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詹霸闻声,心里一动,但他不敢停下来,所以只得先行退下。

    多尔衮微微皱眉,豪格是他的政敌,他从汉中加急送来的折子,会是什么事呢?

    詹霸得了多尔衮的旨意,马不停蹄的就赶到了刑部,向诸多官员传达了多尔衮的意思,开始进行审理。

    上面定下了调子,下面办事自然迅速,因为这次上书的官员,多是南方籍汉族官僚,其中一部分还是东林党的成员,他们在大明骂惯了皇帝,投降清廷之后一直没有什么建树,这次以为逮到了机会,没想到才骂几句就被锁拿入狱。

    詹霸根据官员们的籍贯,很快将这批官员定义为“南党”,而陈名夏则成了当之无愧的南党首领。

    清廷内部,属于“辽东旧人”的汉军旗官,以及比较早投降清廷的北方汉官,对于清廷从江南一带招抚大量前明旧官,占据了朝廷大批位置,心里也十分不满,这时候他们也帮助詹霸,收集捏造陈名夏的罪证起来。

    很快,陈名夏就被结党,被营私,被抨击朝政,被心怀前朝,意图不轨起来。

    虽说陈名夏只承认留发,复衣冠所言属实,其他罪名皆是污蔑,但这不妨碍詹霸给他定罪。

    三日之后,南党案结案,陈名夏被判处全家抄斩,牵连官员之中,一百八十人判处死刑,七十人流放,还有五十余人革除官职,贬回家乡。

    为什么不全部杀掉?詹霸与王续商议之后,觉得这件事毕竟发生在北京,离江南太远,全部杀掉之后,消息和内幕不容易传播,所以有必要留下一批人,使他们将此事的后续影响,在地方上散播开来。

    腊月二十三日,北京城菜市口,陈名夏一家二十余口,穿着囚衣,跪在冰凉的街面上,詹霸拿起名册看了一眼,除了陈名夏在江南老家的大兄和老母之外,在京的陈家人都已经跪在这里。

    此时午时以至,詹霸将令箭一丢,便大喝一声,“斩~”

    首先被推出自然是陈名夏,与几日前的意气风发相比,此时的他早以心灰意冷,他的小辫儿已经散开,更显现出了他的穷途末路。

    这时他看着詹霸,不禁咬牙问道:“为什么害我~”

    詹霸不答,半响后忽然伸手指了指天上的大日,似是在提醒刽子手时间,但陈名夏见此,却微微一愣,然后放肆大笑道:“天地自有道,日后辨浊清。”

    他笑了片刻,神情遂即又一阵黯然,“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哈哈哈~”

    这时刽子手已经将他按下,一口环首刀剁下,立马人首分离,血溅五步。

    詹霸见此没有一丝表情,他看着陈家人一个个被杀,最后目光落到陈名夏的幼子陈学林身上,清朝律法继承明朝,一般情况下十五岁以下不判死刑,他走到陈学林身边,说道:“按大清律法,十五岁以下免除极刑,你年纪尚小,到一边待着吧~”

    陈学林闻语,作揖道:“父兄俱死,不愿独活,请将我也杀了~”

    詹霸微微一愣,不禁伸出一支拇指赞道:“真奇男子!”而后回头对身后官吏道:“改到十五,一并杀了。”

    (感谢五代漠北,唱歌的芦苇的月票,12点应该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405章 伐蜀攻楚() 
几日之内,菜市口斩杀近百文臣,血浆流到地上,足以复过脚面。

    陈名夏一死,清廷内部希望满洲贵族汉化,师法孝文的南党官员,从此一蹶不振,江南人心日渐思汉,清廷中剩下的官员,再也不敢在违背满洲贵族的意思,不敢质疑清廷的政策,大都成了唯命是从的奴才。

    不过对于满洲贵族而言,他们却是清除了那些后可能反复的汉族官员,消除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比起那些思想不受控制的官员,他们更喜欢听话的奴才。

    腊月二十五,满清年底的最后一次大朝,此后就要等到过了新年,才能举行下一次朝会。

    因为是顺治三年最后一次朝会,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年底总结,许多重要的外地督抚也被召回北京,来总结大清朝这一年的得失,以及确定新的一年的方略。

    在前两年大清所向披靡,进展顺利,这种朝会,基本就是各自吹吹各自的功绩,然后再由清廷对各方大员进行褒奖,但今年的气氛却与往年不太一样。

    詹霸来到大殿之上,便见一众官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口中时常蹦出“攻楚”“伐蜀”两个词语。

    “皇上,上朝~”

    这时殿上一名太监尖声呼道,一众大臣立马安静下来,按着位子站好,等年仅八岁的孺子登上大位,多尔衮站在一旁,便行跪拜大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

    “谢万岁~谢千岁~”

    等着大臣们在两侧站好,多尔衮遂即说道:“本次朝会,本来是要对今岁之事做个总结,但肃亲王从汉中发来奏报,大清兵与张逆在川陕激战数月,虽然攻破了平阳关,夺取了汉中重镇南郑,但兵粮消耗甚多,亦无力彻底击败张逆,请朝廷再发援兵五万,调拨粮草四十万石,支援汉中。只是眼下朝廷也缺少粮食,而楚赣落入明军之手,位居上游,虎视江宁,对于江南威胁太大,朝廷原本准备反攻楚地,如果将物资调到汉中,那功打楚地的时间就必须推迟了。对于攻楚,还是伐蜀,诸位怎么看?”

