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感,生者无处诉,死者无从知,这怎不使他倍感孤寂凄惋呢?

  如果说,至此,作者是以直接抒发悼念之情为主的,那么,下面
则着重于间接抒写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如今,“我”已满脸灰尘,两鬓如霜,即使夫妻重逢,她也该认
不出“我”了。这里的前一句是假设的结果句,后两句是原因句。“
应不识”这一结果的原因写得含蓄而有情致。作者当时还不满40岁,
他却说是“尘满面,鬓如霜”,这固然可用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
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意来说明他因过度思念妻子而早生华
发,然而,与其说这是他衰老容颜的描述,还不如说是他政治上失意
的真实写照。作者出任密州,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这对胸有凌
云志的他来说不能不感到受抑,于是就通过含蕴幽深的词句,委婉曲
折地反映其不得志的境遇,同时间接抒发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我们
说一个人处境惬意时,忘不了已故的亲人,难道说境况窘迫时,这种
思念之情反而会淡薄吗?显然,作者这里是用曲折的笔法把自己的不
幸遭遇与对已故亲人的忆念融为一体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词的下阕由上阕梦前之思的实写
转入梦中之境的虚写,对梦后哀戚的表述。先以一笔承上启下:

  夜来幽梦忽还乡。

  作者于恍恍惚惚的夜梦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梦境拉开了序幕,
其后梦境逐步展开,进入主体部分: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以上4句写梦里还乡会妻的情景。读毕,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如
见其人,如见其容,如见其态:作者跨入家门,看到妻子正对着明亮
的小窗口梳妆修饰,妻子也转头发现了他,顿时,你看我,我看你,
默默无语,只有那泪水喷泉一般涌出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一特写镜头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铃霖
》“寒蝉凄切”)相当,它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作者与妻子久别乍逢于
梦中的情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的
艺术效果。我们也常有这样类似的感觉,亲人间久别乍逢,往往会悲
喜交集,激动得或连连握手,或紧紧拥抱,或潇潇泪下,一时间竟会
忘却言谈。苏轼这种形象逼真地描绘生活场景的本领,令人折服。试
想,他如果在这里写上许多与妻子一见面便互相问候、倾诉衷肠的话
语,那能表现久别乍逢的情景吗?

  作者写梦境,就是这样颇具真实性,而毫无梦境之感。他在以短
短的4句勾画出梦境后,将笔锋陡地一转,回梦幻于现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一旦发现与妻子的相会,原是一场幻觉,其痛楚之情不可言
状,他为死者也是为自身设想:年年最使人伤心的是那冷月映照的荒
凉的山冈。“料得年年肠断处”,这是抒情;“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写景,照应“千里孤坟”,情景交融。孟《本事诗》载有传说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忽自冢中出,赠张诗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这里苏轼化用孔氏之诗意,寄寓自己
对其妻的思念深情,此情不会随时光而流逝,只会与日俱增。如此煞
尾,蕴藉深邃,耐人寻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
于未振”③。苏轼的这首悼亡词,读来动人心弦,原因就在于它不是
“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形式也别具一格,不流于一
般。它从梦前写到梦中直至梦后,巧妙构思;从直接抒情到间接抒情
,虚实结合,感情越旋越深,几乎一字一泪。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真
情实感巧构思。我们认为这首悼亡词抒发的感情是真挚健康的。写诗
填词,悼念亡妻,寄托自己的哀思,乃人之常情。文学是人学。我们
实难想象没有人情味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从苏轼的这首悼亡词,
可见晁补之所说的“眉山公(苏轼)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④
是失于偏颇的。应该说,苏轼的这首真情实感巧构思的悼亡词,在今
天对我们写出感人心者的作品来,仍有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宋·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②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顾颉刚校点:《白居易集》,中
华书局1979年版,第960页。

  ③晋·陆机:《文赋》,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
1984年版,第22页。

  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
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校点本,第70页。

