仪,当废之改立陈留王以续汉统。”
袁绍脸色一变,沉吟一会儿道:“此事太过重大,下官要回去与太傅商量一番,方有答复。”
董卓傲然道:“当今天下在我不在尔,汝不知我之剑利否。”
袁绍虽未回答,但也是手按剑柄,神色凌厉的回望着董卓。
董卓想想,终究不敢在宴会上动手,只得让袁绍飘然而去。
回到家后,袁绍来不及将此事告知叔父袁隗,立刻收拾行装远遁冀州渤海郡。
董卓本来已经秘密派人想要劫杀袁绍,没想到还是被他先一步逃离。不过这样也好,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布海捕文书,以畏罪潜逃为名令全国收捕袁绍,但袁绍此时的名声早已是享誉天下,董卓的这条命令最后只是变成一张废文而已。
就在这时,一直为袁绍之事无动于衷的袁隗,终于开言为袁绍求情道:“竖子无状,顶撞大人,如今畏死讨亡,望大人能有大量,饶他死罪,则他以后毕不敢与大人做对。”
董卓一听有理,再加上其他大臣此时也纷纷说项,于是董卓大笔一挥,不但不再追究袁绍的罪过,甚至还封他为渤海太守,鳌乡侯。
但是董卓自然不会白白做此让步,作为回报,世家大臣们不得不同意了董卓废长立幼的提议,甚至袁隗还亲自摘下少帝身上佩戴的印玺。
至此,董卓终于完成了废帝另立新君的政治目的,整个朝廷中论威望再也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第六十三章 楼船水军()
董卓废少立献,毒死了何皇后,铲除了少帝最后一点儿依仗,自此只能身居幽宫之中,再无半点自由。
由于献帝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便以董太后家人自居,成为了新一代的外戚,为自己独揽朝政找到了借口。只是董卓却不肯做历代外戚常做的大将军之职,而是做了三公之首的太尉。
要知道,东汉朝政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职位体系。比如宦官控制内廷,把持皇命;世家控制朝堂,以三公为首;而外戚则尊居大将军之位,控制军权。
三方相互制衡,如此虽然汉朝政权早已是腐朽不堪,但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稳定局面。
洛阳之变后,宦官势力尽灭,世家进一步控制了内廷的权利,势力大涨。
董卓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便一改前辈们身居大将军的惯例,将一向由世家把持的三公之首据为己有。
这样,他不但可以控制了军权,同时也可以对朝政实施更加强大的影响。
至此,董卓的时代终于降临。
小平津乃是联系大河南北的重要通道,由此向东十余里,有一处大型水寨。
水寨大门洞开,各种人物进进出出,门边是正在玩耍打闹的孩童,一片忙碌的景象。
许康信步而入,若不是见到远处水面上仍旧漂浮着的那几条大型楼船,他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个水寨就是大汉曾经最强大的“楼船军”的基地。
极目所见,高低错落的木板房依地势而建,隐约还可见当初作为营房的气势。
许康顺手拦下一位肩扛锄头的农夫,道:“请问,这里是洛阳楼船军的营地吗?”
农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道:“是啊。”
“那这里管事的何在?”
农夫眼中疑惑,口中却打趣道:“你说的是楼船军的管事,还是这营地的管事?”
许康眼神一动,道:“有何区别?”
“若是找楼船军的管事,那就是尚在洛阳城内的长水校尉,不过此人我也没见过,在这里恐怕你是找不到了。若是找大营的管事,恐怕你要先说说自己的来意才行。”
许康听这农夫说话不卑不亢,条理清楚,暗自诧异,便道:“敢问阁下姓名。”
“我嘛,好说,赵船是也。乃是楼船军的屯长。”他这句话说的甚有气势,但随后肩膀一塌,憨笑道:“不过现在只是一个锄地的农夫,靠着几亩薄田过活。”
许康闻言甚是惊诧,若自己这个校尉相当于师长的话,那赵船这个屯长就相当于后世的营长了,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一名中级军官了,没想到如今却是一副农夫装扮。
赵船见对方怔怔的看着自己,有些不悦道:“你又是何人?”
许康笑着回应道:“我嘛,好说,许康是也。乃是楼船军的新任长水校尉,特地来见你所说的本营的管事。”
两层高的楼船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威风凛凛的站在船顶,眺望着远方。河风乍起,吹乱了他的银丝,却吹不散他那如电的目光。
方泽,大小水战不下百次,累功升至都尉之职,这还是因为他大字不识一个,否则凭其功劳便是做一偏将也是绰绰有余的。
洛阳楼船军自黄巾之战后,一日不如一日,朝廷早已不再派遣监军过来。军中的薪饷也不用指望了,甚至大营武库里的兵甲也全被挪作他用。方泽的几个同僚早已心灰意冷,带着一部分手下另谋出路去了,只有他舍不得大营里的兄弟,还在一个人苦苦支撑。
顺着方泽的目光望去,上游远处,正有一群黑点顺流而下。方泽沉声道:“举旗聚兵。”
冲天的号角响起,信号旗上下翻飞。楼船四周正在作业的渔船快速向这边集结。
三十多条渔船靠近后,只见一个个身影从船上翻落入水,然后鱼一般游来。
而那些渔船在放下渔民后,一刻不停,向下游的水寨快速驶去。
这些渔民都是楼船军出身,水性极好,在水中犹如平地一般。尤其是其中一个身影,快的不可思议,只是几个起伏,便到了船边。拉住从船上垂落下来的绳索,猴子般攀援而上。
这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后生,只有十五六岁年纪,上船后立刻找来一把单刀,来到方泽身边。
“方…大人。发生什么事了?”后生寻问道,但不用方泽回答,他已经看到远处一支快速驶近的船队。
这支船队顺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