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1984年版,第22页。

  ⑤《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

  (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语文》双月刊,1983年第2期) 

至情诗章 哀婉动人 

  ——谈李觏《哭十侄》 
  到官六月寄书回,未病封题死后开。

  一命至卑人尽得,九泉何事独相催?

  唯忧旅榇还乡远,况是亲丧继踵来。

  数世学文终若此,可怜门户转隳颓。

  诗是感情的产物,“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
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①。诗是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李觏的这首《哭十侄》正是诗人“感
于事”——在获悉其十侄逝世的噩耗“动于情”而作的。全诗情真意
切,哀婉动人。

  李觏没有兄弟,可见诗中所哀悼的十侄并非其胞侄。但诗人对其
十侄的哀悼之情是真挚深切的。诗的开头两句写十侄出仕赴任6个月
寄信回家,待到诗人收到十侄在未患病时写的此信时,十侄已病故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情。“到官”,指十侄出仕赴任;“六月”,一
作“六日”,“到官六月”,表明十侄赴任只是一瞬间的事。“封题
”,指写信。“未病封题死后开”,以“未病”与“死后”,“封题
”与“开”相对举,既表明十侄赴任处至诗人所在地路途遥远,又说
明十侄病故来得突然,令人心理上难以承受。诗人对十侄的深切悼念
之情也由此可见。

  三、四两句“一命至卑人尽得,九泉何事独相催”,较之开头两
句更为沉痛,将诗人的一腔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至卑”,指最平
常,这是就“人尽得”相对而言。“九泉”,特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此处代指阎王。在这两句诗里,诗人以极其不满的口吻责问“九泉
”的不公平——人人皆有平常的一命,为何偏偏要索去十侄的一命呢
?这也几乎是以一字一泪的至情悲语来表达诗人痛悼十侄的真情,颇
有艺术感染力。

  五、六两句继续抒写诗人的悲情。“榇”,是棺材;“旅榇”,
指十侄在异地的灵柩;“踵”,是脚后跟;“继踵”,指一个接着一
个,也即接连之意。“唯忧旅榇还乡远”,写诗人此时感到忧伤的是
十侄在外的灵柩返乡路途遥远,与上文“未病封题死后开”相呼应。
“况是亲丧继踵来”,这是说十侄的病故,何况在亲人接连逝世之际
呢?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诗人的妻子陈氏病故;时隔一年,他
的中女去世;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其母郑氏又与世长辞了。接
连遭遇不幸,诗人怎能不悲上加悲、哀感痛绝呢?

  最后两句“数世学文终若此,可怜门户转隳颓”,也仍是言诗人
的悲情。“门户”,即门第;“转”,是反而的意思;“隳颓”,指
衰落。这里,诗人慨叹其家族数代学文的不幸,自伤家世衰落,从而
,通过这一角度痛悼十侄逝世给家族带来的新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将
悲情拓深了一层。

  诗人在这首诗中,既未追述亡侄的生平,也未直接赞颂亡侄的功
业德行,而是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叙写诗人在获悉十侄病死异乡的噩耗
后哀其不幸——既哀悼十侄的不幸早逝,又痛悼其亲人相继去世,从
而,也间接地称赞了其侄。

  诗了这首诗,我们也就自然想起了唐代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
文》。韩文也是哀悼其侄病故异乡的,其内容也不在追述其亡侄十二
郎(韩老成)的生平和赞颂十二郎的功业德行,而在追叙他们叔侄二
人早年不幸的家境,描述亡侄成年后作者在外任职,叔侄二人分居异
地少有缘会面的苦况及作者与其侄生别死离的抱恨心境,也抒发了作
者获悉其侄病故异乡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的真情。其语言也同样质朴无
华,其感情也同样深挚动人。由此可见,李觏在写作《哭十侄》与韩
愈在写作《祭十二郎文》时的情形基本相同,两篇作品在内容、情调
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体裁不一,《哭十侄》是悼诗,《祭十
二郎文》是祭文,写法上也不尽相同,因而,《哭十侄》并不因为有
《祭十二郎文》在先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我们只要细加揣摩《哭十侄》,则不难发觉诗中至少有九悲。诗
人的十侄病故,这是一悲;十侄出仕赴任“六月”便染病而亡,这是
二悲;十侄未患病时写的信寄到诗人手中却已是在十侄病故之后了,
这是三悲;人人皆有“至卑”的一命,可九泉偏偏要过早地索去十侄
的一命,也即十侄早逝,这是四悲;十侄的灵柩停放在异地,这是五
悲;其灵柩还乡路途遥远,这是六悲;诗人的亲属接连逝世,这是七
悲;诗人家族数代学文最终都像这样不幸,这是八悲;其家世因此衰
落,这是九悲。此九悲紧扣十侄病故这一中心,层层递进,从而,谱
写出了《哭十侄》这样一首悲歌,从诗人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读之
,令人潸然泪下,掩卷唏嘘,郁郁不欢。

