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境贫困,送妻子与三子一
女跟他那任西川提刑的岳父郭概一道赴任,到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由苏轼推荐,陈师道任徐州教授,妻子和女儿才返回。上录《示
三子》一诗便是诗人为重逢而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
,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也有人称之为“矛盾逆
折”。宋代之前,用反常之笔描写人物心理已有了成功的尝试。如唐
人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写长期客居异地
、与家中断绝联系之人在行近故乡时的矛盾心理状态;白居易《卖炭
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表现生活拮据的卖炭翁
的复杂心境。不过,像《示三子》这样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的似不多见


  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在妻儿远去后,很快把他们忘却了;可在他们
归期临近时,又兴奋得难以自控。显然,诗人对妻儿是一往情深的,
但他不从正面一语道破。试想,真是“去远即相忘”,又怎么会“归
近不可忍”?那只能是“归近无所谓”了。这里,“去远即相忘”与
“归近不可忍”语意上相反相斥,但在不和谐的情态中构成了新的和
谐,突出了诗人的情切意深。

  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一点记不清他们的容貌了
。其实,这次他与儿女们分别也不过3年。3年前,儿女们离去时,诗
人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他们的音容:“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别三子》),要说三年后,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这仅能说诗人对别离时的儿女形貌记
得太真切了,与长大了的儿女形貌一比,一时难以相信。这样,一个
反笔,也更深地表现了诗人对子女的惦念之情。

  五、六两句写与亲人们别后乍逢,也同样采用了反常之笔。面临
喜事,理应欢笑,可是,诗人只是在泪尽之后才微微一笑。“喜极不
得语,泪尽方一哂”,乐极生悲,悲而见其乐,突现其别后乍逢时悲
喜交集、破涕为笑的情态。苏轼的诗句“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
泪如雨”笔法亦相类。

  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
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
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
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
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示三子》以诗人对妻子与儿女们真挚深切的爱贯穿全诗
,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由诗人与亲人会面前的心境写到会面后的心境
,层层拓进,使诗情越旋越深,较之正面叙写别一番韵味。

  (原载广西大学《阅读与写作》月刊,1989年第12期) 

古代吟酒诗论略 

  吟酒诗,包括吟酒诗句和篇章,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所
占比重较大,探求其起源、发展,以及在诗史上的地位,有助于我们
批判继承这部分文学遗产。

  一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中国的吟酒诗肇始于《诗经》时代,即西
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诗经》里有不少吟酒的诗句和篇章。其内容
,或写诗中主人公借酒排除怀念亲人之情思:“我姑酌彼金罍,维以
不永怀”(《周南·卷耳》);或祝愿夫妻白头偕老:“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或表现举杯祝寿之场面:“称
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

  其后,虽有一些吟酒的篇章,但大多数师承《诗经》,或描叙宴
会上宾主赠答之场景,或抒发饯别亲友之情,或表露人生无常、及时
行乐之思想。当然,也有少数诗发展了《诗经》中吟酒之作的内容,
这主要表现在诗中的吟酒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开始发生关系。这期间
,吟酒诗处于发展阶段。

  吟酒诗发展到了晋代,起了质的飞跃。晋代诗人饮酒的多,吟酒
诗也寓意于酒,颇具特色。可以说,晋代是吟酒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高
峰期,站在峰巅的,理所当然的属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对酒有着微妙的感情,他自称“性嗜酒”①。在其现存的
120余首诗中,光以《饮酒》为题的就有20首。据粗略统计,其吟酒
诗总数不少于50首。一个诗人一生中写了这么多吟酒诗,可说前无古
人。其吟酒诗之特色,正如萧统所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②。陶渊明的吟酒诗对后代影响较大,李白、杜甫自不用说,白居易
、韦应物、苏轼等人也都程度不同地受其影响。

  晋以后的二百年间,虽然也产生了不少吟酒诗,其中也有一些可
以肯定之作,但尚未出现像陶渊明这样写下一定数量的吟酒诗且有相
当影响的大诗人,吟酒诗的艺术成就也未能有新的突破。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吟酒诗发展史上的第二
高峰期。较之第一高峰期,这第二高峰期气势更为壮观:不仅有众多
的诗人从事吟酒诗创作,如孟浩然、王维、王翰、高适、岑参、李白
、杜甫、李颀、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贺、杜荀鹤等,而且出现
了不少佳作,如李白、杜甫的吟酒诗成就很高,影响极大。

  唐以后,直至近代,尽管未涌现出像李白、杜甫这样赋吟酒诗的
大家,却也产生了众多的吟酒诗,而且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
黑暗、表现人民生活之佳构。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我亦来营醉归
耳”(《催租行》),活现出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而
宋代另一位诗人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
山西村》),则反映了农家的生活小景,富有乡土气息。

  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诗史上,吟酒诗多如牛毛,反映的内容与表
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二

  中国吟酒诗何以如此之多?对此,我们试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首先,从吟酒诗与经济的关系看。恩格斯曾经指出:“哲学和那
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③社会意识
形态是受经济制约的,其繁荣发展,跟经济高涨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
关系,诗也不例外。吟酒诗的繁荣发展,便是经济高涨的结果。这包
括两层意思:第一,经济高涨给诗人们创造了相对舒适的生活与稳定
的写作环境,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第二,经济高
涨也为诗人们提供了饮酒之场所、吟酒之素材。

  唐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展,杜甫就有诗云:“忆昔开
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二首》其二)唐代酿酒相当普遍,有不少像宣城纪叟那样的
酿酒善手。唐朝当时的邻居大宛周围也有酿酒、藏酒、饮酒之传统。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便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
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之记载。唐代酒店也很多
,城镇自不必说,就是在山村也不少,杜牧就有“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诗句。酿酒之盛、酒肆之多是经济
高涨的表现,为诗人的吟咏提供了生活素材。可以说,没有酒便没有
吟酒诗。

  其次,从吟酒诗人自身来看。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产儿,是诗
人心灵的回声。诗不可避免地要受诗人本身的嗜好、思想性格及生活
境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吟酒诗的产生、发展与吟酒诗人的嗜好、
思想性格及生活境遇有关。

  考其吟酒诗人的嗜好,十之八九是喜欢饮酒的。曹植、陶渊明、
阮籍、鲍照、王维、王之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诗人,无不
极爱饮酒。请看前人的部分记载:“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
节”④,这是说曹植的性格嗜好;“心好异书,性乐酒德”⑤,这是
说陶渊明的怪异心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⑥,这是说李白
诗酒不分家的特殊个性风格。从吟酒诗人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诗人的这种嗜好。“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饮酒》序),这是陶渊明的自述;“性豪业嗜酒”(《壮游》
),“生平老耽酒”(《述怀》,这是杜甫的自叙。文学源于生活。
诗人如此嗜好杯中物,将饮酒之苦乐写入诗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其吟酒诗人,尤其是卓有成就者的思想性格及其生活遭遇,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抱负,关心民生疾苦,性情鲠直,不随波逐流,
生活之路坎坷不平而又不畏权贵敢与之抗争。如陶渊明有济世的志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十二首之五);李白有安邦的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有治国
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然而,他们在仕途上往往是失意的,一身治国安民的抱负难以酬
现。为其孤傲不驯的性格所决定,他们宁可归隐不仕,也不愿与世俗
同流合污。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