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将之中,以张飞、赵云为首,荆飞、太史慈、赵风、苏桓,并徐荣等降将。
“列位先生、各位将军,吾欲立先帝嫡子、弘农王为帝,继承大统,引领天下,诛灭不臣,诸位以为如何?”赵迁开门见山直接说道。
一时间,议事堂中安静如夜,张飞看了看众人,有些不自在,大嗓门说道:“俺老张没意见,那董卓能立皇帝,俺大哥也能!”
张飞这话一说完,赵迁就看到荀彧眉头一皱,荀攸脸色也是不太好,田丰则是瞪了张飞一眼。
“二哥,不得乱语,大哥此举乃是为扶保汉室,董卓怎能与大哥相提并论?”赵云连忙说道。
张飞也自知失言,嘿嘿的笑了笑,讪讪的退了回去。
荀彧深深地吸了口气,说道:“主公,令立新君,乃是国家大事,不可擅动,动则国乱啊。”
赵迁点点头,说道:“文若之言甚是,然立弘农王为帝,此乃天意,不可不察。”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弘农践祚()
荀彧一愣,有些没弄明白,问道:“敢问主公,何为天意?”
赵迁微微一笑,转头对荀攸说道:“公达,那传国玉玺可曾带来?”
“吾不曾离身半步,主公请看。”荀攸赶紧站起来说道,顺便将那盛有传国玉玺的木椟拿出来。
赵迁没有接,而是对荀彧说道:“文若可曾验过此玉玺的真伪?”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传国玉玺一直在荀攸那里保管,荀彧一到晋阳,便与荀攸相见,荀攸自然早已将传国玉玺给荀彧看过。
荀彧点点头,说道:“吾已验过,确是真品,正是自秦传下的那枚玉玺。”
赵迁微微一笑,说道:“此传国玉玺在董贼乱朝之时,便已遗失,纵使董卓翻遍宫禁,也未曾找到。文若以为此是何意?”
“恕在下愚钝,不解其意。”荀彧淡淡的说道。
赵迁也知道荀彧是故意这么说的,他也不喜欢在这些牛逼的谋士面前,耍心机,毕竟自己这点手段,是瞒不过他们的。
不过,有些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比如,一些贪官,大家都知道他贪,他自己也知道别人知道他贪,甚至上级也知道他贪,不过只要不捅破,大家都相安无事。
赵迁清了清嗓音,说道:“这便是天意!自秦以来,历代帝王无不有传国玉玺为证,而董卓所立少帝却无此玺,此天意不在彼。”
荀彧点了点头,道:“那为何弘农王便是天命所归之人呢?”
赵迁心中一松,这荀彧的口风明显就不反对立刘辩为帝,这就好办多了。
“弘农王刘辩,本是先帝嫡子,该是继位大统,只是遭遇董贼祸乱,失去尊位,是为天下不幸。”赵迁说道。
田丰赶紧附和道:“主公所言甚是,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董贼所立少帝,正应乱世。”
“不错,况且救下弘农王之时,此传国玉玺重新现世,难道不是天命所归的征兆吗?”赵迁说道。
赵迁都快被自己的演技折服了,这明显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什么天命,明明是扯淡玩意。
不过,这个时代的人,还就信这些扯淡玩意,纵使是荀彧、荀攸这样的大谋士也不例外。
赵迁见荀彧微微的点了点头,知道他在心中已经认同了自己的看法。
“公达可否还记得当时弘农王中毒的情形?”赵迁问道。
荀攸点点头,说道:“当时,弘农王面呈绛色,奄奄一息,若非有主公神药,恐怕必薨。”
“主公还有如此神药?”荀彧问道。
赵迁哈哈一笑,摸了摸手指上的系统戒指,心道,当然有神药了,这系统还指不定能够再弄些什么神器呢。
不过,赵迁却摇头道:“难道诸位以为弘农王所中之毒乃是人力可以救治的?”
“不错,当时发现弘农王之时,已是命悬一丝,恐怕果真是命不该绝。”荀攸说道。
“弘农王必是真命天子之躯,各位对本刺史的提议,还有何异议吗?”赵迁猛然站起身来,朗声问道。
“谨遵主公号令!”
以张飞、赵云为首的武将各个回应,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田丰也站起身来,说道:“主公昌大义,扶保汉室,老夫愿与主公共谋大事。”
赵迁点点头,最后看向荀氏叔侄,只等他们二人的意见。
荀氏叔侄两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后由荀攸站起身来,说道:“吾随主公征讨董贼,但见主公奋勇争先,为天下奔波,今汉室不幸,皇纲失统,少帝西陷,吾愿主公兴大义,以保汉室宗庙。”
荀彧没有在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他们的意思很明确了,支持赵迁。
赵迁大喜,他可是知道,这叔侄两人都是汉朝的铁粉儿,尤其是历史上的荀彧,为了维护大汉的宗庙社稷,忧愤而死。
“既然诸公都没有意见,下个月十八,进行弘农王继位大典!”赵迁道。
时光荏苒,期限已至,在此期间,赵迁命人在晋阳城东面十里之处,建了一座继位台。
台分三层,高数十丈,按五行方位,遍插无色旗帜,于十八日寅时,弘农王行继位大典。
时辰到时,赵迁请弘农王刘辩登台继位,台下众多官员分列左右,张飞、赵云亲率大军一万,作为护卫。
荀彧手捧传国玉玺,登上高台,递给刘辩,刘辩受之,田丰遂宣圣册:
“咨尔弘农王!古之世袭,立长为尊,天命不为常,唯有德者有之。董贼篡逆,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凶乱昏逆,宇内震覆。赖赵并州勇武,救朕于弥留,保朕宗庙!今王钦承正统,光于乃德;复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归瑞,人神告徵;天之历数在尔躬,君其祇顺大礼,飨万国以肃承天命!”
