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托
物寓意之作。它反映橘树的特性,赞美橘树“深固难徙”,“苏世独
立,横而不流”等美德,并以橘喻人,抒写诗人清贞无私的高尚节操
和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全诗物与人浑然一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颇具审美价值。
古诗的这种托物寓意、言外蕴旨的笔法,运用非常广泛,这可能
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
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
托物寓意之法。萧绎的《咏萤火》、欧阳修的《画眉鸟》、刘基的《
懊憹歌》等属于前者,王冕的《白梅》则属于后者。但不管属于哪一
种情况,都要求物、意相吻,象、神妙合。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
是首咏物诗,在他以前,已经有了骆宾王、虞世南、李商隐等人的咏
蝉诗,作者既要不步古人,又要使咏物自然贴切,这确实不易。诗人
抓住了露凄响沉、雨过新声这一点,唱出了独特的韵味,表现了独立
的思考。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托物寓意的手法能增强诗歌和其他样式
作品的形象性、含蓄性,故颇值得我们“古为今用”。
托物寓意,首先要寄托遥深,从深远的情志出发,亦即刘勰所说
的“吟咏所发,志惟深远”②。这样,作品才隽永有味,经得起赏玩
。寄托不深,不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即使状物工巧,作品写得有声有
色,至多也只能位列“中品”。其实,我们这里所讲的仍然是个作品
立意高深问题,因前面“立意”部分已有阐发,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要托物寓意,就得让深意有“物”可托,也就是要有吟咏对
象。日月星辰,山水泉石,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都可以成为吟咏
对象,但必须注意选用恰当。所谓恰当,就是吟咏对象的品性应与所
寓之意相切合,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倘若两者游离不合,则为失
当,也就创作不出托物寓意之佳构。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老黄
牛》抒写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情怀,寓意于老黄牛就颇为恰当:“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 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
奋蹄。”老黄牛的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性与老诗人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相切合。倘若诗人不是寓意于老黄牛,而
是托老虎以抒怀,那就失当了。因为老虎的特性是凶猛,与诗人所要
抒写的情怀无相似之处,故哪怕你将老虎描绘得惟妙惟肖,威风凛凛
,也无济于事。
托物寓意,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用恰当的吟咏对象,也要注
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一方面要
写得像这个“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咏牛的若也可用来咏羊
或其他吟咏对象,就失去了个性,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不可胶
粘窘迫,为吟咏对象所囿,否则,难免韵味寡然。如时大本的《咏白
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
剪一双高下飞。天上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
,宜与同盟伴钓矶”,以“玉剪一双”写白燕之形,用“紫颔”、“
乌衣”指燕子,并反衬白燕,这就囿于所咏之物,影响了诗的艺术效
果,故明代诗人袁凯称之为“未尽体物之妙”。
状物,最常用的艺术手段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这些艺
术手段,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欧阳修的《画眉鸟》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 状出了画眉鸟的自由自在,纵情恣意,也运用了对比手
法,将“销在金笼”与“林间自在”进行比照,突出了只有到广阔天
地才会大有作为的题旨,将主题表达得鲜明、形象;虞世南的《咏萤
火》则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袒露了萤
火不甘沉沦、勇于表现自己的心迹,主题颇有深度;王冕的《白梅》
为了讴歌其冰清玉洁、兼济天下的品性,以衬托手法,绘其“冰雪林
中”的扎根之所,突出其“不同桃李”同流合污的性情,又以夸张手
法,言其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将自己的抱负充分地表现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则综合运用了拟人、反衬、对比
、摹状等手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
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词的上片用冰封雪裹的百丈悬崖反衬梅花的俏丽;下片以“不
争”、“报”、“笑”等词语写梅花,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这是
拟人,而“山花烂漫”既烘托梅花,又与上文的“悬崖百丈冰”形成
对比。这样,就使傲岸挺拔、坚强乐观、豁达大度的梅花的形象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
托物寓意,不仅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还得言外蕴旨,使
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上文所引屈原的《橘颂》、臧克家
的《老黄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便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明
代爱国将领于谦的诗《石灰吟》、《咏煤炭》也是如此。以《咏煤炭
》为例,此诗共8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
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
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句句咏煤炭,实则处处咏诗人自
己,抒写诗人的情志。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正是诗
人愿为人类谋利益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言有
尽而意无穷。
总而言之,只要你能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择与表情达意相切合
的吟咏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以描绘,做到咏物不即不离,既绘
其形,又传其神,并以物喻人,使咏物与抒怀融为一体,那你运用托
物寓意、言外蕴旨的技法就是成功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饶有韵致
,耐人咀嚼。
注释:
①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中华书局1962
年《汉书》标点本第九册,第2717页。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范文澜:《文心雕龙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下册,第694页。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香色俱佳 别具一格
——谈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
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
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
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
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
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
;“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
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
,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
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
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
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
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
,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
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
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
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
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
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
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
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
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
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
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
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
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
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
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
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
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
,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
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
,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
的享受。
(原载云南师范大学《语言美》报,198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