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更好地抒情,而抒情则又使摹景有了着落。如《记梦》一诗,先
写诗人梦中远游的情景:“花残杜城醉,木落华山秋。战血磨长剑,
尘痕洗故裘”,后写他梦醒后的感慨:“那知觉来处,身卧五湖舟”
,记梦与咏怀转换明显。又如《异梦》,全诗共8句,前6句描绘奇异
的梦境:诗人身披重甲,挥舞着雕有花纹的长戈,驰骋在渭水、潼关
前线……后两句抒写梦后慨叹:“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记梦
与咏怀也一目了然,且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后者使前者有了着落。
三是先记梦境,接着点明记梦,继而续写梦境,最后归结为抒发
感慨。“文似看山不喜平。”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可避免平铺直叙,
收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效。《三二年来夜梦……》一诗便颇有代表
性。全诗共4句,首句“西邻好友工谈笑”,写梦境;次句“每见明
知是梦中”,点明此诗系记梦之作;第三句“樽酒不空书满架”,继
写梦境;末句“何时真得与君同”,发梦后之慨,直抒诗人对好友的
一片真情。全诗虽仅寥寥数语,却写得“曲折有致”,给人以美的享
受。
四是通篇描绘梦境,融情于梦,梦境与诗情妙合无垠。这类诗作
,从字面上看,仅见其景,而不见其情,但细加咀嚼,则觉其诗情浓
郁,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记梦》(三首之三):“三髻山
童喜欲颠,下山迎我拜溪边。松阴拂罢苍苔石,接竹穿云埋旧泉”,
写“三髻山童”“欲颠”之喜态,叙诗人所受到的热情的礼遇,绘松
阴、苔石、溪泉等自然景物,优美迷人的画面与诗人愉悦之情水乳交
融。倘若诗题不是“记梦”,则又有谁能断言诗中画面是梦境而非现
实中的自然之景呢?
陆游的记梦诗体裁皆备,古风、律待、绝句竞相争妍;其诗风也
呈现出多样性。前人评论陆游诗作,或曰:“敷腴”②,或言“俊逸
”③,或说“悲壮”④,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陆游诗风的多样性。我
们从陆游的记梦诗也可看出其诗风的多样。“夜梦游名山,翠壁开岩
扉。主人喜迎客,剧谈皆造微。下临万里空,渺渺一鹤飞。安得弃家
去,丹灶常相依。”这首《记梦》诗,写诗人梦游名山,受到山中主
人的欢迎,主客“剧谈”,颇为和谐,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归隐闲适
之心绪,语言清新平淡,颇有“陶令”之风。“少时铁马蹴河冰,老
去摧藏百不能。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这首《残梦》
,抒发的是诗人少年壮志老未酬的愤慨,诗风沉郁悲慨,直逼杜少陵
。而《九月十六日夜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楼上
醉书》、《异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抒写的是诗人驰
骋沙场、一统九州、至死不渝的壮志,诗风豪迈奔放,恰似大江东去
,又如万马奔腾,给人以壮美之感。当你读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
中夺得松亭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赤手骑
怒鲸,横身当渴龙”(《我梦》)这些慷慨激昂的诗行时,你能不昂
然向上、惊奋前行吗?