  (原载湖北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鉴赏》双月刊,1985年第5期
) 

真实的爱 优美的诗 

  ——谈《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什么是国风?“国者,诸侯
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①国风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民
间歌谣,大都是劳动人民随意歌唱的抒情小曲,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②。它是在传唱中日臻完善的。

  下面,我们来看《卷耳》这首诗。《毛诗序》言“《卷耳》,后
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
而无险讠皮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把诗旨说成辅佐朝
政,与实际内容不一致。《诗集传》说“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故赋此诗”,肯定此诗为后妃所作,亦无确凿依据。实际上,《卷耳
》是女子怀念征人的情诗,感情真挚,诗意深厚。

  对此诗的具体解释,古今学者亦有不同。从《诗集传》中,可以
看出朱熹的看法:“陟彼”句,是“托言欲登此崔嵬之山,以望所怀
之人而往从之,则马疲病而不能进。于是且酌金罍之酒,而欲其不至
于长以为念也”,诗中的“我”当然都指“采采卷耳”的女子。今之
学者,有的认为凡“陟彼”句,都是写妇人想象中的丈夫自我的情况
,凡“我姑”句,则写妇人自己的情况;有的则认为除开头4句以外
,都是妇人的想象。

  我们认为以上3种说法,以第三种最为妥帖。因为这种解释,至
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人称统一,层次清楚。开篇4句为第一部分,直
接写女子采卷耳时怀念征人,“我”,即妇人自称。以下诸句组成第
二部分,是妇人的想象,间接写自己的怀念,“我”,即妇人想象中
的征人自称。二是更觉其自然,更能表情达意。若照朱熹的说法,不
是想象,而是“托言”,诗就不免浅露做作。

  诗第一部分,直接写妇女想象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写女子采卷耳,采了又采,连浅的筐也采不满,这就暗写她心不在焉
。她干脆把筐置于大路旁,想起征人来。“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直接点明女子的怀念,是前两句的原因,也引起下文的想象,这一部
分虽仅短短4句,但由于诗人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来衬托对征
人的怀念,写得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诗人展开想象,想象她的征人的情况,由此间接表达
自己的怀念,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什么是想象?陆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③,“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④。莎士比亚说:“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
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为从来
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
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与名目。”⑤诗,有想象,就有生命力,不胫而
走;没有想象,则像折断了翅膀的鸟无法飞翔。

  《卷耳》之所以耐人咀嚼,就在于它有想象,达到“八极”与“
万仞”。明代杨慎《升庵集》说它“原诗人之旨……盖身在闺门,而
思在道路,若后世诗词所谓计程应说到凉州意耳”,就承认它是有想
象的。诗中想象征人的情况,忽而想象他翻山越岭;忽而又想象他酌
酒自饮,藉酒遣愁;忽而想象他马疲仆病;忽而又想象他在长吁短叹
。想象之中,虽未著一怀念征人字样,却把妇人的一腔深情间接而强
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段想象也进而揭示了“采采卷耳,不盈顷
筐”这一结果句的原因,照应上文,使全诗结构严谨。

  像《卷耳》这样几乎通篇展示想象的诗篇在其后世也不乏佳作。
唐杜甫有一首《月夜》,写他于公元750年7月间,被安禄山叛军虏禁
长安的一个秋夜,怀念鄜州妻子儿女的深情。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
怀念妻子儿女,而想象妻子儿女的情况:儿女不知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在月下思念他,直至头发被雾沾湿了,手臂露在月光中也觉得
冷了,最后诗人希望全家能够合欢团聚。借助这些想象,就把诗人深
切的怀念,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不借助想象
而直接抒情难以达到的。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代诗歌影响之大
之深了。

  注释: 

  ①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国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1页。

  ②何休:《公羊传·注》。

  ③④晋·陆机:《文赋》,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
社1984年版,第22页。

  ⑤《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

  (原载安徽师范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