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之过程的描叙,揭露“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劳动人民财产
的行径予以鞭笞。这一深刻的题旨是借助于浅近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浅近的语言里蕴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深刻的主题思想寓于浅近的语
言之中。白居易的诗言近旨远由此可窥见一斑。
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高深,往往取决于作者思想理论水
平的高低,对生活观察程度的深浅。作者理论水平越高,思想觉悟越
高,对生活的观察程度越深,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其作品的
立意也就越能高深。像宋代诗人陆游,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有一
颗拳拳爱国心,即使像《自贻》这样的暮年之作,仍是“贫困气犹全
”。毛泽东同志的诗文无一不是立意高深的,这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
主义者,具有极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深入细致不无
关系。故你要使作品立意高深,就得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
分析一切人,一切阶段,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
”②,从中发掘闪光的东西——深刻的哲理、崇高的理想等,不断提
炼作品的题旨。
提炼出深刻的题旨后,你还得借助浅近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这
委实不是一件易事。言近旨远,实际上是有人所称的“无技巧”。若
非作者技艺炉火纯青,则极难达到此境。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看似寻
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③,所讲的也就是言近旨远来之不易。
技巧,说到底,是生活的赐予。为此,你要到广阔的天地去,拜劳动
人民为师,向他们学习作文之法。一是学习其语言。高尔基曾经称劳
动人民是位居第一的诗人,说他们创造了一切伟大的诗篇。劳动人民
创造了生活,也创造了大量的浅显的生动的语言。你要随时把从他们
那儿获得的浅显、生动的语言聚集起来,为你的大脑——艺术加工场
提供材料。
二是虚心听取他们对你作品的意见,不断锤炼语言,使之“平易
近人”。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
。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可见,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作诗善于
听取群众意见,不断锤炼语言。倘若我们也能像白居易那样,多向群
众请教,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锤炼语言,则不难使自己的作品言近
旨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里尚须一提的是,既然“言近”与“旨远”是统一于作品之中
的,那我们写诗作文就得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要追求
艺术表现的浅显,少援引成语典故,不用华丽的词藻及诘屈聱牙、晦
涩难解之语;另一方面,要追求主题思想的深刻,切忌平庸、淡而无
味,因而要避免在作品中使用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只有这样
,才能创作出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中见深情的言近旨远之作。
注释:
①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卷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年版,上册,第8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题张司业诗》。
(原载《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
版)
陆游记梦诗刍议
南宋,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
是一位杰出多产的诗人,其诗作逾万首。在他留传下来的85卷《剑南
诗稿》中有不少饶有特色、颇值一读的诗作,百首记梦诗便是其中的
一部分。
浏览陆游的记梦诗,根据其思想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将这些诗作
分为4类:
一是记梦发抒诗人爱国情感。诗人“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感兴》),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
感》)。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3年任满后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干
办公事,在南郑前线军营工作,其爱国热情高涨。但由于南宋小朝庭
偏安江左,不图收复中原失地,诗人一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晚年
罢官闲居镜湖边上,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而他却不嗟卑叹老,更不
肯趋炎附势,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国立场和理想。作为这样一位杰出爱
