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
的享受。
(原载云南师范大学《语言美》报,1987年1月10日)
想象奇特 气势恢宏
——谈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王令(1032—1059),字逢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是北
宋有远大抱负和卓越才华的优秀诗人,在极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
下了480余首有价值的诗作。
王令的诗风,或清新,如《舟次》;或豪放,如《暑旱苦热》、
《龙池二绝》等。其古诗,大都格调高古,诗语奇险,深受唐代诗人
韩愈、孟郊诗风的影响。《四库总目提要》评王令的诗道:“磅礴奥
衍,大率以韩愈为宗,而出入于卢仝、李贺、孟郊之间,虽得年不永
,未能锻炼以老其材,或不免纵横太过,而视倨促剽窃者流,则固倜
倜乎远矣。”这可谓一语中的。王令的《张巡》酷似韩诗,而《秋居
》等则分明是受了孟诗的影响。
这首《暑旱苦热》是王令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想象奇特,气势恢
宏,发抒了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胸襟,体现了
其雄健瑰奇的诗风,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称之为,骨气苍老,识
见高远。
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乍看,这似乎不
合风能驱暑的常情,其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这样写,固然是
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而更主要的是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
,酷热难当。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掉的意
思。“屠得热”,既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
的情感。若将“屠”字改为“驱”或“消”,诗句固然也通,而艺术
效果则远不及“屠”来得好。诗人的另一首诗《暑中懒出》中的诗句
“已嫌风少难平暑”反映的内容与这句诗差不多,但写得不如这句诗
形象生动有力。后句写太阳迟迟不肯落下,以落日穿上翅膀飞上山来
加以反映,也较为形象生动。
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时值酷暑,大旱不雨
,小河干涸了,土地龟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阳又偏偏不肯下山,
炎气蒸腾,热得人们坐立不安。
如此暑旱酷热是怎样造成的呢?诗人认为这是由于老天爷的缘故
,于是续写出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
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
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
天爷的憎恨之情。应该说,“人固已惧江海竭”这句还包含着这样的
潜台词: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热自然灾害所
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这也就紧扣住了诗题“暑旱苦热”中的
“苦”字。“河汉干”诸语,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说,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反映诗人憎恨“热
”、“天”之情,那么,后四句则重在发抒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
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昆仑”是我国西部的
高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蓬莱”是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之
一。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诗人由“暑旱
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这是极其自然的
。如此清凉世界对饱尝暑旱酷热之苦的诗人产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
想而知的。
然而,诗人想到更多的是:“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不能将整个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独往那清凉世
界昆仑和蓬莱山呢?这里,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
,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诸语,想象奇特,气魄宏伟,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令的诗集中,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与此相类
的诗句来:“长星作慧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偶闻有感》)
