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变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吗?”听见王梦锡居然还卖了个关子,钱守廉却是更加来兴趣了他也知道他这位同党中人,为人最是务实,可是这样的人都要卖个关子,那么是不是预示着

    于是到了晚上之后,钱守廉就上心了,然后晚上王梦锡在招待他一顿便宴的时候,果然就推出了一道新奇的食品——虽然盘子中的这道食品,看着就像一根断了一半的黄瓜(当然颜色是土黄色的),让人看着就没有食欲,不过王梦锡却是很隆重地推荐他尝尝看。

    既然这样,钱守廉也就尝了一下,只是在尝过之后,却是眼中一亮的老实说这个东西口味只能说是一般,略微带点甘甜,并且筋络比较多(因为现在还没长成,属于提前试吃的缘故),不过作为一种食物来说的话,倒还可以下咽。

    而等到他说完自己的看法之后,王梦锡听了却是哈哈大笑:“钱兄,如果我告诉你这种东西,它还没有长成,并且长成之后,个个都比拳头还大,亩产都能有六七百斤,你说这算不算是一个神物呢?”

    “什么?居然能有如此高产?”钱守廉听得手都是一抖,筷子中的番薯吓得差点没掉下去!刚才的麦子一亩能有130斤的产量,他已经惊为天人了,可是现在呢?就这土不拉几的东西,一亩能有六七百斤的产量?而且就这还没有长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绝对是一件神物了呀!

    至于说味道一般,切,在这样大灾年的背景下,很多难民们惨的都要吃观音土了,还会在乎味道吗?

    包括同桌的另一位御史李应明,也是非常吃惊的,而且他是陕西人,更是知道老家的艰苦,于是他马上就是说道:“王老弟,既然这个番薯功效如此逆天,那为什么不向全国推广?至少陕西那是可以试一下的嘛”

    说到这个,王梦锡脸上的兴奋劲就是少了一些,他就是无奈的道:“哎,你以为这个推广很容易的吗?按照特使大人的说法,这里面学问很大,有一个什么适应期的”

    “例如小弟就听说,特使大人几年前就已经在东路培育这个番薯了,然后东路本来就是山西境内,所以才能在山西开始推广,而真正要做到全国推广的话,估计还要再过好几年的。”

    “原来如此。”李应明听了之后,觉得很是失落,失落的是这么好的东西,自己家乡的百姓却不能享受到,不过转念一想却也有惊喜毕竟只要有个时间年限,那到时候自己的家乡不也能收益了吗?

    毕竟他都注意观察到,这个叫红薯的神物,大多都是种植在山坡荒地上的,也就是种不好粮食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利用起来,而像他们陕西,多的就是这种地方!所以这到时候,不仅是对于陕西的百姓,乃至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都是大大的福音啊!

    (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主业的小麦都获得丰收了,然后作为副业的红薯又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这是不是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呢?)

    于是等到这顿饭吃完之后,他们都已经确信,这次山西的大丰收,已经成为定局!甚至推广开来,这也必将对大明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他们的看法,包括另外二队巡查御史,也都是这样的看法十天之后,这些巡查御史的工作就完成了,纷纷赶回京师赴命,包括整个山西的夏收,同样也是顺利结束。

    而经过民政司统计上来的数字,更是让杨山芦都是喜出望外整个山西一百个县,近亿亩的土地面积,,统计下来都足足收获了六千多万石!这个数字足够山西一千万百姓,平均吃上一年多!

    就算是具体到每家每户上来说,以平均每户自耕农拥有十五亩土地计算,他们每户人家就可以收获近二千斤麦子!(这还不包括番薯的增益,)这样绝对可以吃上近二年的!(而在以前敢不敢有二百斤?)

    而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有了这样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老百姓还会不珍惜?还会以后不好好种田?进而期待下一次的丰收?所以也就真正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

    甚至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国家的好处,也是很快显现出来例如按照惯例,在夏收之后就是要缴纳夏税的,如果在这之前,就算是派出各种衙役前来催收税粮,老百姓那也实在是交不出来自己都没有吃的,又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一次就不一样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是朝廷带给了他们好日子(在老百姓的眼里杨山芦就是代表着朝廷),所以老百姓们都是踊跃交纳的各种纳粮的小推车,都是装着黄澄澄的麦子,排成一条条长龙向各地粮库进发啊

    并且公正的说,山西在杨山芦的坐镇下,不仅免了原来应有的三饷加派,就算是下面的官吏,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

    (此时吏治腐败,这也是老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例如朝廷明明是定的一斗麦子的税收,下面的贪官污吏就敢把它变成五斗!至于其他什么拍脑袋想出来的名目,什么牛饷、鸭饷、禾虫饷(也就是田里的麦苗生了虫子都要交饷),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现在嘛,有杨山芦坐镇,有他之前派下去的1000名少年吏员具体执行,什么歪门邪道,想都不要想!

