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挥部内,站在窗口的陈信紧了紧身上的大氅,回过头看了看身后的众人忙碌的身影,满意的笑了,自从年初开始培训的学生们终于成长了起来。
陈信转身来到堪束身边,堪束只是点了一下头,然后接过一个卫兵从楼顶送下来的图纸开始工作起来。
按照规矩,在工作的时候,是不需要站起来行礼的。
堪束先是根据图纸上标注的情况,按照演习规定的各种火器在各种距离上的杀伤率图表,换算出敌人的伤亡,再命令身后等待的传令兵前去外面的战场传达命令,要求“已经阵亡”的队伍或人员退出演习。
战场上不断有骑兵拿着令旗来去,一队队的士兵被命令退出演习。
战士们全部遵守规定,不敢有丝毫的犹豫。
很多时候都不是全员退出,在传令兵宣布“阵亡”士兵人数后,“蓝军”队伍也也没有丝毫的犹豫,从左至右的报数,排在前面的逢单或者逢双人员自觉根据通报人数下场。
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无数次的军棍已经养成了大家听从命令的好习惯。
有问题可以申诉,但是必须等到战斗结束,战场上,无论任何人,只有服从命令这一条路走。
战斗进行的很快,毕竟是演习,无法模拟出真正战场那种血腥惨烈,进攻部队只要按照军官的命令不断的想办法,一边寻找棱堡的火力薄弱点,一边冲锋。
就在战斗开始不到2个小时,棱堡外围就被一个排的“蓝军”突破了。
虽然按照真实的战斗场景,此时棱堡内部还能够居高临下继续反击,把敌人赶出去,但是,今天不是来争胜负的。
陈信下令“我宣布演习结束,各中队带回,下午休息,总结今天演习的经验教训,晚上加餐。”
然后转身对众参谋说道“下面就是你们的工作了,把今天演习时各班排连射击的各项数据统计出来,明确标注在地图上,我要知道敌人是从哪里靠近棱堡的,哪里有死角漏洞。”
“是”众人一起敬礼。
陈信转身出了塔楼,临出门前瞥了一眼参谋们桌角已经堆积如山的图纸,心中再次哀叹“军队真的是吞金兽啊。”
这个时代的好纸实在是太贵了,指挥部内几十个参谋今天一天用掉的中等纸,已经够200户三口之家吃穿一年了。
虽然指挥部内的这些纸没花什么钱,全是惩戒营从朝鲜各处抢劫而来,但是库存已经不多,随着朝鲜北方地区逐渐的稳定下来,以后也没地方可抢了。
民政部想要开设纸张工坊,因为工人不够而产量严重不足,劳动力缺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了。
无奈之下,陈信只能选择花大价钱去买,朝鲜和后金都因为战乱而无法购买到物资,只能千里迢迢去大明购买,这将又是一笔大支出。
幸好从这月开始,陈信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物资,改善民生。
五月起,随着袁崇焕在辽西地区重建防线的举措,刚刚完成春耕的黄台吉,已经被吸引到了锦州一带。
后金兵临锦州,赵率教固守坚城,满贵驻守前屯,袁崇焕驻守宁远,山海关附近还有几万人马策应防守,关内还有几万明军在向着山海关集结。
此时,双方正要爆发大战,不拔除了辽西地区的钉子,黄台吉是没有能力来讨伐陈信的,毕竟那里在后金看来是他们的家门口,怎么能够允许袁崇焕在自己门口修建堡垒呢。
上月末,阿敏攻陷了朝鲜王京,朝鲜王李倧带着群臣逃亡江华岛,遣派使臣求和,表示愿意投降。
但是阿敏还没高兴多久,连军队都还没清理完成,就不得不再次踏上了征程。
游击支队在陈信的命令下,以忠州为基地,在那里拥立了今年才14岁的李倧长子,昭显世子李溰为监国,并不断派兵反攻王京。
双方在汉江北岸大战了十几场,游击支队每次都被打的大败而逃,可是游击支队那种明末流寇的打法极其残忍狡猾。
只要游击支队的精锐力量只要没有一次性全军覆没,很快就能再次拉起一支大军。
而且在一级一级的督战和淘汰之下,随着大批朝鲜饥民的越来越多的死去,游击支队带领的朝鲜老兵也积攒的越来越多。
终于,在疯狂的淘汰杀戮中存活下来的5万朝鲜老营人马,凭借着汉江的地理优势,牢牢的把阿敏大军堵在了南岸。
代价就是10座州县被扫空,无法计数的朝鲜百姓把尸骨留在了汉江北岸。
就在这种黄台吉和阿敏都对自己鞭长莫及的情形下。
陈信决定亲自带领船队出去来一次大采购。
第一百二十九章 快蟹—5()
随后几天,陈信一边安排各部门总结改正演习暴露出来的问题,一边开始慢慢放权给已经开始熟悉政务管理的各部门主管。
民政方面有民政部及其下属各堂,如果陈信不在,紧急事件可以由部长和各堂主管组成的幕僚团投票解决。
