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秦国从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晋楚邲之战
邲,是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郑国地处中原,夹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经常遭受两国的侵犯,饱尝战祸之苦。亲晋则楚国出兵攻打,亲楚则晋国兴师讨伐。在周匡王五年(前608年)至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的12个年头之中,晋国五次伐郑,楚国七次加兵,几乎年年有战事。周定王九年(前598年),郑国迫于楚国的压力,参加了楚与陈在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举行的盟会,但又迫于晋国的压力,转而亲近晋国。这样便惹恼了楚国。楚庄王于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春,发兵攻打郑国。
楚军围困郑国国都达17天,郑国难于固守,想与楚国媾和,但一占卜,不吉利;再占卜,在祖庙痛哭,同时准备巷战,吉利。于是,全城人在祖庙大哭,守城将士也在城头放声号哭。楚庄王听到哭声震天,便下令楚军后撤;郑国人修筑好城墙,仍不服从楚。于是楚王再次进军围困,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攻破郑国国都,到达城中心的十字路口,郑襄公袒衣露体,又牵着表示驯服的羊来迎接楚庄王,请他任意处置郑国。庄王准备答应郑国求和的要求,但身边的将领不同意,认为既已攻下郑国,就不应该赦免。楚庄王则认为:郑国国君能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楚军长期在外,已经疲惫,灭郑可能引起郑人更坚决的反抗和其他国家的援助,那时,楚国就被动了。于是,庄王退兵30里,派潘与郑国订立盟约,郑襄公派弟弟子良去楚作为楚国的人质。
晋国得知楚军又围困郑国,便组成三军出兵援救。中军以荀林父为统帅,先为副;上军以士会为主将,克为副;下军以赵朔为主将,栾书为副。此外,由赵括、赵婴齐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晋军行至黄河边,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媾和,主帅荀林父打算回师,认为没有赶上营救郑国的机会而劳累了将士,出兵也无用。上军主将士会同意荀林父的主张。中军副帅先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晋国之所以能成为诸侯之长,就在于军队能武、群臣尽力。现在由于不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臣下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追击,不能说是军队勇武。由于将领不敢作战而使晋国丢掉霸主地位,不如死去。他还表示,受君命做军队统帅,而以不配做统帅告终,只有诸位能这样,自己是不干的。于是就带领自己所属的那部分军队渡过了黄河。晋军司马韩厥见此情形,劝荀林父说:先率领一部分军队擅自陷入敌阵,您作为主帅,罪过就大了。失掉属国又丧亡军队,不如干脆进军。如果作战不能取胜,罪过可由六人分担,不是更好点吗?晋军于是全部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带着部队北上,在地(今河南郑州市北)驻扎下来。楚军的中军主帅是沈尹,左军主将是子重,右军主将是子反。楚军原打算在黄河饮马以后就回国,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准备马上回去。令尹孙叔敖也不想与晋军交战,下令回车向南,倒转大旗,准备回楚。但楚王的宠臣伍参想与晋军交战,就对庄王说:晋国的主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威信不高;副帅先,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三军统帅各自专权,没有实际的最高统帅。这次,晋军一定失败!再说,以国君身份逃避臣下,对国家的名誉将会怎么样?楚庄王最忌讳这一点,于是告诉孙叔敖:调转战车的车辕,继续向北挺进;在管地(今河南郑州市北)扎营,等待晋军!
晋军过河后驻扎在敖、两山(今河南荥阳县北)之间,郑国的皇戍到晋军中诱使晋国与楚国交战,说郑国与楚国媾和是为了保存国家,对晋国没有二心。楚军由于屡次得胜而骄傲,但士气已经衰落,又不设置防御。若晋国攻楚,郑国为内应,楚军必败。先一听,洋洋自得地说:“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了!”下军副将栾书却看出了皇戍的来意,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情形,认为郑国是用晋军占卜,晋国若胜楚国,郑国就来归顺,不胜就去投靠楚国。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赞同先的主张,认为领兵而来,就是寻找敌人作战;战胜敌人,得到属国,没必要再等待了!下军大夫荀首认为赵括、赵同的主张是一条取祸之道;而下军主将赵朔也认为栾书的见解正确,实践他的话,一定能使晋国长久。晋军将帅的意见很不统一。
楚国的少宰前往晋军说,我们国君年轻,不善于辞令,听说晋、楚两位先君曾往来在这条路上,为的是训导和安定郑国,楚国哪里敢得罪晋国?诸位不必在这里久留。晋国上军的主将士会回答说,以前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与郑国一起辅佐周王室,现在郑国不遵从天子的命令,我们国君派遣臣下们来质问郑国,怎么敢劳您的大驾?谨拜谢贵国国君的命令。中军副帅先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奉承讨好楚国,就派赵括追上去更正说:刚才我国使者的言辞不恰当,我们国君让臣下们把贵国军队的足迹挪出郑国,吩咐不许退避敌人,臣下们没有办法逃避君命!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也只好答应了,双方已经确定了结盟的日期。这时,楚国的大夫许伯为大夫乐伯驾御战车,以摄叔为兵车右卫,单车向晋军挑战。晋军追赶他们,左右两角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两角不能前进。只剩一枝箭了,有麋在前面跑动,乐伯一箭射去,正中鹿的背部。晋军的鲍癸从后面追来。乐伯让摄叔捧着麋献给鲍癸,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击,乐伯三人免于被俘。
晋国的魏锜请求做公族大夫,赵旃请求做卿,没有办到。又要求派他们去和楚国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