    多尔衮对于豪格,心情十分复杂,他希望大清兵能轻松击败张献忠,又不想豪格太过顺利,但当豪格真的不顺利了,他又开始为大清担心起来。

    作为满清实际上的掌控者,多尔衮对于天下大势的此消彼长,非常的敏感,他敏锐的察觉了八旗实力的下降,所以开始推行以汉制汉的策略,并加强清廷占领地区的思想控制,清洗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清廷入关之初,几路兵马四处出击,每路都势如破竹,但到顺治三年便开始不走运起来。

    这些不走运集合在一起,让多尔衮知道,现在清兵再也不能像入关之初那样大杀四方,清兵无论想打楚地还是蜀中,都需要集中绝对优势,才有全胜的把握。

    入关三年之后,多尔衮不得不对清廷的战略,进行调整,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这也就是他让朝臣们讨论,“攻楚”,“伐蜀”的原因。

    詹霸这些天来一直忙于南党案,听了多尔衮的话语,才知道那天冯铨送来的原来是这样的消息。

    “摄政王,臣弟以为,首当攻楚。张逆,流贼尔,不足为虑,隆武才是大清心腹之患。且荆楚一地,乃天下之腹,向北可威胁河洛,向东可震慑江宁,此地不下,江南几十万兵马就不敢乱动,臣弟以为首当攻楚地!”

    多铎自入关之初,领兵南下之后,就一直没有参与到明清的大战之中,但他心里其实十分渴望与王彦再次交手,眼下清军年轻一辈之中,博洛、勒克德浑的表现不尽人意,老一辈的多铎便出来再次掌握兵权。

    在他看来,蜀地就算打下来,也是豪格居首功,攻打楚地,却极有可能由他挂帅,所以无论是趋于自身利益,还是他想和王彦再次交手,他都会选择攻打楚地。

    “摄政王,臣以为当伐蜀!”多铎刚说完,正黄旗大臣索尼便出言反对道:“自古攻灭南朝,无不先伐蜀地,占据上游,然后顺流而下。晋灭蜀而吞东吴,元攻川而亡南宋,自古皆然。豫亲王先攻楚地,以下攻上,实为不智也。”

    当初皇太极驾崩,豪格与多尔衮争位,两黄旗是支持豪格的一派,索尼自然希望先帮豪格打下蜀地。

    “一派胡言,势有缓急,蜀中之地打进去难,打出来同样很难,张逆坐困蜀中,能有什么作为?”多铎立马反驳道:“张逆之势,缓也!而楚地之势,甚急!一旦顺流而下,占据江宁,让南蛮夺取故都,南人必定士气大振,则今后再难制也。”

    “非也~”索尼也连忙驳道:“楚地之势甚急不假,但豫亲王打算怎么攻打?此前勒克德浑十万人马入楚被打得大败,此后英亲王、平西王又率十万人从河洛之地杀入锷北,勒克德浑六万多人扼守重镇武昌,却任然失败,足见楚地难打。攻蜀则不然,眼下肃亲王已经取得了优势,朝廷只要再派些兵马就可以鼎定蜀地,此先易后难也。而蜀地一得,楚地被我大清兵三面包围,岂有不胜之理?”

    多铎闻语,却暴怒道:“勒克德浑无能之辈,岂能和本王相比~”

    多尔衮从情感上也倾向于攻楚,但楚地却不是那么好打,纵观历史,欲灭南朝,必先取川,川地一得,就可以迂回其后,同时也可以阻止南明势力,继续退到西南。

    “你二人不要争吵,且先退下。”多尔衮拿不定主意,看向洪承畴道:“洪卿总督江南,直面楚地,对与攻楚还是伐蜀怎么看?”

    洪承畴听多尔衮询问,连忙急步走到大殿中央,跪下答道:“回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当先伐蜀。”

    多铎闻言,顿时怒目而视,多尔衮则微微一愣,然后冷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回禀摄政王,如今楚赣之地,连成一体,明军只要守住汉水,长江,赣江,我大清兵就少了三成胜算,此外江南一地,太湖与四明山中,活动着大批逆匪,东海之上还有舟山明军,一但江南清军去攻楚地,逆匪必然再次联合舟山明军,兴风作浪。如此我大清兵胜算又失两成,攻楚之事,就只在五五之数,奴才以为我大清不用冒这样的风险。不如先伐十拿九稳的蜀地,而奴才在江南先把逆匪剿灭,再将已经废弃的水师练起来,等打下蜀地之后,再三面攻楚,则我大清兵必胜也。”

    (感谢少子枫的月票,求包养哦)

    (本章完)

第406章 训练新卒() 
自隆武朝廷迁入广州之后,加上清兵进驻福建,广南之地就成了新的抗清中心,许多心怀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