军事方面有总参谋部及其下属各司,出兵作战,如果没有总参的命令,那就是叛乱,杀无赦。
这里面有很多重要职位都是生化人担任的,再加上重新整编部队时使用的各种明暗手段,只要黄台吉和阿敏不来找麻烦,陈信绝对不担心对整个集体的掌控。
就这样一直等到了五月十一日那一天,军情司在辽西地区的密探让鹰隼送来了情报,后金和大明的锦州会战开始了。
得到了消息的陈信立刻命令执行早就制定好的远航行动。
参谋军官在各船负责人的带领下,挨个检查了每一条船上装载的食物和水,保证不会出现飘在海上的时候就断了补给。
之后又检查了一遍船只的维护、船上火炮的保养、各种帆具缆绳的磨损和备件。
参谋们检查,没有任何问题后,才在检查合格的文件上签字。
之后就是这次出海人员的集结登船工作。
陈信早就知道,在这个时代,水运的便利绝不是陆路所能比拟的,所以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也加入了抗眩晕训练,也就是后世中国装甲步兵的入门级训练—腹部绕杠。
最早整编出来的第一个中队,其他技术说不上全军最出彩,但是在腹部绕杠这一训练科目中全部是评价优秀的人员,能够在海上保证完整的战斗力,这比其他任何战术能力都要重要。
早就做好了准备的第一中队全体5个连外加各直属火力、侦查搜索部队的两个连、游骑兵部队的一个连、警卫排和一些陈信的亲随,分别乘上了10艘最近从南方支队调来的“快蟹—5”式快船。
南方支队占据的丽江作为陈信的造船工业基地,几个月以来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由于那里本来就有船厂,阴干的木材非常的多,南方支队在那里成系统,批次性的不断改进着船只的性能。
第一批次,只有1艘,是用来熟悉造船技巧的,选用了大明的蜈蚣船作为仿制对象,只是在船帆上加上了滑轮组,减少了操帆手的人数,并且把这一船型改叫快蟹。
第二批次,有2艘,在原来快蟹船的基础上增长了三分之一左右,船体也改成了流线型,速度更快了,并且把原来的平底改为了适合在海上航行的尖底。
第三批次,有5艘,增加了一门打10斤铁弹的船头火炮,船体在原来单层甲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轻薄的顶层甲板,并且在最上层甲板中轴线上填上了5门可以360度角旋转的80斤小号佛郎机炮。上次鸭绿江之战,及时赶到的就是这个批次的快蟹。
第四批次,只有1艘,改成了钢铸龙骨,全面加强了结构强度,并且换装了更大口径的火炮,船头龙骨处固定了一门发射20斤大铁球的长管重炮,原来的两桅杆也改成了3桅杆。
这一个型号的船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它的辅助动力,原来是有风起帆,无风或者需要加速时,由80名训练有素的水手摇动两侧的40根桨橹。
现在尖细的船尾改成了方形,在船尾水密隔舱处增加了一个铜制的螺旋桨,通过一组固定在最底层船舱,多人自行车式的驱动装置。
这套装置只需要10个人为一组一起用蹬踏踏板带动链条驱动齿轮,齿轮驱动螺旋桨,达到节省人力,增加船速的目的。
这样一来不但能把80名训练有素的水手缩减成了10名苦力,而且把以前摇桨橹的中层甲板腾空了,中层甲板腾空以后,在这里还可以放上几十门火炮。
由于使用了钢制铸造龙骨,船只更加的耐操,这一艘船被南方支队翻来覆去的折腾,不断的在上面实验新的想法。
终于,大家对这一个型号的船型非常满意,最后决定短期内就以这一型号为原型,大量的建造新船。
于是在建造第五批次船只的时候,直接开工了10艘,把库存的木材全部用光了。
这一批次的快蟹被称为快蟹—5,而以前的也同样按照批次命名。
快蟹——5,全长34米,宽5米。
三根桅杆,传统中式硬帆。
厚实的双层夹板。
底层船舱后面三分之一部分是传动装置,前面大半是货仓,用来储存远洋所需的各种物资。
中层是带着舷窗的火炮甲板和水手仓,按照计划要配备30门10斤炮,可是由于火炮产量严重不足,每艘船暂时只配备了2门10斤炮。
不过这一层的船首还隐蔽安放了一门最新研制的发射30斤铁弹的短管重炮,虽然射程很近,但是威力绝对强劲,任何吨位小于快蟹——5的船只被来上1发,绝对当场倾覆。
火炮移到了中层甲板,上层甲板一下子就宽阔了不少,在这一层的船尾增加了一间艉楼,除了当做军官宿舍,在楼上还安装了舵轮,在舵轮后面是一个稍高一点的平台,除了用来保护掌舵人员的安全,还可以在上面安放一门很轻的大口径散弹炮,专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