圣册念毕,弘农王刘辩又受了群臣八般大礼,这次登上帝位,南面称朕。
赵迁遂引着台下的众官员,朝拜刘辩,刘辩当即宣布改年号为建安。
刘辩受群臣朝贺,遂封赵迁为大将军、荀彧为司徒、黄琬为司空,其他大小官员一一封赏。
接着,赵迁上表,将讨董联盟的各路诸侯,包括袁绍、曹操、孙坚、张杨等,各俱已官职,请天子犒赏,刘辩悉数听之。
不仅如此,赵迁还命人发往长安一份任书,封刘协为秦王。
做完这些之后,赵迁开始命人营造宫殿,以安天子刘辩,并奉刘氏宗庙。
数日之后,尚在洛阳的袁绍接到了天子的诏书,不禁是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赵迁在并州奉刘辩为帝!
袁绍得到诏书之后,大为愤怒,原因无他,只因为天子封他为太尉,而封赵迁为大将军,这让袁绍感到很不满意。
于是,袁绍将自己部下文武召集起来,将诏书遍视之,问道:“诸公有何建议?”
“以明公之神武,誉满天下之声望,怎能屈居人下?”谋士审配道,“况且那赵迁不过是一刺史,何忝大将军之职?可兴兵讨之,以正天下视听!”
第一百四十六章 博弈()
“主公不可!”谋士沮授连忙谏道,“制胜之策,不在兵之多寡。赵迁士卒精炼,将士勇猛,比董卓坐受困者不同,若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
郭图冷哼一声,道:“非也,非也。兵加赵迁,岂曰无名?赵迁妄立天子,此大逆不道,当兴兵讨之。”
沮授摇了摇头,道:“弘农王本是先帝嫡子,当承大典,只因董卓乱政,失却君位,今传国玉玺重现,乃天意弘农王为正统。”
“不然,今天子虽然西陷董贼,然并未退位,仍是承汉室基业之正统,怎能令立新君?”审配道。
沮授又道:“天子西陷,难以引领群雄,若董贼借天子之手,命明公征讨其他各路诸侯,不知明公遵否?”
袁绍一愣,没想到竟然说到了自己身上,不过沮授的话,让他一阵犹豫,要是天子真有诏令,自己是奉,还是不奉呢?
“遵与不遵,公与以为何如?”袁绍又将问题抛回给了沮授。
沮授哈哈一笑,说道:“若遵诏,则与关东诸侯联盟破裂,势必以一当众,若董贼趁势击吾后军,则无退路矣。”
“那若是不遵呢?”袁绍又问道。
沮授应道:“若是不遵,明公不免又落得一个抗旨之罪名,受天下人之指责。既如此,不如奉弘农王为天子,省却诸多麻烦。”
“哈哈,难道赵迁就不会如那董卓一般,假借天子之名,命明公征讨?”审配哂笑道。
沮授摇了摇头,说道:“第一,赵迁亦以大义为名,绝不会令明公征讨关东诸侯,此诚不足虑;第二,明公仍为联盟之主,若兴兵讨董,那赵迁以为明公节制,由此两点,有何顾虑?”
袁绍点了点头,说道:“公与之言,是要吾受新天子之封?可使吾居于赵迁之下,实则恨之!”
沮授再次说道:“明公,岂不闻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明公现在雄踞河洛,连带渤海,文有正南、公则、元图为之计,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廷柱,待诛灭董卓之后,以显天下大势!”
袁绍点点头,又见审配、郭图、逢纪不再反驳,便说道:“就依公与之言,张郃、高览二位将军,且领兵回渤海,吾亲自坐镇洛阳!”
“得令!”
张郃、高览转身而出,收拾兵马,够奔渤海而去。
于此同时,长安太师府中,董卓也受到了刘辩的诏书,不禁是勃然大怒。
李儒、吕布来见之时,董卓正摔打器物、鞭笞家仆,以泄心中之愤!
“太师,何故动怒啊!”李儒赶紧上前劝道。
董卓一看李儒来了,不禁怒由心起、恶从胆生,举起手中的皮鞭,就要往李儒身上抽取。
李儒一看,哎呀一声,跳到一边,大声喊道:“太师何故打儒,儒实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