,“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龙池二绝》其一)。与
王令同时的韩琦的《苦热》一诗中也有与“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
去游其间”内容相似的诗行:“尝闻昆阆间,别有神仙宇……吾欲飞
而往,于义不独处。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其想象力也较强,
但气魄远不及王诗宏伟,艺术感染力也不如王诗强烈,这是不言而喻
的。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形似神肖“新乐府”
——谈王禹偁《乌啄疮驴歌》
商山老乌何惨酷,喙长于钉利于镞;
拾虫啄卵从尔为,安得残我负疮畜。
我从去岁谪商於,行李惟存一蹇驴。
来登秦岭又巉岩,为我驮背百卷书。
穿皮露脊痕连腹,半年治疗将平复;
老乌昨日忽下来,啄破旧疮取新肉。
驴号仆叫乌已飞,劘嘴振毛坐吾屋。
我驴我仆奈尔何,悔不挟弹更张罗。
赖是商山多鸷鸟,便问邻家借秋鹞。
铁尔拳兮钩尔爪,折乌颈兮食乌脑;
岂唯取尔饥肠饱,亦与疮驴复仇了。
王禹偁不愧为北宋白体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中有不少篇什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方面,都颇似白居易的《新乐府》。以上
所录的《乌啄疮驴歌》便是王诗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诗人被贬至商州(今陕西商县),《
乌啄疮驴歌》便作于诗人被贬商州时。诗的开头4句谴责商山(在商
州东)老乌残害疮驴。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一个“喙(嘴)长于钉
利于镞(箭头)”,残害疮驴的鸷鸟的形象。诗人对啄疮驴的老乌的
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我从去岁谪商于”等12句承接上文加以铺叙,写诗人被贬商於
(在今河南淅川西南),行李仅存一头驽弱之驴。此驴为诗人“驮背
百卷书”,翻越崇山峻岭。它忍辱负重,伤皮露脊,疮痕累累,经过
半年的治疗即将痊愈,不料又被老乌“啄破旧疮取新肉”。待到疮驴
号叫,仆人吆喝,老乌已飞离现场,坐在诗人的屋里“劘(削)嘴振
毛”。此时此刻,诗人追悔自己事先未挟弹张网作好防击老乌袭击疮
驴的准备。这里,诗人将驽弱的疮驴与凶猛的老乌加以对照,淋漓尽
致地揭露了老乌残忍的本性,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老乌的愤恨之情。
“我驴我仆奈尔何,悔不挟弹更张罗”两句,在内容上是写诗人的自
悔,在结构上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的结尾6句写诗人鉴于“商山多鸷鸟”的现状,接受教训,采
取对策,向邻居借来秋鹞,想以此灭老乌,为疮驴复仇。“铁尔拳兮
钩尔爪,折乌颈兮食乌脑;岂唯取尔饥肠饱,亦与疮驴复仇了。”诗
人对秋鹞的这番话,感情真挚强烈,语言形象生动,颇具艺术感染力
。
显然,此诗在内容上是借谴责老乌残害疮驴来痛斥贪官污吏残酷
压榨老百姓,具有现实性、人民性,酷似白居易的《新乐府》,不仅
如此,此诗在形式上也酷似白居易的《新乐府》。首先表现在结构上
酷似《新乐府》。白居易《新乐府》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首句
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即诗的开篇点题
,结尾显示出其主旨来。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王禹
偁的这首诗,题为《乌啄疮驴歌》,开头4句概括地谴责老乌残害疮
驴,领起下文,可谓“首句标其目”。结尾6句表现诗人在乌啄疮驴
后所采取的对策:向邻家借秋鹞,愿望:灭老乌,为疮驴复仇,这是
“卒章显其志”。诗的中间部分,写疮驴忍辱负重,伤皮露脊,疮痕
累累,在“半年治疗将平复”时,又被老乌“啄破旧疮取新肉”,写
诗人对老乌的愤恨,以及他自悔事先未作好防击老乌袭击疮驴的准备
:这些是承接诗的开篇概括谴责老乌残害疮驴而作的铺叙。
其次,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与《新乐府》同出一辙。白居易的《新
乐府》发挥题意,大都直言不讳,一目了然,所谓“其辞质而径”,
“其言直而切”(白居易《新乐府·序》)是也。其中,也有少数篇
什,如《古冢狐》、《黑潭龙》、《秦吉了》,或用神话寓言的方式
,或用比拟象征的笔法来讽刺暴露社会现实。王禹偁的这首《乌啄疮
驴歌》与白居易的《秦吉了》一样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中,以老乌
残害疮驴来比喻贪官污吏残酷压榨老百姓,以借秋鹞灭老乌,为疮驴
复仇来比喻诗人希冀借助正义的力量铲除贪官污吏,为受尽贪官污吏
残酷压榨的百姓复仇。这与白居易的《秦吉了》以“鸢捎乳燕一窠覆
。乌啄母鸡双眼枯,鸡号堕地燕惊去,然后拾卵攫其雏”,即以长爪
鸢扑翻燕巢,啄食燕卵和大嘴乌啄瞎鸡眼,抓去鸡雏的暴行,来比喻
暴吏欺压、残害弱小百姓,可谓同出一辙。
再次,表现在语言上颇以《新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语言
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妇孺能吟,王禹偁的《乌啄疮驴歌》的语言与
此相似,这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可见,《乌啄疮驴歌》形似神肖白居易的《新乐府》。从中
,我们也可以窥见王禹偁等“白体诗人”的诗作继承白诗现实主义的
传统之一斑。
这里,尚须一提的是,我们说王禹偁的《乌啄疮驴歌》形似神肖
白居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