总而言之,陆游的记梦诗是五彩斑斓梦境的写照,其内容广泛,
体裁皆备,构思不一,诗风多样,字里行间回荡着爱国的主旋律,颇
具审美价值。
注释:
①《瓯北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霍松林、胡主佑校
点本,第80页。
②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一《千岩摘稿序》,《四部丛
刊》影宋钞本。
③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四部备要》本。
④宋·方回:《桐江集》卷三《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
(原载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1992年第1期)
论陈子昂的《感遇》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慷慨深沉如云海,绝唱千古,传诵神州。它出自
唐初诗坛杰出的革新者、诗人陈子昂之手。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
,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遇》诗,乃陈子昂感奋之作,虽各首风格相近,类似组诗,
但从其思想内容看,绝非一时之作,也非为一事而作。这38首诗的内
容主要抒写诗人平生遭际及因之触发的感想,“尽削浮靡,一振古雅
,唐初自是杰出”①。这里,试论陈子昂《感遇》诗之产生因由、思
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成败得失。
一
陈子昂《感遇》诗,乃时代之产物。
陈子昂处于武则天当权在位的时代。武则天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女
皇,执政期间固然有选贤用才、巩固贞观时期之成就——统一与强盛
国势等功绩,但也有使用酷吏、施行暴虐政治、搜括民脂民膏、沉湎
纸醉金迷生活、不修边陲战备致使突厥屡次侵扰、庶民遭殃的过失。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与宋祁《新唐书·陈子昂传》等史料记载,
陈子昂生活在一个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里,起初他的才能为武后所赏
识,参与朝政,对此,他是怀着感激心情的;后来因政见与武后相悖
,不愿明哲保身,多次上书直言劝谏而被疏远,免去官职,身陷冤狱
。政治上的挫折,宦途的灾祸,使陈子昂对武氏政权开始有了清醒的
认识,从而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对时势由希望变为失望,对武
后由有好感变为不满。身心受摧残凌辱,这使他终于发誓归隐山田,
永不出仕。他痛苦而坚决地唱出:“誓息兰台策,将从桂树游。因书
谢亲爱,千岁觅蓬丘”(《入峭峡安居……》)这样的心曲!他的一
生终极,竟惨死于武氏爪牙之手。
我们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
的反映。陈子昂所处的时代,酿成了他一腔壮志无法酬、满腹经纶无
处施(最终负屈含冤而死)的悲剧,为诗人的诗创作提供了素材,促
使他的《感遇》诗应运而生。
二
陈子昂《感遇》诗,体现了其文学观。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后期,号称“四杰”
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
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陈子昂扛起了革新
的大旗,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书》里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
: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
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
这种文学主张的。
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与阮籍采用曲笔揭露时弊、厌恶
现实、流露忧谗畏讥与遁世思想情绪的《咏怀》诗相类似,但只要细
加比较研究,则正如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二所言:“《感遇》
数 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
这些《感遇》诗确远胜过《咏怀》,尤其是在其笔锋敢于揭露朝政与
社会弊病的程度上,在体恤民生疾苦敢于为民代言方面,即在反映现
实生活真实性与人民性方面大大超过了阮籍诗的内容。下面,我们试
论《感遇》诗是怎样正视反映社会现实、大胆讽喻朝政的。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第九首),用夏贺良的谶文不能
挽救西汉的倾覆,王嘉的谶记不能挽救前秦灭亡两个典故,揭露了武
则天等人提倡的谶讳之学的欺骗性。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
未可,人力安能存?”(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
武氏劳民伤财,不惜大规模地雕制佛像,建造佛寺,借此愚弄黎民百
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第二十六首)借寻欢作乐、荒淫无度的周穆王,大胆揭露了武氏统治
集团的放荡生活。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第二
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第二十八首),均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
的史实,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第
二十五首)诗人于向往瑶台青鸟、昆仑玄凤之中影射动荡飘摇、令人
生畏的时局。这与用萧条肃杀的秋景象征乱世的第二十二首《微霜知
岁晏》殊途同归。
在第十六首《圣人去已久》里,诗人慨叹以天下为公的圣人早已
逝去,识用贤士的燕昭王和功成隐退的鲁仲连也无影无踪,不复再见
了,曲折而深刻地批判了武则天暴戾恣睢、奸佞得势、酷吏逞凶、世
人争权夺利的社会丑恶现实。
第三首《苍苍丁零塞》、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三十四首《
朔风吹海树》、三十五首《本为贵公子》、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
这些诗,开边塞诗之先河。其内容,或描绘边塞之荒凉,或极言征途
之艰险,或慨叹“塞垣无名将”,均有力地控诉了武氏政权一方面穷
兵黩武,另一方面不去建设边防,致使突厥敢于猖狂入侵,人民百姓
惨遭杀戮的罪行。
从以上剖析可以证实,《感遇》诗是从政治、思想、军事诸方面
,采用直接反映与间接反映相结合的方法剖露社会现实、讽喻朝政的
。
三
陈子昂《感遇》诗,是诗人心灵的声响。
“诗言志”,“言为心声”,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感情为主要特征
,用诗人的真诚的心声打动读者心灵的。陈子昂的《感遇》就是这样
的诗。诗里,抒写诗人爱国情愫,体恤民生疾苦,表现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