  注释:

  ①唐·白居易:《采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
局1979年版,第四册,第1370页。

  ②白居易:《与元九书》,同上,第三册,第960页。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朱熹诗初探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等
,别称紫阳。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累赠宝谟阁直学士,谥号“文”。理
宗朝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都有贡献。他受
业于李侗,得“二程”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之学说,是集北
宋以来理学之大成者。其诗有不少是诗味浓、耐人咀嚼的,不似有的
理学家的诗作索然无味、令人难以卒读。他可以说是开“永嘉四灵”
风气之先的诗人。

  朱诗的代表作是《斋居感兴二十首》。这组诗是诗人“读陈子昂
《感遇》诗,受其旨幽邃,音节豪宕,非当世词人所及”,故“欲效
其体,作数十篇”,“顾以思致平凡,笔力萎弱,竟不能就”,后“
斋居无事,偶书所见”而得。①这组诗,大多数是谈性说理之作。胡
应麟说朱熹的诗学陈子昂,这未免有溢美之嫌。不过,有一点是可以
肯定的,那就是朱熹《斋居感兴》中有些诗句是针对时事、批评朝政
抒写情怀的:“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王章久已丧,何复嗟
叹为”,“尘编将寥落,叹息将安归”。

  朱诗中也有不少景物诗。这些诗写景物大都语言形象生动,清新
自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
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诗写春游者所见之景与春游者愉悦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仿佛感觉到和煦的春见扑面而来
,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清新的春之气息沁人心脾。《水口行舟》(
其一)描写作者夏季行舟江上的所见、所感:“昨夜偏舟雨一蓑,满
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以“昨夜”与
“今朝”相对举,以“依旧”二字将雨中行船与雨后赏景两幅画面连
接起来,写得颇有韵致。《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
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这组武夷棹歌,共10首,首篇总咏: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
三声”;继而,逐篇分别吟咏九曲之胜。如所咏一曲之胜为慢亭峰:
“一曲溪边上钓船,慢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
翠烟”;二曲之胜是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复荒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这种作法为朱熹所创。其后,
历代赓和者多达20余家。可见,这组诗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朱熹诗中还有一些貌似绘景,实为谈理的哲理小诗。这方面的佳
作有《观书有感》(二首)等。请看其中的第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寓理于景,理景交融。前两句看似描写“半亩方塘”的景色
,其实是以“方塘”比喻作者打开的所读之书,以“天光云影”比喻
书中的内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半亩方
塘”面积虽小,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将天色云彩一并收入。由此
可见,作者所读之书篇幅尽管不大,却包孕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后两
句转为议论说理,但不是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的议论
、生动的说理,是为前两句所引发的。它通过揭示“半亩方塘”清澈
见底的原因,是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注入,来形象地阐述只有不断吸取
写作源泉才能写出鞭辟入里的书。这一道理,扩而言之,就是人们要
使自己的学问高深纯正,就得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地充实自己。

  黄东发《黄民日抄》对朱熹的评语“游戏翰墨,则行云流水之自
然”,颇为客观。

  注释: 

  ①参见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序》。

  ②《诗薮·外篇》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原载《南通日报》) 

状物绘景衬乡思 

  ——谈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谢朓(464-499),字玄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