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等会盟,推李为盟主,共同抵抗扩廓帖木儿。五月,两军对峙于华阴一带。八月初二,下令皇太子总领天下军马。扩廓帖木儿守潼关以东,进攻江淮。李思齐守凤翔以西,进攻川蜀。张良弼进攻襄樊。希望他们“共同渡过难关”。但是,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人拒不奉命。不久,貊高占据彰德起兵反对扩廓帖木儿,并上奏朝廷表示愿服从诏令。顺帝下诏奖赏,并命其讨伐扩廓帖木儿。不久,关保也起兵反对扩廓帖木儿,拥护朝廷。初八,专门太子设大抚军院,用来主持讨伐扩廓帖木儿。十月初一,貊高军入山西,不久无功而还。初九,顺帝下诏罢免扩廓帖木儿太傅、中书左丞相等职位,只保留河南王封爵。并要他将军队交给琐住、虎林赤、李克彝、关保也速、沙蓝答里、貊高等分别统领。扩廓帖木儿对此仍然置之不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一,太子命关保固守晋宁,总领诸军,以对抗扩廓帖木儿,并下诏剥夺扩廓帖木儿封爵采邑,命李思齐等率军讨伐扩廓帖木儿。不久,扩廓帖木儿军自泽州退守晋宁。关保退至泽、潞二州,与貊高军会合。这时,明朝北伐军已抵达河南了。李思齐、张良弼致书扩廓帖木儿,希望和解,然后退回陕西。只有关保、貊高仍挥师进攻晋宁。闰七月初一,扩廓帖木儿大败关保、貊高军,生擒二将,然后“请示”朝廷。顺帝无奈只好让扩廓帖木儿处死关保、貊高。十九日,顺帝和太子撒消大抚军院,将讨伐扩廓帖木儿之事推到知大抚军院事伯颜帖木儿等人身上。同时恢复扩廓帖木儿的一切官爵和权力,希望他率部抵抗明军。但是,此时的元军阵脚大乱,已无力抵抗明军北伐了。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自晋宁退守冀宁。同日,明军已至通州,顺帝、太子等不得不放弃大都向北逃去,明军顺利入城,元朝灭亡。
第221章 明朝(1)()
朱元璋起义
朱元璋(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凤阳人,幼时给地主放羊,17岁时因父母、长兄相继去世入皇觉寺为僧,因饥馑又游方求食,曾在淮西流浪三、四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奉命南略定远,招降驴牌寨壮丁3000人,又夜袭元军于横涧山,收精兵2万,随即进占滁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进兵和阳,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这时,韩林儿在亳称帝,他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封号,军队皆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士如冯国胜、李善长等都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也都为投奔他。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东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被韩林儿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控制了安徽东部和江苏西南部,拥有10万大军,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从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间(1356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时,在他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东面是张士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攻占宁国、徽州、池州等地,次年又亲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继续攻占衢州、处州,皖南以及浙东的东南部地区也为朱元璋所控制。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名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从此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朱元璋也注意恢复农业生产,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在各地兴筑堤防,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经营农田。又设管理民兵万户府,仿古代寓兵于农之意,选拔强壮农民,使其“农时则耕,闲则练习”,还屡次蠲免田赋。这些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统治的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安定,军粮也有充足的供应。
在朱元璋占领浙东等地时,韩林儿、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儿等地主武装的袭击,徐寿辉又为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力量虽强,但“将士离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只是割据四川,偏安一隅。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和浙东庆元的方国珍,早已归附了元朝。他们在所辖地区之内只知霸占田产,奴役佃户,腐化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种形势极有利于朱元璋的发展。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直入集庆,在江东桥为朱元璋所败。朱元璋复率军反攻,先后攻克饶州、安庆、洪都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友谅中矢死,全军大败。第二年,其子陈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胁。
朱元璋像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把兵锋转向苏州张士诚。他采取了“翦其肘翼”的军事部署,派将攻占久被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一面又东向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张士诚军的主力,然后进围苏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苏州城破,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三吴平定。据守庆元、温、台一带的方国珍也遣使归降。同年,又分别派将攻取广东、福建,朱元璋已占有东南大部分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他派人到滁州,迎韩林儿到南京,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把韩林儿沉入长江水中,正式结束了龙凤政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次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国号明,改年号洪武,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时,开始遣兵北伐。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还宣布蒙古色目“愿为臣民者,与华夏之民抚养无异”。并要求将士“克城勿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子女,获有遗孤孩还之”。10月,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伐。徐达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的作战方针,先抵淮安,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攻占山东全境,再领兵西进,公元1368年3月攻下汴梁,又派偏师冯胜西进攻克潼关,防止李思齐东来。5月,朱元璋亲至汴梁督师,7月,明军会集德州,步骑舟师沿运河北上,至大沽(今天津市),28日占领通州,大都震惊。元顺帝闻讯后携妃、太子北遁。8月,北伐军入大都,元朝政权被推翻。
鄱阳湖之战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我看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
朱元璋说:“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喜欢。两个人又商量了一阵,把计策定了下来。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准不会怀疑。”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回答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啥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