    所以这样一来,朝廷的税赋其实不重,大概只占了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这么轻的赋税,百姓们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看着一车又一车的税粮,运入了山西各地的粮库,甚至还有大量多余,都能反哺京城之后,杨山芦的心里那是非常高兴啊这对于解决目前大明的饥荒,都能起到多大作用啊包括对于即将到来的松山大战,这些又可以作为军粮,这样的利好

    甚至杨山芦还知道,这样的改变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山西问题解决了,进而也就代表着,松山之战已经胜了一半!而如果代表着国运的松山之战都能胜利,那是不是也就预示着,之后满清入关,把汉人当牛当马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包括之后中华民族所承受的重重屈辱历史,,也将被改写呢?

    对此杨山芦表示深信不疑,并且他也愿意为此而奋斗终身!

第三百三十三章认祖归宗!() 
崇祯十四年六月,也就是夏收结束后的半个月,杨山芦忽然接到了兵部发过来的行文。

    也就是大明武官每五年都要进行一次考察,称为军政考选(具体来说就是各地总兵、副总兵上书自陈功过,由皇帝裁定,其余的有一定级别的武官,由总督、巡抚和巡按御史进行考核,并开具揭帖,在十月之前将考选揭帖呈交兵部,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

    不过这一次,除了并没有到军政考选的时间,并且公文中还特别注明,他本人必须亲自进京述职。

    不过随着这份有些破格的公文一起来的,还有杨嗣昌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写来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他就是向杨山芦详细地解释了一下原因。

    原来这个就是崇祯给兵部下达的命令军政考选是次要的,主要就是借着这个机会,要当面召见他,并且论功行赏的!因为山西治理成功,皇帝很高兴,有功不赏,又怎么是他的风格呢?

    而等到收到这封行文之后,杨山芦还是非常欢喜的呵呵,老实说在治理山西取得成功之后,接下来他已经准备把重心转向东路十卫的,好准备接下来的松山之战!而现在呢,能和皇帝当面交流一下,那就更加方便了。

    包括对于可能的封赏,杨山芦更是有那么几分期待的山西治理成功,这都可以说是不世之伟业啊!所以到时候又会封赏他什么呢?要知道当初崇祯在和他作出约定的时候,可是亲口说过一旦成功,就会重重封赏,而现在呢?所以杨山芦对于接下来的京城之行,也就充满了期待

    当然,既然接下来要离开山西了,还是需要做下准备的,例如他辛辛苦苦治理成功的地方,要是交给别人来糟蹋,那他可是绝对不答应的!

    于是在经过研究后,杨山芦就准备把左懋第给留下来,这样左懋第作为山西副使,就可以继续贯彻他的意志,并且当初他和崇祯约定的时候,是以二年为限,而现在才过去一年多点(这属于崇祯提前开庆功会了),所以把左懋第留下来继续治理山西,以取得更大的成果,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呀

    并且除此之外,杨山芦是不会只留下他这么一个孤家寡人的,在上面,会有山西布政使赵健极进行帮衬(是杨嗣昌的盟友,挺杨派的成员)。

    在下面,杨山芦之前带来的那1000名少年吏员,也全都会留下,包括其他什么监察司,情报司之类的,也都留下一部分力量,确保可以对山西进行完全掌控,不怕什么人走茶凉的。

    而左懋第也表示,他不会辜负杨山芦的期望,会看护好这得之不易的成果的。

    这样都安排妥当之后,三天后,杨山芦就开始正式入京了,并且都可以算是大搬家了杨山芦就是点起五百亲卫,外加五百玄甲军,组成了整整1000人的庞大队伍,开始浩浩荡荡向京师进发,至于还有剩下的2500名玄甲军,就是同样留给了左懋第,用于镇压整个山西。

    而等到到达京城之后,杨山芦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前去兵部报到了,而等到他到达兵部之后,得到的待遇那就不用说了哪怕他一开始的时候,那些负责考评的武选清吏司的主事什么的,看见来的只是一个参将,还想拿大的时候(因为他们是文官嘛,然后就等着这种时候收些孝敬了)。

    只是等到被其他人提醒过之后,立即就是变得热情异常,甚至是带着几分恭敬了因为这位是谁?这位可是治理山西成功的大功臣,山西特使啊!更不要说还是他们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的儿子,那怎么能得罪呢?(只怪五年一次害死人啊,都不认识杨山芦的)

    所以接下来自然是不用说了,杨山芦就是非常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述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