国诗人的陆游,其记梦诗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些怀恋前线生活、言
志书愤之作。诗人在梦中重温他当年在南郑前线的战斗生活:“山中
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异梦》)
;或叙写他年迈体弱“僵卧孤村”,仍心系“铁马冰河”(《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其实是渴望北伐,以身报国;或借“三更抚枕忽
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等梦境寄托其“尽复汉唐
故地”(见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的理想;或发抒他老来“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残梦》)难酬壮志的愤懑之情。这类记梦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
陆游诗作“收复失地”这一基本的爱国主题。这方面的力作尚有《九
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搜城,觉而有作》、《十月二十六
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此诗,时且五鼓矣》、《丙午十
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旁人为余言此荆轲墓也,按地志荆轲墓盖在关
中,感叹赋诗》等。
二是记诗人梦游胜景。“梦为估客扬州去,水调声中月满船”(
《记梦》),这是记诗人梦游古城扬州;“太华峰头秋气新,醉临绝
壁岸纶巾”(《梦游》三首之一),这是记诗人梦游名山华山;“梦
中不记适何邦,风饱蒲帆入大江。久矣眼中无此快,蹴天雪浪溅船窗
”(《七月二十一日午睡梦泛江风涛甚壮觉而有赋》),这是记诗人
梦里乘舟于大风浪中游大江的情景。这类记梦游之作较多,在《剑南
诗稿》中见于诗题的尚有《梦游》(三首)、《梦游山水奇丽处……
》、《梦至成都怅然有作》、《夜梦游骊山》、《梦中游禹祠》等。
诗人对祖国山河之酷爱由此可窥见一斑。
三是记梦叙其深挚友情、爱情。“梦里偶同清夜宴,醉中犹揽故
人须”(《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这是记诗人梦中与故友刘韶美
夜饮,醉酒后揽其胡须,其情态跃然纸上,其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
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之二),这是记诗人
梦游与前妻唐婉被迫离婚后又不期而遇的沈园,此时唐婉早故,诗人
梦中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慨叹物是人非。参阅诗人的非记梦之作诗
《沈园》二首、词《钗头凤》(“红酥手”),则更可见诗人对前妻
唐婉一往情深已到了“死而后已”的地步。这类记梦之作虽不及前两
类多,却也为数不少。除以上所提及的,较为出色的还有《余往与宇
文叔介同客山南,今年叔介死临安,十月十一日夜忽梦相从,取架上
书共读如平生……》、《梦范参政》、《梦与数客剧饮,或请赋诗,
予已大醉纵笔书一绝,觉而录之》等。由此,亦可见诗人对自己亲友
的情谊之真、之深。
四是记梦见其归隐闲适情趣。诗人“夜梦游名山”而生归隐之心
:“安得弃家去,丹灶常相依”(《记梦》);梦中遇见“西岩老宿
”(仙翁),与之欣然握手,记此梦境虽未明言悠然闲适之趣,而其
悠然闲适之趣自见:“西岩老宿雪垂肩,白石为粮四百年。喜我未忘
山下路,殷勤握手一欣然”(《记梦》三首之二)。这类记梦之作在
艺术上写得较有特色。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之有梦,乃正常现象;以诗记
梦,也不足为怪。然则,陆游的记梦诗是否首首都在写真梦呢?笔者
以为未必尽然。其中有些固然是写真梦,表明诗人无论白天、黑夜、
梦中、醒来,都渴望亲自“横戈上马”(《观长安城图》)、奋勇杀
敌、统一祖国,怀恋锦绣山河、至爱亲朋等;有些则是托梦咏怀,即
借梦境描述诗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写胜利的欢笑,寄托对亲
友的思念等。清代赵翼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
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①
诗人自己也有“梦不出心境”(《记梦》)的诗句,这就颇能说明问
题。总之,陆游的记梦诗,无论是叙写真梦,还是托梦咏怀,有一点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那就是诗中梦境大都是诗人爱国精神折射的反光
,融入了诗人一腔火热的真情,从中,我们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这位爱
国诗人不老的诗心!
陆游的记梦诗,艺术构思,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所变化。概括
起来,其构思方式主要有4种:
一是由梦因引出梦境,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
空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它由梦境产生
的前提“僵卧”、“夜阑”,主观情感因素“尚思为国戍轮台”和外
界条件“风吹雨”,极其自然地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便戛然而
止。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
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
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二是先写梦中之境,后抒梦后之慨,记梦与抒怀二者界线分明。
也即诗中有景有情,先摹景后抒情,景与情虽非合而为一,但摹景是
为了更好地抒情,而抒情则又使摹景有了着落。如《记梦》一诗,先
写诗人梦中远游的情景:“花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